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序

阅读书籍,阅读情绪

黄怀庆

《情感学习》由十三位各有所长的历史学家共同执笔,探讨儿童文学中十二种情绪的百年发展史,足迹横跨欧美远至印度与俄国。无论是对儿童文学或是对情感学习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部作品不啻是座宝库。不过,尽管每位作者皆采取相同格式的严谨学术写作,但仍保留各自的文风,因而有些章节虽平铺直叙却平易近人、有些章节生动活泼又不失严谨、有些章节字斟句酌而略显生硬。建议各位读者每次在进行新的章节以前稍微深呼吸一下,抱持全新的态度来阅读。除了导论与结语以外,本书十二章皆各自独立,读者不需要循序渐进的阅读,可随今日心情来挑选想读的情绪篇章。

就如本书结语《翻译书籍,翻译情绪》所说,并非所有情绪与概念都能找到完全相对应的翻译。为了减少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可能产生的困惑,接下来要说明的是一些翻译上的注意事项。

眼尖的读者首先可能会注意到,本书虽名为《情感学习》,却没有对“情感”(feeling)或“情绪”(emotion)等词汇下准确的定义,字里行间也经常未加以区分两者的差异。之所以如此,第一个原因是作者们已经在前一部作品 Emotional Lexicons (暂无中译版)里针对相关词汇做过详细的解释,故此部作品将不再赘述定义问题。其次,本书重点在于探讨社会如何建构、形塑个人情绪、情感与感觉,因此严格区分这些词汇的精准定义相较之下便不是那么重要,甚至可说不必要,因为这些词汇的概念原本就会随着历史而持续改变。是故,本书有些作者会将emotion和feeling区分得很明确,有些作者则把它们当成同义词使用。在翻译方面,原则上笔者普遍将emotion、emotions译为“情绪”,feel、feeling、feelings则视文脉译为“情感”或“感觉”,不过在遇到专有名词或特殊用法时则例外,相关词汇可参见书末索引表。若读者在阅读时感到某些句子里的“情绪”似乎改成“情感”(反之亦然)会比较顺畅,那么就请跟随你的心更改它。

除了儿童文学以外,本书的另一个重点文类是“教养手册”(advice manual)。Advice manual按文章脉络可以有多种译法,最常见的译法为建议手册或指南书,但这门文类在本书中也泛指育儿书、自助书、心理咨商手册、工具书、参考书甚至传教手册,等等,而这些文本的共通之处皆有关于教养,故统一译为教养手册。不过,当作者使用advice literature时,由于涵盖的文本范围通常更广,因此会按照惯例译为“指南文学”。

第三章的“虔诚”(piety)是比较难达意的情感,读者可能会困惑为何谈论“虔诚”的章节谈到后来会与认真做家事、情绪管理、美德甚或是民族运动有关系?这得先从“宗教”(religion)这个字本身的复杂性说起。就如凯伦·阿姆斯壮在《血田:宗教以及暴力的历史》 所说,现代人已经很习惯将“宗教”视为一套融贯的系统、有强制性的信念、制度与仪式,并集中于某个特定的“神”身上。现代人论及宗教一般会认为宗教与政治是分离的、与世俗生活无关的私人活动,不过第三章作者所谈的并非现代狭义概念下的宗教。从词源学来说,religion最早的用法除了可指人与上帝的超验关系以外,也可指人对于家庭、邻人、社会、统治者应尽的义务等意义,而piety则是对religion表现出尊敬、尽责的态度。因此,在阅读第三章时,请诸位读者记住“虔诚”除了指宗教虔诚以外,亦有追求美德、尽社会本分、孝敬父母、善待邻人等意味在里面。

从第六章起,读者会开始见到“野丫头文类”(tomboy genre)和“黄毛丫头文学”( Backfischliteratur ),前者指称英语地区的少女文学,后者则指称德语地区的少女文学。Backfisch的字面意义是“炸鱼”,过去在德语里常用来指称刚进入青春期的女孩,但现代已经很少有人如此使用,至于为何古人会以炸鱼来指称少女已不可考,但既然炸鱼的颜色是黄色,正好可搭配中文也愈来愈少人使用的“黄毛丫头”。 Backfischliteratur 不论在英语或中文里经常译为“德国少女文学”,不过德语其实已有 Mädchenliteratur 这个字来表示少女文学,所以译成黄毛丫头文学更贴切。

以上是几个需要请读者留心注意的地方。文中所提及的书目若有中译本,皆以固有的中文书名称呼并于书末索引附注最初版本,若无则采取直译。由于本书引用的文献多如繁星,多少有几部作品可能已有中译本,但笔者却没发现或还来不及收录,这点望乞读者海涵。

在台湾地区已有的中译本,有些其实是近期才有。而这些译本的出版年代或问世时机,多少也反映着我们对某些议题的态度转变。例如,本书第七、第八章皆以《蓬蓬头彼得》为例说明欧美儿童教育观的转变,而在台湾地区,许多学术文献过去即有《蓬蓬头彼得》相关研究与讨论,但这部作品长期以来却只在学术圈流传,许多出版社要不是认为内容太过时,要不就是担心会引起家长抵制。儿童文学工作者林真美在2010年出版的《绘本之眼》(天下杂志)里以自身经验说明,尽管她发现许多儿童相当喜爱《蓬蓬头彼得》,但却有更多成人对这本书感到不安与排斥,认为内容既暴力又残忍,不适合儿童阅读。以当时的社会氛围来看,这本图画书似乎注定只能为学者所乐。没想到自那时起儿童文学逐渐成为显学,随着绘本市场兴起,加上许多亲子团体口耳相传等推波助澜下,《蓬蓬头彼得》竟于2016年打着经典绘本的名号出版繁体中译本,而想象中的抵制并没有发生。虽然中译本的问世跌破许多人眼镜,然而若能像第七、第八章一样细究台湾地区的体罚史、教育观等态度转变,就不难理解为何这部作品会迟到今日才出现中译本。

除此之外,本书第六章举了许多文本来探讨爱情,然而举凡与同性恋情相关的儿童文学则几乎不见中译本。过去十几年来曾零星有过绘本工作坊、性别团体和极少数的童书出版社努力推行相关议题的文本,但成效不佳。直到2015年美国通过同性婚姻法案以后,台湾地区才逐渐有主流出版社引进少数几部经典文本。可想而知,2017年台湾地区的同性婚姻释法结果出炉以后,未来将会出现更多关于性别议题的中译本。

我们可以如上,从外来文本的中译本出版时间与大环境背景作为线索来研究台湾地区的情绪史;反之亦然,也可以从不曾被翻译过的文本来研究情绪史。尽管可以举的例子还很多,可惜译者序的篇幅很有限,希望各位读者能够透过阅读本书来探索情感的学习。

最后,笔者想撇开译者身份说一些话。本书导论以《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为开场白,而这本小说恰好是我童年时所读的第一本儿童文学。更教我意外的是,虽然导论只说明主角巴斯蒂安是为了躲避恶霸而逃进书店里,我却记得更多细节,例如主角是个害羞又胆怯的男孩,他躲进书店的日子是寒冷的雨天,书店里还有位满不耐烦的老板,等等,我甚至记得当时读完《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以后还想读更多故事的心情。各位读者不妨也一边翻阅一边回想童年的阅读经验,看看是否有哪些故事是你以为已经忘掉了,但其实阅读过后的感觉却还埋藏在记忆深处,默默影响你对这个社会的理解;而为人父母或师长的读者,也可回忆一下是否有哪些教养手册决定了你的教育方针或对待儿童的方式以及态度。 hbD2ZJtppqtaaePs/wT4yW2D2Cs8Ny7xjDxD9e6q72WSKKT1tIuWUb4DW0/Mx1a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