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抗战时期的民营厂矿内迁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从华北、华东、华南全面向中国发起疯狂进攻,上海及其他沿海近代工业集中的地区面临日趋严重的威胁,工厂被迫在战火中大举西迁,这一举动被称为中国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这一举措也与抗战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有关,当时内地各省地广人稀,几无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之物质需要,从头建设又为时过晚。最好的办法是将沿海的工厂迁至内地,这样既可以增加抗战的物资力量,又可以避免沿海地区沦陷后工厂为敌所用。全面抗战爆发后,上海大鑫钢铁厂总经理余名钰首先致函国民党当局,“呈请政府协助内迁”。 中华国货联合她会代表300余家工厂上书国民政府,要求政府迅速组织工厂内迁。在民营工厂要求内迁的呼吁下,资源委员会要求下属的8个组分别开会讨论。1937年7月28日,机器化学组召集会议,在讨论全面抗战时期军需供给的问题时,林继庸提议,将上海的工厂迁移到内地去,“以应兵工需要”。 这是国民党官方有关工厂内迁的最初倡议。8月10日,行政院第324次会议决定“以资源委员会为主办机关,严密监督,克日迁移”。 国民政府迫于形势,开始着手实行经济撤退,转移工业经济重心,在内地重建国防工业基础,以支持长期抗战。

在这场工厂内迁运动中,林继庸是首倡者,被誉为“迁厂之母”。他积极地推动工厂迁移,督导内迁工厂尽快建厂复工,支援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

口述者简介:

林继庸(1897~1985),号仲庸、荷达,生于广东省香山县。1913年和1919年分别在北京大学理工科预科及天津北洋大学采矿系肄业。1920年到美国纽约伦斯勒理工学院攻读化学系。1926年回国,任广东化学工业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1932年日军侵占上海,爆发淞沪战役,被十九路军聘为技术顾问兼技术组长,参与制造化学武器支持抗日。1933年为避免日军搜捕,曾前往欧洲游历。1936年回国任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兼工业联络组组长。1943年任新疆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著有《民营厂矿内迁纪略》。 zhdzPLFD6oUlzAh0tnidb2z72k3Np1r7gst4FK1XPF+Rv+9VxZH+IedmkXanFAe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