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论

把握方向,强化党建引领的政治功能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论断,社会发展有了新的历史定位。近年来,党和国家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等综合社会治理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我们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更应关注到发展面临的挑战。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的发展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事实,城乡二元化、地域发展差异化等问题依旧存在并愈加成为限制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成就已基本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但仅是物质的富足早已不能满足人们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精神需求。第二,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对党凝聚力量和组织动员等多方面都带来新的挑战。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更加全面,也极具个性化,既往凝聚力量和组织动员的方式正逐步被解构。第三,随着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逐渐形成,在社会治理中如何发挥党委领导的作用,在推进城市化建设中如何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建设,如何强化党建引领的政治功能,成为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需要直面的问题。

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对城乡社区治理提出了总体要求并进行了具体部署;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对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也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如何实现党的建设和社会治理发展的有效结合?在推进基层党的建设工作中如何强化党建引领的政治功能?本文将梳理我国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历史演变,以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视角建构分析框架,总结八里庄街道社区综合治理实践经验,探索基层党的建设中实现政治引领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一、中国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之演进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把推进基层党的建设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新中国成立至今,在不断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与时俱进,因时制宜、因地适宜推进基层党的建设工作。

(一)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理论发展

理论是实践的有力指导。从革命战争年代开始,中国共产党便在曲折奋斗中形成一套科学的基层党建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历代共产党人在深入实践探究中,围绕党的建设目标,不断形成与时俱进的基层党的建设理论。

在革命建设及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便十分重视基层党的建设工作,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探索出极具中国特色的党的基层建设理论。1927年,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挺进井冈山时,创造性地提出了“把支部建在连上”;同时,他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对农村根据地的党组织实行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要求共产党员不仅要从组织上入党,更要从思想上入党,强调把思想建党摆在首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适应新的形势任务,巩固基层政权,党中央开始在全党内大力整顿基层党组织,以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之后,为使工作更好地展开和进行,毛泽东又提出基层领导班子要充分发扬民主等。此外,在这一时期,邓小平等同志也就基层党的建设工作提出相应见解,邓小平曾在不同的会议和场合都强调要健全和改善党支部和党小组的生活制度,搞好基层党组织工作,整顿基层组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加强推进基层党的建设工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领导人紧紧围绕一段时期内党的建设发展目标,不断发展完善出适合中国国情和实际发展的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理论。“执政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究竟怎样才算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这是邓小平总结发展出的关于党的建设的深刻命题,根本在于提出“建设什么样的党”。围绕这一建设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在党的思想建设中,必须全面宣传党的基本路线,牢牢掌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为党的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进入20世纪后期,伴随着苏联解体、全球化发展等世界格局的变迁,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也带来一定的挑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结合世界发展格局和中国实际情况,进一步发展创新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理论。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旺”,把党的基层组织置于党的工作的基础位置;2004年,中共中央印发《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增强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协调和服务功能,全面推进社区建设。 进入21世纪,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据发展新形势,对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理论进行了完善和补充。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并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认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把基层党建上升到党的建设基础性工程战略地位。 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具体要求,明确要求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党的建设工作,在持续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层党的建设工作,把基层党建理论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高度。第一,强化党建引领的政治功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对党建坚持政治引领做出了明确的要求。2019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放在根本地位,要求要聚焦党的政治属性、政治使命、政治目标、政治追求持续发力。第二,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战略性部署,明确提出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系统地对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进行了部署,要求把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在增强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效应、提升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工作水平、加强对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第三,强调基层党建工作向服务型党组织转变。“要把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心转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使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工作方式、活动方式更加符合服务群众的需要。”

(二)嬗变:从“一元”向“多元”的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

从发展历程来看,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始终与城市建设发展相互依存,随着城市建设工作的发展变迁而不断演进。从最初的“一元化”“行政化”党建模式,逐步发展演变至如今的多元参与的城市基层党建模式。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饱经战火、浴火重生的中国,在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就是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生产,巩固新生政权。由此而衍生出以党代政、党政一体化的单位制、街居制等城市基层政权。而随着这种城市基层政权一起形成的,是党直接领导进行政治控制、资源分配、社会整合的“一元化”基层党建模式。在这种基层党建模式中,党通过城市里具有高度行政依赖性的单位组织以及区域性居委会,有效地控制了社会资源和社会成员,并以此为轴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功能、社会结构、社会生产和分配体系,同时,与计划性经济形式相融合,实现基层党组织的行政化城市管理。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城市基层治理便是在这种“一元化”“行政化”的基层党建模式下开展,在政治引领、组织动员、管理分配等领域取得极大的成绩。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这种“一元化”的党建模式更显滞后。

改革开放后,党的建设目标发生了转变,“一元化”的单位制、街居制基层党建模式逐步消解,具有“二元化”的社区党建日趋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

第一,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逐步从计划体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单位制逐步消解。这种制度性的变革带来多方位的改变。一是社会关系的变迁。单位制的消解首当其冲的是分配制度的变革,在过往“一元化”的单位制下,“单位”掌握着社会资源及分配权力,单位通过对资源的分配实现对个人的直接管理,个人与政党是直接的依附关系。随着单位制的消解,单位的职能逐步被剥离,资源向社会和市场转移,分配所有制发生变化,个人对单位的依附逐渐弱化,政党、社会、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发生转变。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基层党组织向市场和社会延伸。二是社会结构的改变。与单位制消解相对应的,是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的出现,个人的自我发展区域从单位逐步向社会延伸,组织化社会生活开始向个体化的社会生活转化,“单位人”日益成为“社会人”,这是一种结构性的改变,在日常生活空间、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全方位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迁。

第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在规模、结构、关系等多角度不断演进,对城市基层治理和城市基层党建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带来大量的社会流动。一是空间上的流动,单位制结构的消解,“单位人”不断流向社会;城市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大量农村人流向城市,空间壁垒日益弱化。二是身份上的流动,单位制中人们多因血缘和业缘而聚居,社会身份较为单一,而社会流动致使多元身份的人聚集在一起,空间成了连接他们的关键纽带,这就要求城市基层治理由只管理同一单位人员及少数社会闲散人员,拓宽到管理大量身份多元的居住地人群。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推动“社区”这一社会结构的发展。“社区”概念最早由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一般指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为生活在同一空间区域,二为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生活共同体。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大量人员的流动和聚居,过往生活共同体的壁垒逐步向外延伸,社区成为城市治理新的基层体系和空间。

第三,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出现新的社会功能定位,并被不断拓宽。随着单位制的消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等多维度都发生根本性的变迁,而社区这一平台的出现,为消解的“一元化”党建模式提供了发展的新契机,城市基层党建向社区党建转移。作为城市化和社会流动建构出来的产物,与单位相比,社区党建明显具有“二元化”特征。一方面,社区党建承担党的基层建设功能,发挥着凝聚社会、整合社会、引领社会的基层治理作用。同时,上级党组织通过社区党委实现社会治理的主张,承担服务社会的功能。基层社会治理与基层党建在社区这一个平台上共同实现,二者相互之间无明显统属关系,但又相互促进。这种明显的“二元化”却又不对立的社区党建,长期以来,是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模式。

进入新时代,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传统“二元化”的街道、社区党建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发展新形势。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发展,在实践中总结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模式,“二元化”的社区党建正式向“多元化”的城市基层党建过渡。

(三)新时代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

“多元化”的城市基层党建是新时代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早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便指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新时期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提出新的发展方向。2014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同之前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模式相比,一个很重要的转变是更多地开始强调“服务”。2017年,中组部在上海召开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首次提出“城市基层党建”的概念,对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进行了重新界定,要求在发挥服务功能的同时增强城市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会议还提出要强化街道党组织的统筹协调功能,着力把社区党组织建成坚强堡垒。 标志着城市基层党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系统地对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指导和部署,我国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模式基本形成。总结其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新定位。新时代基层党的建设定位于“城市基层党建”,实现了由“二元化”的街道、社区党建向“多元化”城市基层党建的转变,开辟了新的历史定位。一是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倾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城市基层党建在社会治理新格局下开展,参与主体多元。二是工作内容的多元化,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在传统党建内容基础上,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实现共治共建共享。

第二,新功能。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着重突出政治引领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严密组织体系,强化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

第三,新要求。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对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其一,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提升街道党(工)委统筹协调能力;加强社区工作和资源支持,确保社区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加强方向引领,增强街道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战斗力。其二,增强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效应,逐级明确党建工作职责任务,强化市、区、街道、社区党组织四级联动;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扩大新兴领域党建有效覆盖;整合各级党建信息平台与政务信息平台,广泛应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其三,提升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工作水平,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领导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做实网格党建,促进精细化治理;建设覆盖广泛、集约高效的党群服务中心。其四,加强组织领导,压实领导责任,加强分类指导,夯实基础保障。 这一系列新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内容。

二、城市基层党的建设中实现政治引领——八里庄经验总结与分析

《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对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宏观部署及具体安排,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街道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紧密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将城市基层党建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相互融合,融入专业的工作价值与工作方法,在实践中探索出符合地区发展特色的城市基层党建模式。本部分将对八里庄街道的实际工作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探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实现政治引领的运行模式。

(一)坚持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理论的指导

思想理论指导是具体实践的灵魂基石,且始终贯穿于实践工作的方方面面。开展落实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必须坚持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理论和基层社会治理理论体系的指导,必须牢牢把握方向,强化党建引领的政治功能。结合八里庄街道实际工作经验,加强思想指导、把握党的政治引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以中央基层党建工作理论指导实际工作,贯彻党中央的相关政策,保证工作方向与中央精神保持一致,确保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有明确的思想方向。八里庄街道工委书记谈到“八里庄街道以中央、北京市、朝阳区各级党委文件精神为指导,不忘自己的使命和担当,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和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在不同的社区、不同的领域均有实际的发展与创新”。很明确,开展一切党建工作的前提,就是必须高度把握中央党建工作思想。

二是以党的政治领导来统揽社会治理工作,以党的政治引领实现对基层组织的管理。首先是在街道层面,“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积极发挥党建统领的作用,依托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来统筹地区的各种资源”。其次是在社区层面,与街道保持一致的同时充分发挥各个社区的地区优势,实现社区党建、楼宇党建的开展。再者,充分掌握宣传阵地,把党的先进思想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传到每一位居民身边。

三是强化党员队伍的思想先进性和能动性,充分实现对群众的政治领导,积极为群众做表率。各社区广泛动员党员,并通过学习贯彻等形式提升党员的政治先进性,将群众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从而实现政治引领。

(二)实践中形成科学运行模式

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实现党建引领的政治功能,实现凝聚、引领、组织动员的功能,实现对地区群众的有效服务,实现与社会治理的相互融合,都离不开具体的实践工作。以专业的视角对八里庄街道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实际上,八里庄已然形成了一套相对科学的基层党建政治引领运行模式。

1.多元参与主体

党的十九大以来,基层社会治理逐步形成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和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八里庄街道基层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相融合,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新格局。一是各级党委、党组织,八里庄街道层面,主要涉及朝阳区委、八里庄街道工委、社区党委、社区党支部等四级党组织,各级党组织围绕党建工作核心轴,科学开展党建工作。二是基层政府,街道各部门、各基层单位在党委、党组织领导下,参与基层治理。三是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各级党委为领导,坚定政治方向,参与党建工作。四是“两新组织”,即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积极协同参与基层党建工作。五是辖区广大党员队伍和居民群众,实现共同参与。

2.科学运行结构

多元主体参与基层党建工作,需要有参与的平台和参与结构。八里庄街道工委依托朝阳区委“一轴四网”,在辖区开展党建工作。

“一轴四网”的党建结构使得八里庄街道区域范围内的各参与主体形成一个整体的结构,“一轴”指各级党组织核心轴上下联动,通过政治领导、制定规则、利益协调、整合资源和思想引导形成核心轴。“四网”则由区—街道—社区—网格四个层面搭建由组织、工作、服务和保障体系构建而成的党建网络,从而使各类社会主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实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在“一轴四网”的基础上,八里庄街道在实践中又分别形成“一统四建”和“党建协调委员会”。“一统四建”中,“一统”是以党建统领为核心,以党建带动“四建”,而“四建”则是党委与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统战部门相互呼应、互相促进。

八里庄街道正是通过“一轴四网”的基层党建工作运行结构,通过各级党组织协调统筹,党员动员、两新组织党建、党建协调委员会这几个抓手,把党建当作核心轴,区委领导、街道工委指导、社区党委发挥作用、基层网格支部实际操作,形成了一个地区大党建的格局,即以街道工委为统筹,各级党组织在区域中按照自己的定位发挥作用,同时能够为别的组织提供各种资源,共同参与促进地区发展。

3.系统运行流程

多元主体通过基层党建运行平台和结构实现共同治理,推动地区党建工作发展。而要实现党建工作的功能和发挥其作用,必须有科学系统的运行流程,综合八里庄街道的经验,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讨论:

第一,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需求调查与分析,精准党建工作的具体定位。需求分析是开展一项具体工作的前提,基层党建工作要实现政治引领,社会治理必须从实际需求出发。以八里庄街道华贸中心社区为例,为更好地开展党建工作,社区总结出“搜索式工作法”“走动式工作法”调研具体需求。一方面,针对区域范围内的广大居民群众,实施“走动式工作法”,即社区专职工作者坚持每日辖区巡视制度,及时发现社区问题、了解居民所需、解决居民所急、改进工作不足。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点:一、下户走访,宣传政策法规、了解实际需求、掌握辖区情况;二、记录信息,将巡访入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门别类进行归纳整理;三、每周例会,讨论本周走访入户过程发现的问题和难点,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四、落实反馈,由各职能口工作人员或包楼包片人员及时解决问题,并将解决情况、方法或解决进度,及时反馈给居民或企业员工。另一方面,针对区域范围内的企业等组织,实施“搜索式工作法”,即综合性多元化搜索。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点:一、联合式搜索,通过物业协作、工会建会、楼宇服务站的摸排及网络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二、联络式搜索,通过党建指导员、楼宇协管员、社区青年汇与楼宇企业对接进行;三、访谈式搜索,通过党建服务站、社区议事厅、QQ群、微信群、社区网站等平台进行。同时,采取“双岗双薪”等形式,聘请企业负责人或职工担任社区党建工作联络员,随时掌握动向,了解需求。

第二,确定党建工作的具体定位后,街道、社区两级党委需要针对需求和问题实施科学研判,依托党建协调委员会,充分发挥两级党委的统筹协调作用,组织共商共治,制定方略。

第三,整合优化资源。一方面,街道、社区两级党委需要对区域范围内的资源有充分的了解,针对不同的党建定位,连接相应的资源。同时,依托党建协商机制,与辖区范围内各单位、企业、组织有效合作,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组织动员党员、群众参与,整合人力资源。组织动员群众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势所在。八里庄街道在长期的社会治理过程中,发展出极具特色的组织动员方法。以红庙社区为例,通过“三带三治三融合”的工作方法,实现对社区居民的有效动员。以党建区域化、自治单元化、动员社会化、服务精准化、管理精细化这“五化”协同为指导,依托组织带领、支部带动、党员带头,实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建阵地、建队伍、建机制,提升社区社会动员能力;通过一个党员带一户,三个党员带一门,十个党员带一楼,党委带单位,支部带网格,党员带队伍发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

第四,落实开展具体工作。针对具体需求定位,以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理论为指导,根据科学实施方略,在两级党委协调统筹下,各参与主体统筹发挥各自功能,落实开展具体工作,实现党建工作的功能。

(三)完善科学保障机制

科学的保障机制是基层党建工作开展全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党建工作离不开指导思想,离不开方向的引领,而制度保障就是确保基层党建工作可以有效开展的有力指导。其次,党建工作的具体落实和成效,离不开相应的组织保障和物质保障,也离不开监督保障。从八里庄的经验来看,只有落实好制度保障、组织保障、资源保障和监督保障,基层党建工作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能。

一是制度保障。八里庄街道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首先,依托于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有着明确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导;其次,依托朝阳区“一轴四网”区域化党建平台,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形成相应的制度规划,明确党建工作要实现政治引领这一大方向。二是组织保障。八里庄街道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构建相应制度,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充分发挥街道、社区两级党委的协调统筹能力,为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支持。三是资源保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充足的资源是具体工作开展的前提和保障。既要确保有充足的可调配的物资,同时,应该准备充足的后备资源。其次,需要动员广大人力资源,确保具体工作的有效开展落实。四是监督保障,作为党组织、党员,在推行基层党建谋发展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纪委的戒尺作用,要讲纪律,守住底线。

三、思考

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党的建设工作,不止一次指出要发挥基层党建工作的政治引领作用。党的十九大以来,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更意味着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通过纵向分析中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进程,科学总结八里庄街道基层党建工作的优秀经验,可以明确地感知到新时代我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取得的成就。一是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老百姓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党的温暖,感受到在党领导下的现代化社会治理给百姓带来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多重满足,在党的领导下真正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现代化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二是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多元化”发展,打破了过往党建工作的单一局面。“多元化”既意味着参与主体的多元,不同的主体在党建工作中发挥独特优势,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也意味着党建功能和内容的多元化,更加符合主要矛盾转变的现今社会需求。三是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打破了既往的空间壁垒,拓展到更广阔的区域,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进一步缩短了党和群众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党的政治引领。四是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新格局紧密融合,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同时,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发展也意味着面临更大的挑战。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加之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流动变得更加深层次和多元化,空间上的壁垒逐渐解体,“社区”的概念也不断拓宽,社会问题复杂化。同时,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的认知和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化,需求也愈显多元化和个性化,社会治理的要求越来越聚焦。随着人民认知的多元化和接收信息渠道的拓宽,大量冗杂的信息冲击着传统的认知,一小部分人对党开始出现信任危机,党的执政要预防陷入“塔西佗陷阱”。

可以想象,未来一段时期内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将会更加严峻,如何在社会治理体系中,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发展,直面挑战化解危机,实现党的政治引领?这是基层党组织、党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撰写:李涛) qQxwgCRTKaY69jEkpq84lhvyMugtk9vQgT1Me6vposnrFobGnuKE7yGHyXrh5AD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