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当下中国舆论研究的反思与突围之路

在媒体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和社会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的舆论场生态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舆论主体的表达意愿、表达通道、表达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公众意见表达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较之前大大增加。这给既有的舆论阐释体系与方法工具构成了明显的挑战,也给舆论研究提供了深厚的现实土壤。

(一)发展瓶颈:理论供给严重不足、研究视域与方法工具亟待提升

必须承认,相对于日渐丰富的舆论生态现实,目前的舆论研究是滞后的。中国舆论研究在理论供给、研究视域、方法工具等层面存在的发展瓶颈不容忽视。

近年来,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偏重应用性,理论创新的供给严重不足。“学”为末、“术”为主、“策”为上是当下中国舆论研究的显著特征。 30 多年间的研究主题变更迅速,缺少相对稳定的研究议题,真正有学理深度的议题建构和问题开掘远远不够。参照国外的舆论研究,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确是舆论研究与生俱来的特征,但西方学者对舆论的本质及其与政治、社会的关系所进行的深度讨论产生出不少高层次的理论成果。 新传播生态和舆论形态下,加强舆论学的理论研究、强化学术的引领者地位是非常必要的。

当前我国舆论研究的视域相对比较单一,跨学科交叉渗透远未达到充分的程度。我国的舆论研究主要是依托于新闻传播学科展开的,跨学科视域对舆论进行综合性探索的分析较少。舆论研究解决的是舆论的形成、兴衰与作用等一系列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复杂社会现象,需要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滋养,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舆论研究者广泛地开展交流合作,从而做出全新的开拓。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首先,当前舆论研究的发展最为“瓶颈”的问题是遭遇数据获得和技术范式的困境。大数据时代,舆论研究者积极尝试数据挖掘技术,开发出包含多种分析模块的舆情分析系统。但是如何有效地接近和利用被大公司所垄断的大数据资源,目前仍然是一个难解的问题。因此,尽管大数据的价值被人们在理论上强调了近 10 年,但迄今为止真正基于大数据的舆情研究依旧凤毛麟角。其次,辨别虚假数据以及排除被污染的数据的困难也相当突出。最后,大数据不等于全数据,数据在描述和揭示现实舆情中所需维度的完整性方面依然有着严重缺失,如何打通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壁垒,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网络舆情调查通常仅是聚焦热点事件的短期舆论状况,大数据的加入仅是精准性的提升,其背后更为深层的社会心态演变仍然缺乏有效的理论范式而无法深刻地把握和预测。 舆论研究在研究方法的改进与多元化的杂交等方面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二)创新方向:社会心理转向、政治学转向与复杂系统范式

新的技术环境和社会环境塑造了新的意见表达图景,但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却亟待加强。中国舆情研究的供给侧改革需要共商共建,我们在此仅结合公众意见表达的新传播特征,尝试提出智能互联时代舆论研究实现突破创新值得关注的三个重点和方向。

1.舆论研究的社会心理转向:情绪情感与社会心态成为新时期舆论生成机制中最重要的影响变量

舆论的内容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探讨:认知维度(Cognitive Dimension)与情感维度(Affective Dimension)。 消费时代的娱乐化趋势下,互联网承载的网民情绪,远比知识和清晰的意见要多。情绪在互联网上成为研究真实舆论的重要依据,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联网舆论的主要表现形态。 情绪在当代中国舆论的生成传播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这是由舆论的自发性、网络传播下公共话语建构特点以及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所决定的。在人的认知体系中,情绪情感属于非理性的成分,在探讨情绪情感因素对舆论的作用机制外,更需要了解个人发表意见时理性和情感是如何相伴发生、相互作用的。

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总和。在传播迅捷的网络环境中,情感与理性的共振推动着现实心态在网络中的充分表达与释放;网络舆论场中看似非理性的观念情绪表达、态度行为倾向背后隐藏的是深层长久的社会心态问题。

不论是个体情感分析,还是社会情绪把控,社会心理范式在舆论研究问题拓展和理论建设上大有可为。

2.舆论研究的政治学转向:多元民意主体如何有效地激活与协同成为国家治理视域下最重要的操作路线

舆论的古典传统关注宏大议题,如拉扎斯菲尔德(Lazarsfeld)所描述的古典舆论理论有三大维度:扎根于政治哲学、强调历史事件、也包括规范性论证。所以,未来舆论研究特别要将其置于国家、社会民主的宏观框架中给予探讨。

舆论表达作为一种政治参与的方式改写着国家治理。传统的国家治理以政府自上而下地收集各种社会信息,然后向社会输出公共决策为主要程序。随着网络舆论力量的崛起和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因利益受损或不满公共决策的群体通过制造焦点事件来进行申诉维权,互联网成为话语争夺的主战场。现代治理理念下,政府不应再将互联网舆论简单地看作压力来源或是风险因素,而要将网络民意作为一种力量强大的治理工具,吸纳多元主体的民意,鼓励协商对话,化解社会矛盾。

舆论民主功能实现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创造表达空间和条件,让理性的公共意见汇聚成社会共识。这就需要舆论研究者考察主流媒体能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反映舆论,更重要的是探讨新媒体平台生成的舆论如何能够积极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社会的数据化与公共决策的智能化背景下多元民意实现政治参与的路径设计。

多元民意主体共同参与、协商一致的治理新理念下,舆论与国家治理、舆论与社会发展等宏大议题有了更具体的切入口,舆论研究可尝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中挖宝。

3.舆论研究的复杂系统范式:以多维视角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范式来诠释舆论生成的复杂过程将成为学术逻辑的主线

理解舆论的一个关键是理解意见形成过程,作为过程的舆论主要考察舆论是如何形成的。以往研究强调对舆论的静态描述,未能综合分析不同舆论主体之间的复杂互动过程。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新传播生态下舆论生成内在机制的讨论。

网络舆论场具有“复杂性”,简单地说就是诸多事物和要素的彼此缠绕和互相影响,从而形成一个彼此关联、整体功能不等于个体功能简单叠加的社会有机现象。 网络舆论系统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构造,不能简单和机械地还原为每个个体和局部功能与价值的叠加;分析网络舆论场要超越还原论,借助持续的短期系统行为观测达到长期分析的效果,通过众多局部行为的整合实现对全局行为的预估,进行“整体逼近”。

借鉴复杂系统理论及其方法论,可以从关系、个体、结构、技术等多维视角,对网络舆论的种种突变现象予以诠释。以现实的视角审视虚拟空间,需要关联重要条件的变化和网络舆论不同主体具体话语实践的“常与变”和“同与异”。

复杂系统理论基础上构建的创新范式将引领舆论研究更接近社会互动和历史主体的细节,以舆论发生机制为窗口揭开人与社会的多元性、复杂性和矛盾性的认识、把握和预测的社会规律。 W3VuSg1NuWg4OgN86hpq2DBpq7OarWpqYzCSS1MecBBO5cPK3QEhECdUcjoOHyK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