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首领鲁吉拉(Rugila)死于433年,死后权力移交到他的侄子布莱达和阿提拉手里。虽然常常被统称为“匈奴人”,但他们军队的士兵来自许多不同的部族,包括哥特人、阿勒曼尼人和阿兰人。这些部族的骑兵基本与匈奴相似,但匈奴军队还包括大批步兵。匈奴军队还使用攻城武器来破袭城镇的防御工事。
我们所说的各种中世纪阿提拉的形象,更多地指创造这些形象的文化,而不是阿提拉本人。阿提拉不会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西欧中世纪的君主。
匈奴人似乎比他们的对手罗马人更善于利用外族战士,也许他们对待外族战士更宽和一些。匈奴人作为敌人很可怕,而作为宗主却很慷慨,这两点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他们组成的联盟的稳定性。于是,这些庞大而稳定的匈奴人联盟对罗马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使他们能向罗马勒索巨额钱财。在435年和439年签订的条约中,罗马保证向匈奴人进贡,以此为交换,匈奴人放弃攻打罗马,而另寻其他目标。
阿提拉和他的战士焚烧阿奎拉城。这种残暴的行为曾是一种威慑的手段,相当于杀鸡儆猴。其他城市往往会选择和平归顺,以免被焚城。
也许罗马人认为他们做了一笔好买卖。作为对巨额进贡的回报,匈奴人同意保卫多瑙河地区,这样罗马军队就可以被派往其他地方。以这种方式让各个蛮族相互制衡是罗马当时的典型战略,而匈奴人以前的确在罗马的权力斗争中充当过雇佣兵的角色。于是,在一段时间里,匈奴人的注意力转向了其他地方,尤其针对萨珊波斯。这让罗马官员喜不自禁。毕竟,自己两个潜在的敌人相互争斗,终归是一件好事。
此时,罗马面临另一场危机。战争和瘟疫削弱了它的力量,它迫切需要重建,但支持它重建的资金远远不够。国力虚弱又招致叛乱,进一步消耗了帝国实力,外族入侵也随之而来。崛起于北非的汪达尔人,占领了罗马的阿非利加行省。这威胁到了罗马的粮食安全,因为阿非利加行省已经成为帝国谷物和其他食物的重要供应地。
此事决不能姑息。为了向阿非利加行省派出足够的军队,罗马将军团从巴尔干半岛等看起来受威胁不那么严重的地区撤出。这样对匈奴是非常有利的。他们宣布与西罗马帝国缔结的条约无效。罗马人试图谈判,但没有成功。441年,匈奴人横扫巴尔干半岛,并洗劫了沿途的城市。
尽管罗马人从其他地方召回了军队,试图阻止匈奴人的进攻,但匈奴人还是占领了一座又一座城市,大军直至君士坦丁堡城下。此时,为避免城破,罗马只好同意大幅增加贡品数量,匈奴人这才撤退。只是用钱买来的和平很少能持久,这次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