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在今湖北),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裘马清狂而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困顿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始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乱起,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麻鞋见天子,被任为左拾遗,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西行,客秦州,寓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草堂。严武镇蜀,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次年严武死,即移居夔州。后携家出峡,漂泊鄂湘,死于舟中。诗人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解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二十四岁的杜甫在洛阳参加了进士考试,落第,次年东游齐鲁,本篇大概是这个时间所作,也是杜甫现存诗作中最早的一篇,诗从“望”字落笔,描写望中的视觉感受,再现出泰山巍峨磅礴的气势,诗末两句,表现了攀登绝顶的向往和俯视万物的气概,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 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解析】

这首诗大概是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杜甫任华州司功参军时所作。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杜甫因上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冬天曾告假回东都洛阳探望旧居陆浑庄。次年三月,九节度之师溃于邺城,杜甫自洛阳经潼关回华州,卫八的家就在杜甫回转时经过的奉先县。在奉先县,杜甫访问了居住在乡间的少年时代的友人卫八处士。一夕相会,又匆匆告别,产生了乱离时代一般人所共有的人生离多聚少和世事沧桑的感叹,于是写下这动情之作赠给卫八处士。

人生世间,动辄便如参、商二星一样,永不得重逢。而这个晚上又是个什么日子,竟然可以对坐在一盏烛光之下。青春少壮之时,倏忽短暂,如今你我已经是鬓发苍白。去寻找过去的老朋友,已经有一半往生隔世了。惊讶之余,心肠为之一热。而谁料二十年之后,我竟然还能出现在你的府上。曾经离别时,你尚未婚配,而如今儿女成行。孩子问我是从何而来,对答尚未结束,便让父亲吩咐去张罗酒饭。夜雨潇潇之中,剪来春韭;新煮开的黄粱饭香气弥漫。主人说见上一面不容易,一口气竟然喝下十杯酒。十杯酒也没有产生醉意,深深感受到这番恋旧之意。明天远行,与你又隔着重重山岳,这世间之事又是渺茫无知。

这首诗充满了时空的辗转叠换之感。开头第一句就是将人间的聚散,和空中星辰的各在天角相联系。而长期分别之后,又回到共对烛光的近距离之中。在这烛光之下,又回忆起二十年前的光景,以及近年寻访故旧的感受。待到举觞饮酒,共同怀旧,却又感叹道明日之别,相见之日难期。这种倏忽于多个时空之中的感受,不是寻常人有的,它正代表了一种乱离之殇,生死离别在此时,难以预料。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 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 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 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 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解析】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由左拾遗降为华州司功参军。第二年七月,他毅然弃官,拖家带口,客居秦州,在那里负薪采栗,自给度日,《佳人》就写于这一年的秋季。

这个乱世佳人,独自幽居在空谷之中。自称本是良家女子,乱世之中,无所依傍,故而只能零落孤苦,托付于此间草木。关中丧乱,导致兄弟们惨遭乱兵杀戮。虽然他们曾经身居高官,但战乱之中,尸骨都不得收取。世情冷淡,诸般事也就随之急转而下了,仿佛飘摇之烛光。夫婿是一个轻薄的人,纳娶如花似玉的新人,从此如鸳鸯双栖,但见那新人之笑,哪闻我这旧人之哭。佳人住在空谷之中的独守,如山中泉水般清澈,而一旦这泉水出山去往世间,就必然会转为浑浊。等着婢女卖珠而返,自己牵来藤萝修补茅屋。摘来许多花朵,而不将之插在发鬓之上;采来很多松柏,满满掬捧在怀中。天气渐渐寒冷,衣袖显薄。日暮之时,独自倚在挺拔的竹林之畔,站成风景。

由于“佳人”这种意象,在中国传统的诗文中常有隐喻的作用,比如《离骚》之中有“香草美人”之喻。因此,关于这首诗的作意,一向有争论。有人认为全是寄托,有人则认为是写实,但大部分折中于二者之间,也就是说,可能的确存在这样一位佳人,杜甫是借她的故事来道尽自己乱离之辛酸。杜甫身逢安史之乱,身陷贼手而不忘君国;对大唐朝廷,竭尽忠诚,竟落得降职弃官,漂泊流离。但他在关山难越、生计困窘的情况下,也始终不忘国忧。这样的不平遭际,这样的精神气节,可嘉可叹,与这首诗的女主人公很有些相像。从某种程度上说,杜甫的《佳人》也不妨看作是一篇客观反映与主观寄托相结合的诗作。

梦李白(二首)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解析】

这两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李白与杜甫于公元745年(天宝四载)秋,在山东兖州石门分手后,就再没见面。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李白因曾参与永王李璘的幕府受到牵连,下狱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初,又被定罪长流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759年(乾元二年)二月,在三峡流放途中,遇赦放还,回到江陵。杜甫这时流寓秦州,地方僻远,消息隔绝,只闻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仍在为李白忧虑,不时梦中思念,竟然达到了连续三天频繁梦见的地步,心内狐疑、难过,于是写成这两首诗。

生离不如死别,死别之事,已经放下了悬心,是吞声之哭,而生离则是无止尽的担忧,是夜夜的辗转反侧。江南瘴疠之地,李白流放在那里之后再无消息。今夜入梦,是要我想起他吗?不知道这是生魂否,路途遥远,很多事情难以预料。魂魄来来去去于黑暗的枫林、关塞。如今你已经身在罗网之中,哪里还有能够逃脱的羽翼?落月照在屋梁之上,照出我一脸的疑虑。你身在那么险恶水深的江湖之中,希望你不会为蛟龙所得。

每日的浮云照旧行于空中,而游子却很久都没有来过了。连续三天晚上频繁地梦到你,可见我们二人感情之深厚。在梦中,你总是匆匆而来,就马上仓促告别,并且说来一趟特别不容易。江湖之上,风波险恶,最担心的是小舟翻覆。出门之时搔动头上的白发,似乎已经辜负了平生的志向。京华之中,满是冠盖,而独有你是憔悴的。谁说天网恢恢?到了迟暮之年,还要为身名所累。千秋万岁之名,不过是寂寞的身后之事罢了。

为什么梦李白,要写成二首,而不是放在一首之中呢?这是因为杜甫对于李白所怀有的情感,有着不同的层次。第一首的情感十分激烈,是对于李白之生死的深刻担忧,而第二首的情感则是十分深郁,对李白之生平做了苍凉的回顾。从情感表达上说,后者的感情更为浑厚。 yxIaRQIHbKyWyNXJ7bOJwufozPthw72V+LFG7bWsIpkNvqabXWuoNVycPrUsFWh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