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可视化软件以历年论文关键词词频的前 10%且各年不超过 30 个为标准,生成了 30 年间舆论研究高频关键词图谱,从而得到 30 年间我国舆论研究的高频和高中心度关键词。图中的字体大小代表关键词的词频高低,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
图 2-1 基于共词分析的舆论研究知识图谱
表 2-1 高频和高中心度关键词
续表
表 2-1 列出了 1986—2015 年间舆论研究的高频和高中心度关键词。高频关键词主要代表了某个研究主题的热度,从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高频关键词都出现在 2000 年之后,特别是“自媒体”“突发事件”等更是在 2010 年后。中心度是对某一节点何种程度上在整体网络中起到连接作用的衡量,高中心度的节点往往是网络中的关键节点,起到连接不同研究主题的作用。除了“社会舆论”“公众舆论”等舆论作为研究对象本身的关键词之外,“舆论监督”“舆论导向”等词也具有较高的中心度,说明这些词处于连接整体知识图谱的中心地位。另外,人民网、人民日报社、《焦点访谈》等媒体产品的关键词并不是都有很高的词频,但是它们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贯穿了整个 30 年间的研究,从早期的以《焦点访谈》为对象的对舆论监督的讨论,到以强国论坛BBS为典型的对网络公共空间的分析,再到后期以人民日报微博为例的对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舆情环境下的作用总结,这些媒体串联起了不同研究主题、不同研究方法的文献,也因此居于舆论学知识图谱的网络中心位置。
通过信息可视化软件的聚类功能,对每年前 5%的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并经过人工整理,形成图 2-2。通过进一步整理细分其中的节点,并结合信息可视化软件提供的TFIDF算法以及对数似然比算法提取的关键词,可以按照聚类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将研究分为以下四类。
图2-2 舆论研究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
这类研究主要是图 2 -2 中#1 和#3 两类,由于中国知网(CNKI)中文关键词的多元性(比如“批评性报道”和“批评报道”被信息可视化软件认为是两个不同的词),所以形成了两个聚类,但实际内容非常相近,因此,可以归为一类。这批研究的出现时间最早,其中#1 类中的论文平均发表年份为 2000 年,#3类中的论文平均发表年份为 1997 年。这部分研究主要是从新闻实务的立场出发,关注媒体在舆论中的作用,对传统新闻媒体(报纸和广播电视)的批评报道和舆论监督以及舆论引导进行讨论。代表性的关键词有“舆论监督”“知情权”“新闻自由”“批评报道/调查性报道”“专业主义”“第四权力”“报纸记者/新闻工作者”“耳目喉舌”“党性原则”“《焦点访谈》”等。
这类研究是图中的#4 类,出现时间仅仅晚于#1 类研究,论文的平均发表年份为 2004 年,论文内容主要关注网络环境下舆情的形成、变化和应对,整体来说,这类研究和图中的#0 类“突发事件”聚类相比,研究视角相对宏观一些,门户网站和网络论坛是相对具体的研究对象。关键词包括“舆论导向”“网站新闻”“门户网站”“企业化运作”“媒介经营”等。
这类研究属于图中的#2 类,关注网络作为公共意见表达的通道和平台,对公民的政治参与起推动作用。这类研究与前面的#1和#3 两类相比,带有公共管理和社会学的取向,研究的时间段也较晚,论文的平均发表年份为 2008 年,代表性的关键词有“舆论场”“意见领袖”“网络问政”“公共话题”“议程设置”“网络动员”等。
这类研究主要是热点事件和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的生成和演化,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舆论引导,集中于图 2-2 中的#0 类。这类研究在四类中虽然出现时间最晚,其论文平均发表年份为2011 年,但研究热度提升迅速,并成为规模较大的一个研究主题,主要关键词有“意见领袖”“公众情绪”“热点事件”“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演化”“控制”等。
图 2-3 显示了每年发表的有一定影响力的舆论研究论文的数量,由于本研究进行筛选的方式是每年相关论文发表总量的 5%,因此,最后的样本每年的论文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当年舆论研究发表的论文总数量。从整体上看,舆论研究相关的论文随时间的推移而增长,1994 年开始平均每年都有 10~40 篇左右的论文发表,表明舆论学相关的研究开始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2007 年是一个迅速增长的起点,舆论研究进入爆发阶段,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热度。值得说明的是,虽然在图中 2014—2015 年论文数量有所下降,但不能说明整体研究热度的减退。实际上,在论文初步筛选的过程中,基本上每年入选的论文都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经过人工筛选,一些不属于新闻传播学领域或者不属于舆情研究的论文会被剔除,2014 年和 2015 年剔除论文数量较多,这恰好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舆情”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学科汇集的研究领域,以及新闻传播学科中其他类别的研究也越来越关注舆情的作用。
图 2-3 每年舆论研究高影响力论文发表数量
利用信息可视化软件选取历年论文关键词词频的前 5%,经过整理绘制形成舆论学 30 年的研究热点时区图谱,如图 2 -4所示。
从图 2-4 中可以看出,早期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功能上,从 1990 年以前对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党性原则的讨论,到 90 年代中期的舆论导向和宣传工作等关键词,以及 90 年代后期的批评报道、《焦点访谈》等。这一时期“舆论”的主体主要是新闻媒体,一方面,是媒体对公权力实施的舆论监督,研究对象包括“批评报道”“《南方周末》”“《焦点访谈》”等,代表性的论文包括郭镇之的《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以及童兵的《新闻批评和政治民主——对“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规定的历史考察》;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舆论研究主题也包括媒体对普通民众的舆论引导,代表性的论文包括孙家正的《关于正确引导舆论的几个问题》以及陈力丹的《媒介对舆论的社会控制机制——沉默的螺旋》。从整体上来说,这一阶段的研究方法大部分是思辨的、非实证的,研究主题带有新闻实务的学科背景和浓厚的政治导向色彩。
图 2-4 舆论研究热点时区图谱
从 2001 年开始,随着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络媒体以及网络论坛的发展,网络成为民意表达的通道,舆论研究的对象也因此由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转向网络及公众,更接近真正的“舆论”研究,并引入了大量的传播学理论和传播学名词。2001—2006 年,这一时期的舆论研究,主要是对网络媒体的出现及其带来的新的传播环境、新的传播规律的讨论、厘清和界定,“议程设置”“意见领袖”“沉默的螺旋”等传播学名词成为高频关键词,有相当一部分对已有的传播学理论和传播规律是否应用于网络的分析和讨论,代表性的文献包括:刘海龙的《沉默的螺旋是否会在互联网上消失》,郭光华的《论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等。这一时期开始有部分实证研究出现,如个案研究、内容分析、民意调查等。
2007—2010 年,舆论研究的重点依然是网络,“网络舆情”“网络舆论”两个在整体网络中最高频的舆情本体词就是在这一阶段出现的,这一阶段也是舆论研究的爆发阶段,在高影响力排名前 30 的论文中,发表于 2010 年的论文最多。如果说上一阶段更多是对舆论在网络环境下传播的总体规律的讨论,那么这一阶段的研究对象更加聚焦,邓玉娇案、“躲猫猫”案、汶川大地震、央视新台址大火等热点事件、群体性事件和突发公共危机中的网络舆论成为关注的焦点,研究分析这些事件中的舆论形成、媒体作用以及官方引导等,同时也开始讨论网络作为公共空间在社会层面上的作用,将研究视野从传播学扩展到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一方面,网络成为公共意见汇聚的良好平台;另一方面,网络暴力、群体极化、民粹主义、谣言等也开始成为讨论的焦点之一,如罗昕的《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机制探究》、郭光华的《论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另外,这一阶段也开始出现了专门针对舆情调查和分析方法的研究,包括刘鹏飞的《网络舆情抽样与分析方法》、金兼斌的《网络舆论调查的方法和策略》等。
2011 年后,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出现给舆情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对象,随着舆论的主要发酵地转向社交媒体和自媒体,舆情研究的研究对象也随之转移。2011—2013 年,一方面,谣言、民粹主义等网络舆论的消极面依然是舆情研究的一个重心,3年内共有 16 篇与此相关的论文发表;另一方面,舆论引导策略研究依然是研究的热点,但以政务微博和舆论领袖为主要研究对象。2014—2015 年,舆论研究的媒介形态开始从早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后来的网络和社交媒体,转向“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融合。另外,这一时期使用的研究方法愈加完善,大数据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等也被应用到舆论学研究中,并出现了很多高影响力论文,如喻国明等的《传播学研究:大数据时代的新范式》。
结合表 2-1 中的高频关键词以及信息可视化软件的突现度(Burst) 来分析更微观的研究关键词,可以按照关键词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三类。
第一类研究主题出现时间较早(2000 年前),包括舆论本体词“社会舆论”“公众舆论”,研究主题“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以及带有新闻实务背景的“新闻媒介”“新闻报道”和“批评报道”。在这类关键词中,除了舆论本体词“社会舆论”和“公众舆论”一直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研究热度之外,其他的高频词的研究热点基本在达到一个高峰之后有所减退,特别是在近几年或基本销声匿迹(如“新闻媒介”“批评报道”),或出现大幅度的热度减退。以“舆论监督”为例,这一关键词在 1999—2003 年保持了较高的讨论热度,但从 2004 年渐渐不再成为研究的核心问题,每年只有不到 10 篇论文与此相关。
图 2-5 早期出现的关键词“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研究热度变迁
第二类研究主题词出现时间在 2001—2008 年,代表词包括随着网络兴起出现的研究对象如“网络舆情”“网络舆论”“人民网”,以及一系列传播学概念如“意见领袖”“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把关人”。在这些关键词中,“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作为舆论本体词,基本在出现之后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研究热度;而“意见领袖”“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等传播学概念,大多在 2009—2011 年达到研究热度的高峰期,此后虽然没有完全在舆情研究领域消失,但是热度开始下降;而这一阶段出现的“网络论坛”“人民网”等具体的研究对象,也出现了和传播学概念类似的热度模式,即达到研究高峰之后热度开始消退,除了人民网之外,这一阶段其他的焦点研究对象如“强国论坛”“网络论坛”等已经寥寥无几。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中的“舆论引导”研究一直保持了一定的研究热度,而且还有上升趋势,说明这一类的研究一直比较好地满足了现实的需要,比如各类突发事件、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引导能力”和“引导对策”的研究,以及近几年对于媒介融合环境下传统的“主流媒体”如何引导舆论的研究等。
图 2-6 关键词“网络舆论”“舆论引导”“网络论坛”“议程设置”研究热度变迁
第三类研究主题词是近年才出现的关键词,比如“舆论场”“自媒体”“新媒体”“突发事件”等。这类关键词出现时间较晚,而且大多具有较高的突现度,基本维持了一定的研究热度。
图 2-7 关键词“突发事件”“新媒体”“自媒体”研究热度变迁
从以上关键词的突现度和热度持续性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除了舆情本体词(如“社会舆论”“公众舆论”“网络舆论”),以及比较好地满足了现实需要的“舆论引导”研究之外,几乎没有具有相对稳定持续的研究热度的研究主题词,而且大多主题词都具有较高的突现度(大于 5)。无论是“意见领袖”“议程设置”等研究的理论框架,还是“批评报道”“网络论坛”等具体的研究对象,都只是表现出了一定时期内的研究热度,之后被涌现出的其他研究主题取代。一方面,是由于本研究的时间跨度覆盖了舆论研究起步的阶段,因此,具有某一领域发展初期的高突现度关键词的特点,而后期涌现的研究主题如新媒体、突发事件、大数据等的研究热度能否持续还有待时间检验;另一方面,也能说明,这 30 年的国内舆论研究主题处于相对剧烈变化的状态,和社会现实的互动紧密,现实变化会给舆论研究带来新名词和新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