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 自是之后(编者按:指三代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菑、济之间。于蜀,蜀守冰凿离碓(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编者按:《史记·河渠书》首称禹治水的功绩,写道:“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勃海。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这是我国古史传统的说法。不过禹治水的事迹比较渺茫,传说的成分居多。所以我们不列入本书之中。然而鸿沟引黄河的水,东通江、淮之间,则由来已久,其实是我国运河开凿的开始。向来历史学家,如唐代的杜佑,宋代的王应麟,都主张此说。
[《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 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川、云梦之际,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于蜀,则蜀守李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至于它,往往引其水用溉田,沟渠甚多,然莫足数也。
[《水经注》卷二十二《渠水》] 渠出荥阳北河东南,过中牟县之北,又东至浚仪县。(注云:)渠水东南径赤城北,……左则故渎出焉。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王贲断故渠,引水东南出,以灌大梁(编者按:今河南开封),谓之梁沟。又东径大梁城南。……梁水又北屈,分为二水。《续述征记》曰:“汴、沙到浚仪而分也,汴东注,沙南流。”其水东南流经梁王吹台东,渠水于此有阴沟、鸿沟之称焉。项羽与汉高分王,指是水以为东西之别。故苏秦说魏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是也。故尉氏县有波乡波亭、鸿沟乡鸿沟亭,皆藉水以立称也。
编者按:《水经注》之渠水,即指鸿沟,其下游东出的一支,亦即后世之汴水(清代赵一清《水经注释》,对渠水考证最为精审,谓鸿沟、蒗荡渠、汴水、浚仪渠皆指渠水,都以下流之名追被上源而言)。世传鸿沟开始凿于禹,当然不可靠;但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王贲断故渠引水灌大梁,则史有明文,当较为可靠。但是他的目的,则是为了战争,而不是为了航运。不过鸿沟东南流,经扶沟(今河南扶沟)入淮,到了汉代,遂以沟通江、淮,便利航运。这一条运河,至少在战国时代,已经存在着了。
[《史记索隐》卷二十九《河渠书·鸿沟》] 楚、汉中分之界。文颍云:即今官度水也。盖为二流,一南经阳武为官度水,一东经大梁城,即河沟,今之汴河是也。
[《左传》哀公九年] 九年(公元前487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杜预注: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今广陵韩江是。
[《国语》卷十九《吴语》] 吴王夫差既杀申胥,不稔于岁,乃起师北征,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韦昭解:黄池地名,晋公,定公午也。黄池会在鲁哀公十一年。
[《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 王夫差十四年(公元前482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
[《玉海》卷二十一引《战国策》] 吴会黄池,阙深沟于商、鲁之间,城邗,沟通江、淮。(编者按:此段源出《国语》,非出《战国策》。)
[清乾隆《淮安府志》卷六《运河志》] 春秋时,吴将伐齐,于邗江筑城穿沟,曰渠水。首受江于江都县,县城临江,北至射阳入湖。杜预云:自射阳西北至末口入淮,通运道。其水乃自南而北,非自北入南也。
编者按:吴王夫差是春秋末期的一个霸主,即位于公元前496年(周敬王二十四年),卒于公元前473年(周元王四年)。他为了攻打齐国,与晋国争夺霸权,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了一条运河,从江苏江都县起,到淮水末口(现在江苏淮安县北五里北神堰地方)止,叫做邗沟。这邗沟一名渠水,又叫做中渎水。南段引的是长江的水,中段是利用射阳湖,北段是引射阳湖的水,达于淮河。《淮安府志》说的“其水乃自南而北,非自北入南”,可能是指黄河未夺淮以前地势,南高北低,所以说自南而北,确否待考。但是无论如何,这条邗沟的确是现在大运河的起源,它开凿于公元前第五世纪上半期,到现在已经有2400多年的历史。
[《水经注》卷三十《淮水》] (淮水)又东过淮阴县北,中渎水出白马湖东北注之。(注云:)……县有中渎水,首受江于广陵郡之江都县,县城临江,应劭《地理风俗记》曰:县为一都之会,故曰江都也。……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亦曰邗溟沟,自江东北,通射阳湖。《地理志》所谓渠水也。西北至末口入淮。……其水(编者按:指中渎水)上承欧阳埭,引江入埭,六十里至广陵城,楚、汉之间,为东阳郡;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为荆国;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为吴城,即吴王濞所筑也。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更名江都。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更曰广陵。王莽更名郡曰江平,县曰定安。城东水上有梁,谓之洛桥。中渎水自广陵北出武广湖东,陆阳湖西,二湖东西相直五里。此二湖,在今高邮州南。水出其间,下注樊梁湖。此湖在高邮州西北五十里。旧道东北出至博芝、射阳二湖,西北出至夹邪,乃至山阳矣。至永和中(公元84—86年),患湖道多风,陈敏因穿樊梁湖北口,下注津湖径渡,津湖在今宝应县南六十里,渡十二里,方达北口,直至夹邪。兴宁中(公元363—365年),复以津湖多风,又自湖之南口。自后行者,不复由湖。故蒋济《三州论》曰:“淮湖纡远,水陆异路,山阳不通,陈敏穿沟,更凿马濑,百里渡湖”者也。自广陵出山阳白马湖,径山阳城西,即射阳县之故城也。应劭曰:在射水之阳。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10年),封楚左令尹项缠为侯国也。王莽更之曰监淮亭。世祖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子荆为山阳公,治此;十七年(公元41年)为王国。城本北中郎将庾希所镇。中渎水又东,谓之山阳浦,又东入淮,谓之山阳口者也。
[清光绪《高淳县志》卷三] 胥河,吴王阖庐伐楚,伍员开之,以通粮运。此固城湖之尾闾也。至五代时,乃作五堰。五堰在县(编者按:指高淳县)东五十里。傅同叔云:自宜兴航太湖,经溧阳至邓埠,凡两日水路。自邓埠登岸,上小市,名东坝。自东坝陆行十八里,至银林,复行水路百余里,乃至芜湖,入大江。银林之港,邓埠之湖,止隔陆路十有八里。此十八里中,有三五里高阜,而苦不甚高;遇暴涨至宣、歙诸水,尽由荆溪入太湖,此高阜不足以遏之,此五堰所以作也。五堰作,则湖水希入震泽;然堰可启闭,犹有泄时。至宋季五堰堙废,淳民得沿湖为田,宋时烟火最盛。
[清乾隆《淮安府志》卷六《运河》] 汉吴王濞开邗沟,自扬州茱萸湾通海陵仓及如皋蟠溪。
编者按:此事不见《史记·河渠书》及《汉书·沟洫志》,亦不见《史》《汉》吴王濞本传,惟《淮安府志》提及此事,当有所本。吴王濞建都广陵(今扬州),为了开通沿海一带航运,从扬州的茱萸湾经海陵仓(今江苏泰州)到如皋,开凿了一条运河,也叫做邗沟。这一条运河,是现在通扬运河的一部分,乃是大运河的支流,还不是大运河的本身。
[《文选》卷十一鲍照《芜城赋》] 沵迆平原,南驰苍梧、涨海,北走紫塞、雁门,柂以漕渠,轴以昆岗。李善注:《广雅》曰:柂,引也,漕渠,邗沟也。左氏《传》曰:吴城邗,沟通江、淮。杜预曰:通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