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费孝通在《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一文中指出,社会学的发展应该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研究。“孝”作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产品,自有其重要的研究价值。“精神世界”作为人类所特有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具有某种决定性作用。忽视了精神世界这个重要的因素,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人、人的生活、人的思想、人的感受,也就无法理解社会的存在和运行。此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是社会学人文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而中国丰厚的文化传统和大量社会历史实践,包含着深厚的社会思想和人文精神理念,蕴藏着推动社会学发展的巨大潜力,是一个尚未认真发掘的文化宝藏。深入发掘中国社会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实践中探索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中国学术的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学者对国际社会学可能作出贡献的重要领域之一。

费老还指出,“人”和“自然”、“人”和“人”、“我”和“我”、“心”和“心”等,很多都是我们社会学至今还难以直接研究的东西,但这些因素,常常是我们真正理解中国社会的关键,也蕴含着建立一个美好的、优质的现代社会的人文价值。社会学的研究,应该达到这一层次,不达到这个层次,不是一个成熟的“学”(science)。 “孝”背后纠结着人伦关系、利益分配、差序格局、面子人情等诸多隐性含义。将孝道置于转型时期的乡村“社会场”,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考察,有助于我们勾勒出中国文化中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

学术界对孝的研究也方兴未艾。谢幼伟在《孝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谓之曰:“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谓‘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作用之大、地位之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 “要了解中国社会系统的性格,特别是它的安定(或不安定)的原因,有一个可用的研究角度即是寻找社会中普遍流行而具有社会规范作用的文化概念” ,孝即是这样的一种文化概念,对孝的研究与学者对“关系”“人情”“面子”“报”等中国文化本土概念的研究一起,构成了研究者了解中国文化,并试图以中国本土概念挑战西方学术主流话语努力的一部分。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既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现代化和世俗化的过程。社会转型不仅造就了社会阶层的多元化和人们之间利益的复杂化,同时也在改变着乡村的关系格局与治理逻辑。有学者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化的推进,传统因素及其作用会逐渐减少以至消失,现代因素则日益增长,最终实现由现代对传统的取代。这种观点目前来看还太过于乐观。现代的中国在许多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被“现代化”,尤其是在广大的中国乡村。“一切信任、一切商业关系的基石明显地建立在亲戚关系或亲戚关系式的纯粹个人关系上面”。 “在历经了30年的国家对村庄社会半是成功、半是失败的强制性的‘计划性变迁’之后,现代性和国家都力图在村庄中去重新寻找它们与村庄地方性知识互通互融的新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东方华人社会的伦理性资源大概是一个再也不容低估的因素了。”

(二)现实意义

1.养老尊老

2020年,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人口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599万人,占总人口的12.6%。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940万人,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加深。 与之相对应的,是老年抚养比的不断上升。如下表所示,2010—2019十年间,我国老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口抚养比不断攀升。2019年年底,全国老年抚养比已经达到了17.8%,预计到2050年抚养比将达到27.9%,相当于届时3个年轻人就要承担起对1个老年人的抚养责任。我们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21世纪中国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

表 1-1 2010—2019年中国老年人口抚养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年鉴(2010—2019)》整理所得。

我国的老年人口70%以上生活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能力还比较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必须依靠子女的扶助安度晚年。但现在农村老人的生存现状并不乐观。“城里的老人为长寿忙,农村的老人为活命愁。”正当城里的老人在“母亲节”捧着儿女送上的康乃馨、体检卡之时,一些处境凄凉的农村老人正守着面前空空的饭碗发愁…… 据全国人大代表翟玉和自费出资10万元组织的3个调查组对中国农村养老现状的调查显示,10401名调查对象中:与儿女分居的占45.3%,三餐不保的占5%,93%的老人一年添不上一件新衣,69%无替换衣服,小病吃不起药的占67%,大病住不起医院的高达86%,人均年收入(含粮、菜)650元,85%自己干种养业农活,97%自己做家务活,对父母如同对自己儿女的占18%,对父母视同路人不管不问的占30%,精神状态好的老人占8%,22%的老人以看电视或聊天为唯一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老人的儿女生活水平高于父母几倍乃至更多。很多儿女认为,父母没冻着、没饿着,就是自己尽孝的最高标准了。翟玉和直言:农村孝道出了问题。

中国人的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为主,这是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模式。老年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便是传统的孝道观念。不少人意识到,目前社会公德的滑坡在一定程度上与家庭私德的滑坡不无关系,而家庭私德的滑坡在一定程度上又与对家庭私德,尤其是对“孝”的忽视密切相关。因此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倡导孝文化便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2.和谐社会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孝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经历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之后,孝文化已经不再是具有强大力量的道德统治工具,它在现代生活中更多地体现为家庭关系中子代与父代之间的情感联系和赡养关系。

当前中国家庭的这种代际关系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家长权威下的家庭伦理,以及社会尊老敬老的社会秩序和风气,正转向以子女为中心的代际关系和儿媳为中心的婆媳关系等,社会上也已崇尚年轻有为,崇尚挑战权威和竞争、个人崇拜等。当然,这种秩序的出现和市场经济、家族的消退、单位化与社区化改造、人口政策等紧密相关。但矫枉过正和颠覆性的伦常秩序,也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和纠纷。

如何站在一个公允的和谐角度,从社会政策上保障老年人的权利,维系老中青之间的代际交流,尊重知识、尊重权威,如何从文化政策上来营造孝风、孝道、孝文明?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面对并解决的重要问题。弘扬传统孝善文化,不仅有助于构建幸福和谐的家庭,而且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发展。 IqiYW6glj950lOSqPyG1TBwDW+JaYsisuU0hZlB0kqLfOKg7/rHRttZifaC7fEG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