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印象·印华

胡存廉

掩卷思忖:在我办杂志生涯中,采访各种业态的企业老总应该有数百位了,一个日理万机的商人写写感言尚可,动辄一写万言大论著作的恐怕少之又少。这年头,都忙着企业这事那事,挖空心思开山掘金,哪有人还埋头啃并无多少回报的鸿篇大论的?

这个“奇人”就是我曾多次采访过的印华。在我看来,他既非大家认同的势利商人、“企业家”,也非什么浪漫的“文学家”,但又隐隐感觉到,他身上二者兼而有之!大概一个月前,在他告知我即将在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一部关于商人商规的文学作品时,不禁令我暗暗称奇!即便多少次面对面交流、喝酒、聊天,然仍是谜团灌顶而不见“醍醐”。

印华写文章喜欢用笔名,据我知道的,“文青”“文剑”,其实也不是秘密了。

他与我见面时常常把自己的生命比喻为在规定距离内行驶的列车。列车有起始的月台,也有停靠的终点,一如我们的生活脚步,表面上附着了太多的四季更迭,但本质就如同一次目标清晰的旅行。

了解印华个人的情况还是冷水泡茶——慢慢闲呱起来的。印华现在的职业角色应该定义为“民营企业家”,我几年前和他交流时记得他说过,写作是他的业余爱好,抑或是他内心情感的另外一种“独白”。他说,我是一个不断跋涉的旅行者,留在身后的青山绿水已经成为记忆中的轮廓,《潜伏商圈》之所以用临摹的手法,把复杂的社会本质呈现给读者,其目的,就是希望帮助更多的创业者或广大读者,寻找到相对正确的人生业态。

“文革”那年,印华出生在黄海之滨的江苏启东吕四渔港。我去过印华的家乡,那里是一泻千里的长江入海口,与上海浦东的直线距离仅有50公里。这个相对偏僻而封闭的地理位置和家庭环境自然影响或养成了他的个性,以及影响并促使他发展走到现在这一高度。说起印华对文学创作的挚爱,应该是从念初中时日渐浓厚的,这也是他的知识结构和来源于生活不断积累的情绪的自然释放。于是,他开始尝试把对家乡的热爱用文学语言记录下来,这些不加修饰的真情实感,居然得到了他的启蒙老师的好评。据他回忆,他的启蒙老师名叫张一飞,时任启东县文化馆文艺创作组组长、馆长,后任《启东日报》总编辑,早在21世纪初已退休。那年,印华发表稚嫩的处女作时仅13岁,17岁那年他进了县文化馆创作组从事文艺创作。据他说,创作录用的一个独幕戏剧作品,稿酬大概8~12元,而一首歌词或一首的诗稿费也就是5元。从他成长和此后的职业历程角度来看,今天他撰写的这部长篇著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并不奇怪!

从当时某种角度上看,年轻人的爱好与追求,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未来的职业走向。印华的创作生涯受制于时代环境,尤受他父亲经营橡胶制品、电器等生意所影响。印华知道,父亲和母亲是站在长辈的立场上,为儿子设计符合家庭长远发展需要的路线。印华的父亲曾在一家造船企业担任车间主任,改革开放后,印父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他凭借过往的实践经验,意识到缺少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企业的发展速度必然要滞后市场的需求。因此,父亲特别希望儿子能用知识帮助他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在理想与现实彼此对立的情况下,文学的力量竟促使印华做出了违背父母意愿的选择。1985年夏,在接到安徽某大学新闻系录取通知书后,内心失望的父亲尽管知道要想让儿子改变专业已回天乏术,但他还是用“不负担生活杂费”这种强硬态度来维护长辈的尊严。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现在“忠孝”之上,怎样处理好父子之间的观念分歧,其实也是许多家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印华到安徽大学读书后,虽然学习压力很大,但他一直坚持创作。大约过了半年左右,父亲积存在心里的怨气逐渐开始化解,在给儿子的回信中也不由得流露出悔意。父亲态度的转变不仅让印华体会到亲情的重要,也使他的追求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

大学毕业的前半年,学校安排印华和十多个同学到《经济日报》(安徽版) 社当了新闻实习生。那时,印华的心态是沉稳而自信的。首先,良好的专业知识加上平时养成的观察事物的习惯,可以帮助他相对独立地判断新闻是否具有社会价值。这种内外互补的优势,很快便体现在印华的新闻作品上。实习结束时,报社领导直接把他的档案调了过去,并正式通知他,毕业后便可进入报社当记者,印华是那届数十名新闻实习生中唯一优选留在省级机关大报工作的。

印华把消息告诉了家里,父亲闻听再度表现了失望,因为父亲的企业同样需要能够驾驭文字的管理者。印华当时是这样对父亲解释的:“这届新闻系毕业生中,报社只留了我一个,这说明我更适合在这个领域发展。”

父亲知道,一只已经能够在天空飞翔的鸟儿,只有遭遇狂风暴雨,它才可能筋疲力尽地回归巢穴。因此,内心失望的父亲没有和儿子发生正面冲突,他只是用一种自我控制的平静语气指教儿子,他的意思是:假如哪一天你的翅膀折断了,我还是希望你能坚持带伤飞回来。

在六年的记者职业生涯中,印华的工作基本都在从事专题类新闻采访与写作,他不仅跑遍了华东地区各主要城市,也接触了一大批在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物,写出了不少具有广泛影响的新闻作品,同时也积攒了大量的人脉资源和丰厚的文学创作素材,为后来从事创作夯实了坚实基础。印华从事新闻记者的时期,由于他业绩比较突出,1992年组织上把他从合肥调到了南京,担任《经济时报》江苏记者站的副站长。这原本应该是一次正常的岗位调整,但令印华意想不到的是,新单位的主要领导由于涉及当年的政治风波,在印华到任后不久便被免职了。作为驻站业务负责人,印华除了要完成新闻采编任务,另外还必须承担一定的经济创收指标。在双重压力下,他清楚地意识到,如果在偏离目标的轨道上继续负重前行,其后果必将是自欺性的方向迷失。

经过一段时间既痛苦又冷静的考虑,印华决定辞职。有个朋友得悉此事后,主动找到他,希望通过他的人脉关系,把某高校积压的一批钢材以合理的价格处理掉。当时国内的钢材相当紧俏,那批钢材很快就完成了交易。于是朋友劝他,既然需要重新选择人生方向,不如干脆从事钢材贸易算了。

大家都知道,从事商业贸易必须要具备两个最基本条件,一是具备能够满足贸易规模的资金和上下游的有效渠道,二是有保证贸易成功的知识及心理素质。而若是一个毫无准备的人贸然跳入商海,失败的结局随时都可能发生。然而,除了这条路,印华还能有什么选择呢?

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1992年春,这是一个悄悄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季节。印华在某酒家租了两间客房,注册成立了以经营建筑钢材为主的物资公司;是年,印华彻彻底底与他所钟爱的新闻事业分了手,他“下海”了。

公司成立之初,他大量阅读涉及商业贸易方面的书籍。除此之外,他还在南京几家主流媒体上不断刊登广告,希望以此引起客户对公司的关注。许多朋友都对他的举动无法理解,认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一笔生意尚未做成,就花真金白银在媒体上打广告,岂不是得不偿失吗?!

朋友们的误解,并没有动摇印华内心的想法。他在媒体从业这么多年,多少已能感悟到四两拨千斤的精髓所在。所以,当印华熟读商贸企业政策法规的同时,广告效应也开始显现出来了。印华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公司承接的第一笔钢材订单,是苏北某县中医院新大楼工程,在签署合同时,对方明确要求他们必须采取送货上门一站式服务的方式,以确保工程进度如期完成。

尽一切可能满足“上帝”的合理要求,是所有商业教科书中共同倡导的原则。和该县中医院签完合同后,印华购买了一辆载重汽车,开始按合同要求直接把钢材送到建筑工地。印华至今还记得第一次送货时的情景: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他们一大早从货场装完货后,便一路朝苏北方向前行。那时,苏北地区的道路状况很差,负重的卡车在坑坑洼洼的公路上,平均每小时只能跑二三十码。到达施工现场时,天已经擦黑了,卸货的工人也都不见了踪影。车上拉的几十吨螺纹钢,就靠印华和司机冒着大雪一根一根往下搬。从该县返回南京已是凌晨4点钟,由于又累又困,他们和衣而睡。次日晨,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把印华从睡梦中惊醒,原来是苏北客户打过来的:“你们送的这批钢材太及时了,不然工地就要停工了。”

印华的物资有限公司创建于1992年,到1998年时,由于他经营得法,公司的销售额直线上升,实现了上百倍的增长,一跃而成为全国钢材营销百强企业,获省级质量、诚信企业等称号。印华个人也被冠上优秀政协委员、全国民营企业管理先锋人物等荣誉……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政策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国内众多钢铁企业纷纷陷入产能过剩的被动局面,而钢企萎靡的最大原因则来自下游需求的疲软。因此,转型创新就成了涉钢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在钢材贸易圈子里摸爬滚打了近二十年,印华一方面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越来越有感情,另一方面则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传统的钢材贸易模式应该属于最原始的买卖方式。我们可以想象,大批钢材被运送到建筑工地后,需要大量的劳力对钢材进行再度加工,这其中包括整形、切割、焊接、铺设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不仅造成钢材的巨大浪费,而且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与环境污染,更为严重的是,人工操作很难符合设计标准,这就会对建筑质量造成隐患。

在当前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印华经多年的观察调研,他果断决定,投资组建高附加值的钢筋焊网公司,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转型升级的方式,去扭转钢贸公司与终端客户粗放型的合作关系。印华认为,欧美发达国家的建筑材料早已被工厂化替代,中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还有很多道路桥梁、地铁机场等基础设施需要建设,所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和欧美国家接轨,就必须要在生产手段和思维方式上与之匹配。

印华的想法得到了南京钢铁集团领导者的高度认同,2011年4月,他正式与南钢集团签订合同,联合投资组建南钢集团弘众钢筋焊网有限公司,他被选举担任了新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企业组建后投资购置了国内最先进的钢筋焊网生产线,生产出了可以满足水利、铁路、路政、地铁、隧道和机场建设的高质量钢筋焊网。印华此刻踌躇满志,他发誓:自己管理的企业,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长为国内业内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并跻身于国内钢筋焊网厂家第一方阵。

印华是个从封闭落后的计划经济,一路走到今天繁华复杂的市场经济的人,既是在商海打拼二十余年的企业管理者,同时也是洞察世态、社会积累而笔耕不辍的记录者,他的人生波澜起伏,身兼商者与文人,所以感悟良多。

经商与文学表面上看是两种迥然不同的业态,而文学作品来源于火热的生活,好的作品往往取决于作者扎实的生活底蕴,以及对世俗生态中需要耳目并用的、敏锐的挖掘笔力。而凭借对他的认识,我认为:印华的作品一如他耿直的为人一般,属自己地道的原创,而非沿袭他人;其次,他的东西绝非无病呻吟,人云亦云,而是见解独道、读来令人幡然警醒;再者,他的文学功底扎实,阅卷无数,时而委婉动人,时啒啒箴言,或俗或雅,借古讽今,收放自如,慢品细嚼,文风自成一家,读来颇觉耳目一新。因此,印华的这部《潜伏商圈》的故事结构与叙述方式,或多或少都刻烙了来自其不同领域的痕迹和他世界里的林林总总,夹杂着他的苦涩与喜悦。作为印华的朋友,我觉得文学从来就不仅仅是文学之本身,作者对古往今来的社会人间了解体验越多,他的作品也就越丰腴厚重,历久醇香,耐人寻味!所以,我相信:印华,哦,应该是文剑先生,他更重要和丰盛的作品还在后面,让我们共同翘首以待……

好的文学作品是对社会有用,也应当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作品主人公“秋峰”的忽儿一马平川、忽儿崇山峻岭的精神领域,领略秋峰那奇特的风风雨雨吧。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小说、报告文学、影视剧本500余万字,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电视金鹰奖、解放军金星奖。) w38h5jr/vwkurcebXysaY2c8XvlIw5qazzNtbxxnl9lD+9tSShU7o/mTKQaX8kQ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