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结语与启示

日本在乡村景观保护方面的政策探索与实践表明,随着乡村功能的日益多元化以及城乡要素互动联结日趋紧密,景观为重塑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视角和政策着力点。在此过程中,乡村景观的内涵不断丰富,涵盖国土规划、生态保护和农业农村发展等多个领域,其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需要跨部门协作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日本虽与我国在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方面不尽相同,但其在乡村景观保护方面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首先,里山所包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与我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相似,是对工业文明自然观的修正,也体现了日本社会对于本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反思。里山能够唤起日本民众的乡愁以及对于田园风光的怀旧情绪,对内具有文化具象性和政策可操作性的特点,对外则有利于日本树立“模范地球公民”的形象。“里山倡议”自2010年提出以来得到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截至2020年底已有包括国际组织、政府机构、民间团体、教育科研机构和企业等271家会员单位加入其“全球伙伴网络”(IPSI),成为推动乡村景观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平台。“里山”概念在国际化过程中被意译为“社会生态生产景观”(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capes and sea scapes,SEPLS),意在超越人地分离的传统自然保护理念,强调保护与发展并重,将生产、生活和生态有机融合,进一步释放和激发农业农村的活力。“里山”概念的提出反映了日本环境政策的重要发展趋势,即从污染防治走向更为全面的环境管理,从过去侧重保护原生自然到如今涵盖包括普通乡村景观在内的次生自然,以期重构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为后工业化时代的日本开启新的发展空间和文明形态。

其次,日本的政策实践表明,乡村景观保护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管理模式,通过多方参与合作形成“新型共同体”(new commons),以适应地域资源利用目的和主体日益多元化的需要,促进地域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维持里山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这里所说的“新型共同体”是相对于传统的村落共同体而言,里山在近代以前主要依靠村落共同体进行管理,并以提供农业生产生活所需薪炭及其他物资为主要用途。随着明治初期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以及战后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村落共同体逐渐解体,里山出现了公有地和私有地并存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土地所有者老龄化或离农而遭抛荒的私有地日益增多。与此同时,里山在休闲观光、环境教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地域外主体的重视。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强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建立更具综合性和包容性的官民共管机制成为日本乡村景观保护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国虽不存在土地私有制问题,但同样面临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空心村等挑战,城市居民对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有关部门可借鉴日本“地域振兴协力队”等做法,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和配套政策鼓励中青年移居乡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生态旅游和医疗养老等工作。同时应重视培育社会中间组织,打通城乡之间人员、信息和资金流动的通道,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创造必要条件。

最后,乡村景观保护不仅是环境和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需要建立在内源式发展基础之上。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促进乡村的六次产业化和地产地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提出的“地域循环共生圈”概念进一步强调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环境保全型农业和生态旅游等产业,力求将农村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新的价值产业链,激发地方活力。此外,农林水产省等部门还注重引导地域品牌建设,将农产品开发、旅游发展与环境保全型农业以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概念相结合,通过品牌认证等方式增加产品附加值,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日本,乡村景观保护已成为地域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发掘乡村新功能新价值、催生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提供了内生动力。我国近年来虽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产业门类不全、产业链条较短、要素活力不足和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亟须加强引导和扶持” 。可借鉴日本在六次产业化和“地域循环共生圈”方面的经验,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发展地域特色鲜明的绿色乡村产业,更好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PnEi5YSRNzsuR/GxvynnsQgAJ37ssmblCYP3E0wh32od/BA0323/WW4C54N6Wr8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