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汉代开凿的漕渠、漕直渠、荥阳漕渠、狼汤渠、汴渠

《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 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与人徒塞之,辄复坏。……是时郑当时为大司农,言曰:“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矣。

[《汉书》卷六《武帝本纪》]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春,穿漕渠,通渭。

编者按:汉都长安,运漕粮必须由黄河西上入渭水,而渭水湾曲,水道900余里。所以另从长安旁南山下开了一条漕渠,长300余里,直通黄河(实际上是从长安到华阴,仍入渭水,参阅隋广通渠条),以便利漕运。

[《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下》] 先是十余岁,河决灌梁、楚地,固已数困,而缘河之郡堤塞河辄坏决,费不可胜计。其后番系欲省底柱之漕,穿汾河渠以为溉田。郑当时为渭漕回远,凿漕直渠,自长安至华阴;而朔方亦穿溉渠,作者各数万人,历二三期,而功未就,费亦各以巨万十数。

[《文选》卷一班固《西都赋》] 东郊则有通沟大漕,溃渭洞河,泛舟山东,控引淮、湖,与海通波。

[《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 哀帝初,平当使领河堤。……待诏贾让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恐议者疑河大川,难禁制,荥阳漕渠足以卜之,其水门但用木与土耳。今据坚地,作石堤,势必完安。……”

编者按:荥阳漕渠,系西汉沟通黄河、淮河间的重要运河,从荥阳引黄河水,下游分而为二:一由鸿沟而南,经狼汤渠,东南至陈入颍,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入淮;一由陈留而东南,经鲁渠水,东至阳夏入涡,亦入于淮。可见黄、淮之间,自古以来,已通航运。

[《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上》] 河南郡荥阳:卞水、冯池,皆在西南,有狼汤渠,首受泲,东南至陈入颍。

[同上] 陈留郡陈留:鲁渠水首受狼汤渠,东至阳夏入涡渠。……浚仪县:故大梁,魏惠王自安邑徙此。睢水首受狼汤水,东至取虑入泗。

[《后汉书》卷三十五《张纯传》] 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代杜林为大司空。……明年(公元48年),上穿阳渠,引洛水为漕,李贤注:阳渠在洛阳城南。百姓得其利。

[《后汉书》卷二十二《王梁传》] 建武五年(公元29年),……代欧阳歙为河南尹,梁穿渠引谷水注洛阳城下,东写(泻)巩川。及渠成而水不流。

[《后汉书》卷二《明帝纪》] 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夏四月,遣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自荥阳至于千乘海口。李贤注:汴渠即莨荡渠也。汴自荥阳首受河,所谓石门,在荥阳山北一里。过汴以东,积石为堤,亦号金堤,成帝阳嘉中所作也。……十三年(公元70年)夏四月,汴渠成。辛巳,行幸荥阳,巡行河渠。乙酉,诏曰:“自汴渠决败,六十余岁,李贤注:《王景传》曰:平帝时汴河决坏。加顷年以来,雨水不时,汴流东侵,日月益甚,水门故处,皆在河中,漭瀁广溢,莫测圻岸,荡荡极望,不知纲纪。今兖、豫之人,多被水患,乃云县官不先人急,好兴它役。又或以为河流入汴,幽、翼蒙利,故曰左堤强则右堤伤,左右俱强则下方伤,宜任水势所之,使人随高而处,公家息壅塞之费,百姓无陷溺之患。议者不同,南北异论。朕不知所从,久而不决。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陶丘之北,渐就壤坟。故荐嘉玉洁牲,以礼河神。东过洛、汭,叹禹之绩。今五土之宜,反其正色,滨渠下田赋与贫人,无令豪右得固其利。庶继世宗《瓠子》之作。”因遂度(渡)河,登太行,进幸上党。

[《后汉书》卷一〇六《王景传》] 王景……好天文术数之事,沉深多技艺,辟司空伏恭府。时有荐景能理水者。显宗诏与将作谒者王吴共修作浚仪渠(编者按:《水经注》云:渠流东注浚仪)。吴用景墕流法,水乃不复为害。初,平帝时,河、汴决坏,未及得修。建帝十年(公元34年),阳武令张氾上言河决积久日月,侵毁济渠,所漂数十许县,修理之费,其功不难。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书奏,光武即为发卒。方营河功,而浚仪令乐俊上言……新被兵革,方兴役力,劳怨既多,民不堪命,宜须平静,更议其事。光武得此,遂止。后汴渠东侵,日月弥广,而水门故处,皆在河中。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又以尝修浚仪,功业有成,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一作碛),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景虽节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明年夏,渠成,帝亲自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景由是知名。王吴及诸从事掾吏,皆增秩一等。景三迁为侍御史。十五年(公元72年),从驾东巡狩至无盐。帝美其功绩,拜河堤谒者,赐车马缣钱。

[《水经注》卷五《河水五·蒗荡渠》] 河水又东过荥阳县北,蒗荡渠出焉。(注云:)大禹塞荥泽,开之以通淮、泗,即经所谓蒗荡渠也。(编者按:郦道元此说无根据,赵一清已指出加以辨正。)汉平帝之世,河、汴决坏,未及得修,汴渠东侵,日月弥广,水门(一作门闾)故处,皆在河中。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议治汴渠,上乃引乐浪人王景,问理水形便。景陈利害,应对敏捷,帝甚善之,乃赐《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以钱帛。后作堤,发卒数十万,诏景与将作谒者王吴共筑堤防,修堨,起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有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开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一水门,更相洄注,无复渗漏之患。明年渠成,帝亲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景由是显名,王吴及诸从事者皆增秩一等。顺帝阳嘉中(公元132—135年),又自汴口以东,缘河积石为堰,通古渠口(一作通渠,无“古”、“口”二字),咸曰金堤。灵帝建宁中(公元168—171年),又增修石门,以遏渠口,水盛则通注,津耗则辍流。

[《元和郡县志》卷六《河南府》] 汴渠,在(河阴)县南二百五十步,注:汉荥阳县。亦名莨荡渠。禹塞荥泽,开渠以通淮、泗。后汉初,汴河决坏,明帝永平中命王景修渠筑堤。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注洄,无复溃漏之患。自宋武北征之后,复皆堙塞。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注: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

编者按:西汉的狼汤渠(莨荡渠),东汉的汴渠,其实是隋代通济渠的前身,和大运河的历史有直接、密切关系。 Wzj5RJIBRRUuR4/GJ3mbLxwpdKjfzYcbg5MmkjkhtgjnXEzxqWfi9adypuFvk/e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