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中国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和热点议题的变迁

以 1986 年中国大陆第一家专门从事舆论调查和研究的学术机构——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成立为起点,我国舆论研究走过了 30 多年的发展历程,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门“显学”。密切涉及政治、传播、管理,以及个人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等方方面面问题的舆情和民意成为多个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工具和手段;新闻传播、社会学、计算机科学、图书情报学、政治学甚至军事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背景研究者共同开拓舆论研究领域。

厘清我国舆论研究的演进历程,描绘舆论研究的发展动态,对加强我国舆论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工作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因此,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尝试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对我国舆论学研究和网络舆情研究进行梳理。其中,聚焦于新闻传播视域,潘佳宝、喻国明基于文献计量学中的共词分析方法,对 30 年间新闻传播学领域内舆论研究的热点议题的变迁进行了梳理。 基于对高频关键词的纵向梳理,可以将中国舆论研究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特定的社会历史现实下各阶段所关注的研究问题与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不断迭代。

图 1-1 高频关键词的纵向梳理图

(一)20 世纪 80—90 年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作为时代关键词,舆论则伴随着社会的变革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1987 年 10 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舆论监督成为这一时代的重要社会特征。

20 世纪 80—90 年代的中国,各种社会关切的问题讨论主要集中在大众传媒上开展,社会舆论的话语平台最早依附于报纸媒体,以当时的《人民日报》为核心代表;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电视机的普及,舆论的话语平台进而转移到以央视为代表的电视媒体上。这样的技术路径决定了公众意见由大众媒体代为表达,所谓“舆论引导”,不是指导民众顺应国家发展需要直接参与讨论,而是大众媒体顺应需要替代公众讨论,再将得出的结论传达给民众,争取民众的认同。

在此背景下,中国舆论研究早期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功能上,从 1990 年以前对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党性原则的讨论,到 90 年代中期的舆论导向和宣传工作等关键词,以及 90 年代后期的批评报道、《焦点访谈》等。这一时期“舆论”的主体主要是新闻媒体,一方面,媒体作为“第四权”对公权力实施舆论监督,研究对象包括“批评报道”“南方周末”“《焦点访谈》”等;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舆论研究主题也包括新闻媒体对普通民众的舆论引导。

整体来说,这一阶段的研究方法大部分是思辨的、非实证的,研究主题带有新闻实务的学科背景和浓厚的政治导向色彩。

(二)2001—2006 年:网络环境下舆论传播的总体规律

自中国于 1994 年全面接入互联网后,互联网自身具有的超强信息传播力开始显现。第一批网站建立之际,如 1995 年“瀛海威时空”开通时,便提供了基于网站的电子论坛(BBS)服务,立刻成为网民意见表达的活跃园地。论坛不仅成为各网站的“标配”,而且还有一些发展成了规模巨大的网络社区。1997 年元旦,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网正式上线,成为中国开通的第一家中央重点新闻宣传网站;根据党中央文件《国际互联网新闻宣传事业发展纲要(2000—2002 年)》的部署,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网站建设进入快车道,形成了以重点新闻网站为龙头的传播矩阵,担负起正确引导舆论、发挥正能量的主力作用。

随着网络论坛与网络媒体的出现与发展,网络成为民意表达的通道。虽然在 21 世纪初,网络传播的内容多半来自线下,网上的“居民”还只是公众中的一小部分,但舆论研究的对象已由报纸、广播、电视转向网络及公众,更加接近真正的“舆论”研究。

在此背景下,2001—2006 年这一阶段的舆论研究,引入了大量的传播学理论和传播学名词,主要是对网络媒体出现带来的新的传播环境、新的传播规律的讨论、厘清和界定,“议程设置”“意见领袖”“沉默的螺旋”等传播学名词成为高频关键词,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是对已有的传播学理论和传播规律能否应用于网络的分析和讨论。也就是说,网络舆论研究起步阶段的主要议题是对舆论在网络环境下传播的总体规律的讨论。

从研究方法来看,这一阶段开始出现个案研究、内容分析、民意调查等实证研究。

(三)2007—2010 年:热点事件中的网络舆论生成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在经历了以门户网站、新闻网站为代表的Web1. 0 阶段向引入社区、社会化网络等概念的Web2. 0阶段迈进,博客及博客文化成为互联网的热点,社会舆论话语平台转移到以PC端为代表的互联网中,突出代表是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的猫扑、天涯和凯迪社区等。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深层次的社会矛盾逐渐显现。官员腐败、贫富悬殊、分配不公等问题成为社会舆情集中的场域。网络往往起到了放大舆论热点、引爆公共事件的作用。而广大网民的参与,则极大地改变了事件的进程,扩大了其影响力。由网民设置的议程转变为媒体议程,进而成为政府议程的事情屡见不鲜。

在此背景下,2007—2010 年,舆论研究迎来爆发期,“网络舆情”“网络舆论”这两个最高频的舆情本体词便是在此阶段涌现出来的,并产出多篇高影响力的论文。这一阶段的研究对象更加聚焦,邓玉娇案、“躲猫猫”案、汶川大地震、央视新台址大火等热点事件、群体性事件和突发公共危机中的网络舆论成为关注焦点,研究重点集中于分析这些事件中的舆论形成、媒体作用以及官方引导等。同时,研究视野得以拓展,研究者尝试从社会学和政治学视角讨论网络作为公共空间在社会层面上的作用:一方面,网络推动公民政治参与;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暴力、群体极化、民粹主义、谣言等负面现象也成为探讨的焦点。

另外,研究方法在此阶段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开始出现专门针对舆情调查和分析方法的研究。

(四)2011 年后:“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与舆论引导

在新技术的引领下,新应用、新业态的出现继续推动着互联网传播格局的变化。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出现,使互联网传播进一步升级,从更大的技术背景看,如今已全面进入光纤宽带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云计算时代和大数据时代。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舆论的主要发酵地转向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社会舆论话语平台明显呈现出向以手机为“第一媒体”的移动社交平台的话语空间转移的趋势,移动社交入口级平台成为社会舆论话语的中心平台。

2011—2013 年,舆论研究的重心依然是谣言、民粹主义等网络舆论的消极面。另外,在舆论引导能力被视为党的执政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成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的背景下,舆论引导策略依然是研究热点。但舆论主体研究由对普通网民的关注转而集中到对新意见阶层的考察,以政务微博和舆论领袖为主要研究对象。

而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发展,媒介融合成为传媒业发展最显著的趋势之一。2014 年被称为“媒体融合元年”,媒体融合发展战略正式上升至国家层面。也正是从 2014 年开始,舆论研究的媒介形态开始从早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后来的网络和社交媒体,转向了“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融合。舆论研究正在从单一媒体扩展到媒介融合环境,线上和线下、虚拟和现实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逐渐被关注。

此外,这一时期使用的研究手段也更加完善,大数据挖掘、社会网络分析、复杂网络、系统动力学等方法也被应用到了舆论研究中。

总体来看,30 多年间,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以及社会转型,媒介技术的社会化发展,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各类新兴的传播渠道先后诞生和普及,舆情研究的对象和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政治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给舆论学带来新的研究问题。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舆论研究中,除了“社会舆论”“公众舆论”“网络舆论”等舆情本体词以及比较好地满足了现实需要的“舆论引导”研究之外,几乎没有具有相对持续研究热度的研究主题词。我国的舆论研究总体上带有强烈的现实和实践导向,研究主题和社会现实互动紧密,学科热点处于相对剧烈变化的状态。 uYseDrlWqxafwYa6n7Zx953RJoh/ZTn/GtKiuKxWf3UYjIcw69x68GSwGq9zmDn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