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言

李跃乾

中华民国军事史是中华民国史上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1949年至今,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不少值得注意的成果。下面我们作一简单回顾和介绍。

首先看档案资料,这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研究民国军队和军事的需要,主要有以下档案资料:文闻编辑、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围剿”中央苏区作战密档》和《抗战胜利后受降与接收秘档》等,主要是关于民国军队中后期的一些战争活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于1991年9月出版的《中华民国史档案数据汇编》,涉及军队军事的很多;张侠等编、天津人民出版社于1987年10月出版的《北洋陆军史料》等。

其次是口述历史、回忆录或者传记等,这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是研究民国军队和军事的资料库,可以与档案资料相互参照,如中国文史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的20卷本《中华文史资料文库》共约3000万字;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60~2002年间出版的150辑《文史资料选辑》;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26辑《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等。

军事人物回忆录或者口述历史出版的总数难以准确地统计,共产党将领回忆录和民国军队相关的主要有《历史的回顾——徐向前回忆录》《刘伯承回忆录》等。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录主要有《李宗仁回忆录》《鹰犬将军——宋希濂自述》《郑洞国回忆录——我的戎马生涯》《刘玉章——戎马五十年》等。其中,桂系首领李宗仁的回忆录是关于桂系的重要史料之一,值得关注。

文史资料出版社从20世纪80年代起,将全国政协等机构组织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编写的回忆录辑为专题,计有12集的《“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亲历记》《“围剿”边区革命根据地亲历记》《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西安事变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等,内容包括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八一三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晋绥抗战、中原抗战、武汉会战、湖南四大会战、闽浙赣抗战、粤桂黔滇抗战、远征印缅抗战。还有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战役亲历记》《淮海战役亲历记》《平津战役亲历记》《解放战争中的西北战场》等,另外还有山东政协、枣庄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合编、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台儿庄大战亲历记》;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原大战内幕——1930亲历者揭密》;全国政协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国民革命军北伐亲历记》。

由于中国近代历史的主要内容是战争和革命,军事人物往往同时也是政治人物,相关的人物传记已有不少,但是能够写出传主军事专业特点的却为数不多。其中应予重视的有中央文献研究室主编的《朱德传》、解放军各元帅传记组撰写的《彭德怀传》《刘伯承传》《贺龙传》《陈毅传》《罗荣桓传》《徐向前传》《聂荣臻传》《叶剑英传》,这些书立意严谨,资料翔实,观点鲜明;《彭德怀传》《陈毅传》《刘伯承传》军事专业特色更显突出,这与传主的军事生涯更丰富相关。由星火燎原编辑部组织编写、解放军出版社的《解放军将领传》系列,收入了数百名高级将领的传记,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民国军队和军事斗争。由王成斌、刘炳耀、叶万忠、范传新等编著的七卷本《民国高级将领列传》(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收入北洋军阀军队和国民党军队将领百余人。

再次是专著,已经有了几部,但是这些书只是对民国军队和军事进行了宏观概括的研究。如张玉田、陈崇桥等人编著的《中国近代军事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内容涉及1840~1919年军事史的各个方面。这部书的弱点正如许多批评者所言,军事特点不够充分,这反映出当时中国近代军事史的各个领域的研究尚不充分,作为综合性的著作也一时无法达到人们所企盼的水准。而由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部第三室编写的上中下三册《中国近代战争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4、1985年)因其较浓的军事特色而引人瞩目。该书介绍了1840年至1919年历次内外战争,并对历次战争战役的战略战术做了自己的分析,颇具特色,且附有34幅彩色作战示意图,是一部成熟之作。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的三卷本《中国抗日战争史》(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与同类著作相比显得更加完整与准确。支绍增、罗焕章所著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以及王秀鑫、郭德宏主编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也都注重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的积极作用。王辅著的《日军侵华战争》四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则从日方资料入手,颇具特色。徐康明著的《中国远征军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年),全面且较为深入地研究了抗战中滇缅远征作战的历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起推出的“抗日战争丛书”汇集了一批中青年学者的成果,其中林治波所著的《大捷:台儿庄会战纪实》颇见功力。其他专著还有姜克夫编著的四卷本《民国军事史略稿》(中华书局出版),周全著的《桂系解剖》,张玉田著的《中国近代军事史》等。

军事制度史本是军队和军事史研究的重点,然而这在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中却是令人遗憾的弱项。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军事科学院军制研究部合作的《中国军事制度史》(大象出版社,1997年),对近代的军事组织体制编制、军事教育训练、军事法制、兵役制度、后勤体制、武官制度等均有涉及,但尚不完备。西北民族学院编的《中华民国时期军政职官志》(上、下),由甘肃人民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相关的著作还有《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1840~1927)》(陈崇桥、张玉田主编,金盾出版社,1993年),也包含了对民国军队后勤工作的研究。

这里需要值得特别强调的是2009年1月首次在大陆出版的《国民党军事制度史》(上、下)。这部书由已故的台湾著名学者刘凤翰先生编著,由大陆学者郭银星博士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这部书共设有国防政策、陆军、海军、空军、后勤、警备与宪兵、国防科技、省军与保安部队等11章,近百万字的皇皇巨著,对国民党不同时期的国防政策、军事制度、中央和地方部队的组织演变,都进行了追踪索要,做了详尽的考述。其史料之完备,论述之精要,都是过去海峡两岸同类著作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关于警备、宪兵、后勤和保安部队的部分,更是具有很强的开创意义。这部书有关国民党陆海空三军早期的发展状况,对《民国军制》这本口述历史的编写帮助很大,使得编写思路和框架更加清晰明确。刘凤翰先生另有专著《直皖战争与直系变迁》《国民革命军的发展与指挥系统的建立》《论国共三段战争》《战前之陆军整编》等,影响也比较大。最后是工具书,收录了民国军队和军事研究成果的成熟部分。《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是中央军委组织各总部、各大军区、各军兵种、军事科学院等机构编写的大型工具书,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涉及中国民国军队和民国军事史。这两部书的条目基本涵盖了民国时期的重要战役战斗、军兵种及其发展、军队组织沿革、高级指挥员简历,释义简练且准确。刘国铭主编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春秋出版社,1989年),主要收录的是从1925年7月到1949年9月国民党政府的军政职官人物。全书共收录了29500个人物,涉及中央政府各级部门和全国所有设置的省、市、行政督察区,反映了政府和军队组织的建制沿革。该书的资料翔实丰富,编写严谨,对国民党海陆空三军的发展情况都有一个简要的概述,对《民国军制》的编写具有指导意义。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关于海军、空军和地方部队的资料不足。刘国铭主编的《中国国民党九千将领》(中华工商联合会出版社,1993年),简要地介绍了中国国民党自兴中会成立以来,包括到1990年代的台湾的军事将领。全书收录了8397人,其中收录高级将领的肖像画770幅。该工具书最后的附录,简要介绍了中华民国时期的主要军事院校和国民党的重要军事活动。

海军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军种,在近代中国十分引人关注,相应的研究也较多。值得注意的著作有:杨志本等编写的《中华民国海军史料》(上、下)(海洋出版社,1987年),出版虽早,但其搜集的史料对研究相当有用。姜鸣著的《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年),姜鸣著的《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1860~1911)》(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编辑的《中国近代舰艇工业史料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陈书麟、陈贞寿著的《中华民国海军通史》(海潮出版社,1993年)、《近代中国海军》(海潮出版社,1994年),戚其章著的《晚清海军兴衰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从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出学问的递进,其中《近代中国海军》是由海军司令部组织人员编写的,时限至1949年,内容包括晚清海军与中华民国海军,其章节设计也更富军事特点。

民国空军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要短了许多,相应的著作也少了许多。在此领域,内容比较全面系统的著作当推马毓福著的《中国军事航空(1908~1949)》(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年),该书对抗日战争时期前苏联、美国援华航空兵也辟专章介绍。这部书具有航空专业的特点,值得后来研究者关注。

国民党方面关于民国军队军事研究的专著和回忆录主要有:《国民革命军建军史》《海军建军史》《戡乱战史》《国民革命战役史》《国民政府职官年表》《国军永久档案》《国民革命军战史初稿》《国民军史稿》《抗日战史》《中国海军史》(上、下)《中华民国海军通史》《空军年鉴》《空军建军史稿》《空军抗日战史》《空军与抗战》《空军沿革史初稿》《口述战史》;以及“国防部史政编译室”编写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军军史》(2002年)、“国防部军务局史政处”编写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八军军史》(1998年)、“国防部史政编译室”编写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十二军军史》(2004年)、黄声远著的《陆军第五十八军抗日战史——壮志千秋》(1948年)、王茀林编著的《陆军第六十四军抗战戡乱经过纪实》(1982年)、“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写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七十五军军史》(1999年)、陆军第八十九军特别党部编写的《生长在孤岛的八十九军》、顾振一、汪兆鹤编撰的《敌后浴血战——八十九军战史》(中原文化出版社,1995年)等。这些书籍是研究民国军队的直接成果或者史料,尽管其历史观和我们不同,但其史料价值值得我们重视。

几十年来,尽管海峡两岸出版了许多有关民国军队和军事的书籍,涉及民国军队的起源、民国军队的战争战役、军事技术、军队制度、军事教育与训练、军事学术与军事思想等方方面面。但是,与丰富无比的近代军队发展和军事斗争史实本身比较起来,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与中国近代史的其他学科相比,中国近代军队发展史和军事史的研究是比较滞后的。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学科体系。现有的研究集中于战争史与军队建设史,尤其是解放军的战史与军史。所以,有关民国军队和军事的研究相对薄弱。从1840年至1949年,中国军队完成了从冷热兵器混用时代到多军兵种时代的转变,然而对这一时期武器装备的引进、研究开发、生产、配套研究很少。一些军事工业企业的研究,其着眼点在经济上而非军事史,或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工史的背景。但是,没有武器装备的历史的深入研究,就无从说明这一时期中国军队的编制组织和基本战术,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如果更进一步分析,军事学术和军事思想的探讨又以军队编制与战术的研究为基础。

民国军队军事问题的研究还存在着另外一个很大的问题。非军事系统的历史学界,绝大多数人没有军事学训练,致使其从事该项研究时,军事专业的特色并不突出明显。相当数量的民国军队军事读物显得白面书生气十足,很难感受到军事人物所特有的那种务实、狡黠、勇猛、质朴、悲壮的底色,也就很难有历史的沧桑感、真实感。

《民国军制》这本书稿是根据民国军队初建的主题,重新编辑了在台湾的三十多个民国将领的口述材料,内容涉及海陆空三军的军事教育、历次重大战役、军事训练、军队内部的人际关系、外国对民国军队特别是海空军建设的帮助等。这些口述材料基本上是在蒋氏父子在台湾岛中的统治逐渐衰落的情况下发表的,因而能够比较大胆地回顾历史、评价历史,可读性较强。例如丁治磐关于龙潭战役的回忆很有参考价值,蒋介石在徐州被丁治磐指挥的直鲁军队打得惨败,导致了孙传芳的乘胜渡江和龙潭战役的爆发。这说明蒋介石在军队将领中特别是非嫡系的军队将领中威望不高。蒋鼎文、刘安祺、张乔龄等人的口述历史,使我们能够了解到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内幕,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蒋介石的为人,以及他与何应钦、张学良等高级将领的关系。

白崇禧和胡宗铎等桂系大将的口述历史,使我们能够了解李宗仁、白崇禧等人领导桂军统一广西的具体过程,也能看到桂系的内幕,以及桂系和蒋介石斗争的种种内幕。

刘景健的口述历史有助于我们了解蒋介石和冯玉祥的私人关系,有助于我们了解西北国民革命军和广东国民革命军合作的相关细节。

于达的口述历史,对我们了解胡宗南的才情禀赋和人际关系,以及他围剿追堵红军失败的原因有很大帮助。张维翰、李文彬等人的口述历史,则说明了云南贵州军队的一些基本情况,其中有关蔡锷和护国军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值得一读。

丁治磐、张廷谔等人的口述历史,让我们会对北洋军阀的认识有所改变,比如对张宗昌的认识就会有所改变。龚浩关于湖南所谓新湘军的口述历史,让我们对民国时期湖南军队的发展线索一目了然,唐生智等湖南军阀的形象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段口述历史对于我们研究毛泽东早年的历史活动甚至毛泽东思想也都很有帮助。

空军将领赖名汤、徐康良、郑天杰、佘振兴,海军将领黎玉玺、李连墀、林鸿炳、何树铎、刘定邦、李长浩、王业钧、李恒彰、段佑泰、何炳锐、陈在和、徐学海、马顺义、佘振兴等人,都受过国内外正规的军事学校教育,他们关于民国海军和空军的相关口述历史很专业,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民国海军空军教育和海军空军参加历次战争的一些具体情况,海军空军的发展基本上和外国的帮助是分不开的。英美德等西方先进国家帮助中国训练海军空军人才,售予和赠送军舰飞机等,帮助民国政府建立了初步的海空军基础。通过了解民国海军空军创立、发展、壮大这些生动真切的历史事实,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或者历史教训:中国始终要开放,要向先进的国家学习,对外开放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动力之一。

《民国军制》中的口述史料,内容丰富精彩,军事人物的叙述方式和叙述内容具有很强的个性——朴实、率直、真切、专业、悲壮、从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般军事历史研究专著的不足,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按照当代人对历史的一种理解,历史被解构为事件的历史和叙述的历史两个层面,事件被“目睹”的范围是很小的,我们多半只能通过叙述来了解历史,而叙述中材料的选择和详略、叙述的角度和视野都不能不受主体的制约,所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就是当代人阐释的历史,这种历史观最集中地体现在口述历史中间。

为了尽量减少当代人阐释民国海、陆、空三军发展历史的主观性、随意性和局限性,我们编辑了《民国军制》这本口述历史,扩大海陆空三军发展史料的搜集范围,让更多的民国军事历史事件亲历者来叙述民国军事历史,阐释民国军事历史,使得民国军事史的资料更加丰富多彩,民国军事历史事件被“目睹”的范围更大,以后叙述的民国军事历史也更加接近事实。当然,本书的编写是一次尝试,其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还望海内外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指教。 TbuLYCMXddKrcI6jaLsWt5VnTqOUxyZiTFVj2HnstxVnbtsgGB55rKyyMENRrHp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