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系贵胄出身,少为皇帝侍卫。后入太学,折节读书。代宗朝入仕途,历任洛阳丞、鄠县令、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罢官后,闲居苏州诸佛寺,直至终年。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 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 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 岂曰财赋强!

【解析】

这首诗歌是韦应物晚年任苏州刺史时所作。开头六句,皆是指宴集的环境,突出“郡斋雨中”四字。此处兵卫禁严,宴厅凝香,体现出刺史府上的庄重、威严之感。从第二句开始,一句轻盈的“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抽离了这种肃穆之感。海风带来的这一场雨,褪去了案牍之烦闷、疲倦,池阁一时甚是清凉。宾客恰逢在雨水降落之时,云集于堂上。沉闷的刺史府邸,刺史本人之案牍劳形,都因为这场雨以及它带来的满堂宾客而忽然消散了。“嘉宾复满堂”之“复”字,体现了刺史一种久别重逢的愉悦感。

但是,在这短暂的欣喜过后,刺史却感到了“自惭”,他觉得自己所居住的府邸是在庙堂之上,而并不能亲近平民百姓之生活。这是一种源于责任感的焦虑和不安。但他消解这种情绪,却是采用了“老庄”之法,会老庄之理而遣送是非,达乐天知命之性而忘乎形迹。新鲜蔬果、杯中之酒、耳中之乐章,都让这次宴会十分欢洽。

在全诗的收束之句上,作者又转为大赞苏州不仅是财赋强盛的大藩,更是“群彦今汪洋”的人才荟萃之地,以回应题目上“诸文士燕集”的盛况。这些是宴集之诗的惯用套路。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解析】

这首诗写于韦应物离开广陵(今江苏扬州)回洛阳去的途中。韦应物曾客游广陵,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是他在广陵的朋友,诗中用“亲爱”相称,可见彼此感情颇深。公元763年(代宗广德元年),韦氏被任命为洛阳丞,在乘船离开广陵赴任洛阳的时候,对元大校书非常怀念,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与亲爱友人的离别,甚是凄然。自己渐行渐远,消失于迷蒙的烟雾之中。这驾舟归去的洛阳人,那残破钟声之中的广陵树木,都是离别的风景。如今我们就此分别,谁能知道再次相遇会是什么时候?世事难料,就好比江波上的不系之舟,来回飘荡,不能停住。

这首诗以离人自己的身份写出,而离别的场景和心境,和送别他人时完全不同。看似是五律,其实也采用了五古的一些写法,例如它仍然使用了仄声韵,能够有助于抒发悲慨。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解析】

在一个秋雨飘飞之夕,郡斋之中忽然有一丝寒意,这让诗人想念住在全椒县山中的朋友。他此时此刻,必将是在山涧之下捆扎自己砍伐好的樵薪,而归来之后又开始烧煮一些清苦简单的食物。在道教的文化语境里面,“白石”是一种“石英”,正是道教隐士服食之物。

这首诗乍看没什么惊人之句,平平常常,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但其中甚有可资品味者。如第一句中的“冷”字,既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其实正是因为一种精神上的寂寞,而想起了曾经可以互为知己的友谊。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他崇尚这样清苦的生活,与我这个坐在郡斋之中的人,十分不同。因此这里面也暗藏了一种境况的对比。也惟有这样的对比,能够体现出作者虽然身在红尘之中,却心系方外。

长安遇冯著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解析】

韦应物于大历四年(769)至十三年(778)在长安,而冯著在大历四年离长安赴广州,约在大历十二年(777)再到长安。这首诗可能作于大历四年或十二年。冯著是韦应物的朋友,韦应物赠冯著诗今存四首。据韦诗所写,冯著是一位有才有德而失志不遇的名士。

这首诗平淡之句中寓有深意。作者讲述道:我的这位朋友,从东方而来,风尘仆仆,衣服上还沾着灞陵的雨点。我问他所来为何,为什么本是想来开采山中铜铁,最后只落得买了一把斧子回去。其寓意即说冯著谋仕不遇,心中不快。诗人在这里设问自答,诙谐打趣,其实是为了以轻快的情绪冲淡友人的不快,所以下文便转入慰勉。此时,百花正在悄悄盛开,雏燕也刚开始长出乳喙。这个世界其实仍然是一派生机。这种繁华更能对比出冯著的失意。所以末二句,诗人以十分理解和同情的态度说:昨日分别,如今已经又是欣欣向荣的春天,而你的鬓间又长出了几缕白发。并没有昂扬、空洞的劝勉之意,而是满怀同情之意,深深为这位经历坎坷曲折的朋友感到不平。

夕次盱眙县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解析】

这首诗写旅途中的客思。诗人因路遇风波而夕次孤驿,在孤驿中所见全是秋日傍晚的一片萧索的景象,夜听寒钟思念故乡,彻夜未眠。一片思乡之情和愁绪全在景物的描写之中。诗的妙处,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诗对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极尽渲染,把风尘漂泊,羁旅愁思烘托得强烈感人。首联“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颔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颈联“山郭暗”“芦洲白”写夜色降临之景;“人归”“雁下”意为随着夜色降临,在外的人们回到家,高飞的大雁也停下休息。尾联“独夜”“听钟”“未眠”也处处点“夕”,处处写夜。

东郊

吏舍跼终年,出郭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 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解析】

这首诗的意思十分浅近。首句是说平时自己拘束于公务,案牍劳形,因而在清晨走到郊外,呼吸清新的空气而心旷神怡。在这东郊之外,杨柳拂动其和煦的风,远处的青山如此美好,可以去除种种忧虑。自己站在灌木丛旁休憩,或者沿着河边来回踱步。在这春日的迷蒙细雨之中,带着青草香味的原野,披上了一层暮霭,春日的斑鸠不知道此时正在何处啼唤。我这向往幽深的心,总是每次生发,又马上被我抑止,我即便走到这样的地方,一旦有事还是要抽身快快离去。作者晚年对陶渊明极为向往,所以末句之中的“结庐”二字即化用陶诗著名的句子“结庐在人境”,意思其实就是隐居,作者这里直接道出自己“慕陶”而又不可实现的无奈之情,意味深长。

送杨氏女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 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解析】

这首诗是韦应物诗中的一首名作,体现了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深情。

诗人早年丧妻,留下两小女相依为命,父女感情颇为深厚。此时大女儿要嫁的夫家路途遥远,当此离别之际,心中自然无限感伤。

在临行前,诗人万千叮咛,谆谆告诫:要遵从礼仪、孝道,要勤俭持家等等。其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诗人对女儿说,我整天犹豫不安,悲戚难止,是因为你行将出嫁到遥远的地方。今日是一个你远行的重要日子,你将乘坐轻舟沿江逆流而上。你们姐妹自幼就饱尝丧母之苦,每念及此,我对你们就加倍慈爱,慎重抚养。妹妹从小全靠姐姐带大,今日告别,两人相对而泣,泪水成行。面对这样的情景,我的内心忧郁难止,但是,女儿出嫁是必然之理,不可能永远留在家中。你自幼缺少慈母的训导,所以,我很担心你将来不懂得如何侍奉婆母。幸好你的夫家是一个门第很好的人家,不会计较这些,而且也会十分怜恤你。我一贯崇尚节俭,安贫乐道,所以给你的嫁妆,恐怕也是很不周全的。盼望你去了那里之后,安贫乐俭,遵守妇道,在仪容举止方面随分从时。在这个早晨,我们父女分别,再见到你不知道是几时。我平日独自闲居,尚可排遣自己的郁闷心情,但是这个离别时刻,我心中的感伤再也不能收起。送完长女的迎亲队伍,回到家中看到小女儿,悲伤的泪水,就沿着帽带点点滴落。

这首诗中的情绪,一直是呈现压抑、极力控制之态,比如诗人是强忍住泪水说完那些告诫之语。而到诗歌的末尾,送走女儿才发现自己还是控制不了自己,只能与幼女相对而泣。一个情感复杂、无可奈何的慈父形象,十分鲜明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KQ4eI0Jh65qM2MniuV/EAxJdQLqwWE6oW9lFQSJc/yKonuj2L80hh7vavKldECb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