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乐府 王昌龄

塞上曲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解析】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郊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到了唐宋时期,乐府开始失去音乐的形式,向徒诗发生转变,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乐府诗,其实只是在乐府古题之下撰写的文人诗。

王昌龄的这首《塞上曲》就和汉乐府中战争题材的作品中一贯的反战主题,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行走在八月的边塞大道,听见空无一人的桑树林中传来的蝉鸣声。秋日已至,在边塞道上感受到了秋天的寒冷,处处都是黄芦的衰草。历来都是如此:那些远征到幽州、并州的游子,都是和这里的尘沙一起老去的。那些游侠少年,却因为对这种生活的蒙昧不知而平生向往之情,常常矜夸自己的紫骝马是多么精壮。千万不要学他们。

诗歌由征戍边塞庶几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非战之情。写边塞秋景,无限萧煞悲凉,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劝世上少年,声声实在,句句真情。这类边塞题材的乐府诗,往往语言简赅,意思明朗,而气贯长虹,气概非凡。

塞下曲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解析】

这首诗是承上一首而来。诗歌中的反战思想,也是一以贯之的。

这一首写行客,更具有清晰的画面感。在苍茫的大漠之上,一条河流蜿蜒、平静向前。一个征人牵着他的马匹,到这条河流之畔饮水。水是那么寒冷,而大漠上的风像刀一样割着面庞。平坦的沙漠之上,夕阳还没有完全落下,尚能暗暗见到临洮城。昨日在长城这里的战斗,都说是十分激烈悲壮的。而如今望去,黄色的尘沙仍然古今不变,只是那战死将士的森森白骨,静静散乱在蓬蒿之中。这些景象,经诗人用平稳苍凉的笔调写出,仿佛一切就在眼前。而唯有如此触目惊心,才能更好地表达其反战思想。 AFPQwO+Tlupe8xzFQr3HjaJOwgUad04PaKXiI01KQ3q1uHPTkaXPPFtbebQosdb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