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二

2020年,是我们举办“营造家奖”的第4年,也是“营造家奖”作品集第一次公开出版之年。借着这次出版契机,我觉得是时候向更多人介绍这群国内优秀的私宅设计师了。

我们第一次举办“营造家奖”是在2017年,从筹备到举办仅有一个月的时间,一切准备得十分仓促。我们甚至因担心颁奖礼的到场率而承担了所有到场设计师的交通、住宿费用,因为我们不知道一个互联网公司举办的室内设计比赛是否会被业界认可。但颁奖礼结束后,很多人告诉我,这个比赛带给他们前所未有的体验。这些设计师平时在各自的城市孤独地做着理想中的私宅设计,来到“营造家奖”才发现,原来全国各地有这么多对私宅设计师这个职业有执念的人。在这里,他们好像找到了组织。当时,参赛的设计师大多数是个人设计师,设计作品看着虽稚嫩,却能从中看到他们对当时主流私宅设计风格的“不妥协”。那个时候我们就知道,中国不缺好的私宅设计师,只是这些设计师缺少被市场认可、被行业看见的机会。

2018年,我们做了更多尝试:举办了各赛区的作品答辩会,请专业评审在颁奖礼上现场解读金奖作品,举行小设计周来促进设计师之间的交流等。很多人以为这些尝试是由我们单方面发起的,其实这些来自参赛设计师的反馈。我们第一次举办作品答辩会时,便有100多位设计师报名,人数之多直接改变了当年作品答辩会的举办形式。我问了很多设计师为什么会如此热衷于参与作品答辩会,他们说:“从来没有一个场合可以听到这么多设计师讲解自己的作品,这个机会太难得了。”通过学习与交流从而提升专业技能的愿望始终在他们心底,他们也从未满足于现状。如今,作品答辩会已经变成“营造家奖”每年最受期待的环节,除了被赋予学习和交流的意义,对很多设计师来说,这也是一个能够让他们站上舞台向更多人阐述设计作品的机会。很多设计师也由此意识到,表达也是职业设计师的必备技能。

我们常常被问到“营造家奖”的评选标准是什么,每次闭门评审时,评审老师们也会不断地问我和冯驌这个问题。每一次,我和冯驌都坚定地表示:“营造家奖”的评选需要基于业主的需求、预算、户型、常住人口等实际情况,设计师运用智慧与专业给出最佳解决方案。在设计之外看到业主的生活状态是“营造家奖”从2017年起就坚持的评审维度。

有一个设计师跟我说:“我在‘营造家奖’找到了作为设计师的竞争心。看见大家这么努力,我没有理由停下脚步。”从稚嫩到成熟,“营造家奖”见证了很多设计师的成长,有的设计师从独自参赛变成带着公司团队参赛,也有的设计师蛰伏几年,用一个作品惊艳了所有人。4年来,我们看到很多设计师不囿于舒适区,在设计的材质、工艺方面做出大胆的尝试。也得益于“营造家奖”参赛设计师们多元的专业背景,我们有机会看到设计师之间相互学习、探索,为私宅设计注入更多可能性。

作为一个平台,我们深知设计师的成长离不开优质的客户、不断提升的专业技能,以及日趋完善的供应链。“好好住”从解决业主实际需求出发,引入私宅设计师这个角色,首先解决了设计师们“活下来”的问题,而后延展出包括举办“营造家奖”在内的各种业内交流活动,以帮助设计师们提升专业能力。有一家设计公司在2020年的年会上说,“是‘好好住’成就了我们公司”,而我想说,比起“成就”这样一个结果,我们更在乎的是过程中的“陪伴”。陪伴中国私宅设计行业的发展和成长,也是“好好住”一直在坚持的初心。

我们真的在一起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好好住”联合创始人、商业高级副总裁

李楠 dLRsJmFiaIK9Hy6hudA933rEi+RbvtCHtm/EHWiSEAh/E2FUxins3x+U7LCkrVp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