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手必读】

园林植物养护的意义

一、生态功能

1. 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

现代工业发展迅速,并且大多集中在较大的城市中,致使城市人口密集,各种机动车排出大量二氧化碳,使局部地区二氧化碳的浓度远远超过平均水平。这不仅会影响人类的健康,更为严重的是,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还会引起局部地区气温升高,形成热岛效应,进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对环境造成破坏。此外,燃料的燃烧和密集的人口呼吸消耗大量氧气会影响城市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植物在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的过程中,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据估计,地球上60%以上的氧气来自陆地上的绿色植物。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要比呼吸作用所排出的二氧化碳多20倍。绿色植物消耗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了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问题。试验表明,1hm 2 公园绿地白天12h能产生600kg氧气并吸收900kg二氧化碳;1hm 2 森林制造的氧气,可供1000人呼吸,只要每人有10m 2 的森林或25m 2 的草坪,即可解决供氧之需,保持空气清新。因此,森林和公园绿地被誉为“绿肺”和“氧吧”,如图1-22所示。花木草地繁茂的地方,不但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而且空气新鲜宜人,可以减少各种慢性病的发生。

图1-22 森林公园与公园绿地

2. 调节温度,减少辐射

园林植物具有调节气温的作用,因为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降低植物体及叶面的温度。一般1 g水(在20℃)需要吸收584 Cal (卡)的能量(太阳能),所以叶的蒸腾作用对于热能的消散起着一定作用。其次,植物的树冠能阻隔阳光照射,起到荫蔽作用,使水泥或柏油路及部分墙垣、屋面减少辐射热和降低辐射温度。夏季人们在树荫下的气温较无绿地处低3~5℃。南方城市夏季气温高达40℃以上,空气湿度又高,人们常感到闷热难忍,而在森林环境中,则清凉舒适。这是因为太阳照到树冠上时,有30% ~70%的太阳辐射热被叶片吸收。森林的蒸腾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热能,每公顷生长旺盛的森林,每年要蒸腾8000 t水,蒸腾这些水分要消耗167. 5 × 10 8 kJ热量,从而使森林上空的气温降低。

3. 调节湿度

在没有绿化的空旷地区,一般只有地表蒸发水蒸气,而经过了绿化的地区,地表蒸发会显著降低,这与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关。植物蒸腾产生大量的水分,增加了大气的湿度。大片的树林如同一个小水库,使林多草茂的地方雨雾增多。研究表明,树木在生长过程中所蒸发的水分要比它本身的重量大三四百倍。树林在生长过程中,每形成1 kg的干物质,大约需要蒸腾300~400 kg的水。据计算,1hm 2 阔叶林,在夏季能蒸腾2500t的水,相当于同面积的水库蒸发量,比同面积的土地蒸发量高20倍。由于树木的蒸腾作用,使绿地比非绿地的绝对湿度大1mb,相对湿度大10% ~20%,这为人们生产、生活创造了凉爽、舒适的气候环境。

4. 通风防风

园林植物对减低风速的作用明显,而且效果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强。当气流穿过绿地时,树木的阻截、摩擦和过筛作用将气流分成许多小涡流,这些小涡流方向不一,彼此摩擦,消耗了气流的能量。因此,绿地中的树木能使强风变为中等风速,中等风速变为微风。

5. 影响气流

城市绿地与建筑地区的温度差能形成城市上空的空气对流。城市地区的污浊空气因温度升高而上升,随之城市绿地温度较低的新鲜空气就移动过来,而高空冷空气又下降到绿地上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空气循环系统。如果城市郊区还有大片森林,郊区的新鲜冷空气就会不断向城市建筑区流动。这样既调节了气温,又改善了通气条件。

二、环境功能

1. 吸收有毒气体

工厂或居民区排放的废气通常含有各种有毒物质,主要是二氧化硫、氯气和氟化物等,这些有毒物质对人的健康危害很大。当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到达6μL/L时,人会感到不适;浓度达到10μL/L时,人难以长时间进行工作;浓度达到400μL/L时,人会迅即死亡。绿地具有减轻污染物危害的作用,一般污染气体经过绿地后,有25%的二氧化硫可被阻留。

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主要是被各种植物表面所吸收,且植物叶片的表面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最强,为其所占土地面积吸收能力的8~10倍以上。二氧化硫被植物吸收会形成亚硫酸盐,然后被氧化成硫酸盐。当植物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小于亚硫酸盐转化为硫酸盐的速度时,植物叶片就会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叶片衰老凋落时,植物所吸收的二氧化硫会一同落到地面,或者流失或者渗入土中。植物年年长叶、年年落叶,因此可以不断地净化空气,是大气的“天然净化器”。

氟是一种无色而有腐蚀性的气体,很活泼,自然界中很少有游离态的氟,而都以氟化物的形式存在,氟化氢就是其中之一,在炼铝厂、炼钢厂、玻璃厂、磷肥厂等工厂的生产过程中排出。氟化氢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比二氧化硫大20倍,许多植物如石榴、蒲葵、葱兰、黄皮等能对氟化氢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氟化氢对植物的危害也比二氧化硫要大。植物从大气吸收氟化氢,几乎完全由叶子吸收,然后运转到叶子的尖端和边缘,很少向下运转到根部。

氯气是一种有强烈臭味而令人窒息的黄绿色气体。主要在化工厂、电化厂、制药厂、农药厂的生产过程中逸出,污染周围环境,对人、畜及植物的毒性很大。在氯污染区生长的植物,叶中含氯量往往比非污染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山桃、皂荚、青杨、银桦、悬铃木、水杉、君迁子、柽柳、桧柏、棕榈等树种均具有较强的吸收氯气的能力。对氯气或氯化氢敏感的树种有油松、落叶松、复叶槭、柳树、石榴等,可使植株叶片产生褪色斑点或斑块,严重时全叶褪色或脱落。

许多植物能够吸收氨气、臭氧,有的植物还能吸收大气中的汞、铅、镉等重金属气体。其中银杏、柳杉、日本扁柏、樟树、海桐、青冈栎、日本女贞、夹竹桃、栎树、刺槐、悬铃木、连翘、冬青等净化臭氧的作用大。

据国外研究表明,苏铁、美洲槭等40多种植物具有吸收二氧化氮的能力,栓皮槭、桂香柳、加拿大白杨等树种能吸收空气中的醛、酮、醇、醚和致癌物质安息香吡啉等毒气。

2. 吸收放射性物质

园林植物可以阻隔放射性物质和辐射的传播,并且起到过滤吸收作用。在有辐射性污染的厂矿周围设置一定结构的绿化林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御和减少放射性污染的危害。在建造这种防护林时,要选择抗辐射树种,针叶林净化放射性污染的能力比常绿阔叶林低得多,因此优先选择常绿阔叶树种。

3. 吸滞粉尘和烟尘

粉尘和烟尘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一方面粉尘中有各种有机物、无机物、微生物和病原菌,人呼吸时,飘尘进入肺部,使人容易得气管炎、支气管炎、尘肺、矽肺等疾病;另一方面,粉尘可降低太阳照明度和辐射强度,特别是减少紫外线辐射,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森林及绿地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滞、过滤和吸附作用,从而能减轻大气的污染。树木之所以能减尘,一方面由于树冠茂密,具有降低风速的作用,随着风速的降低,空气中携带的大颗粒灰尘便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叶子表面不平,多绒毛,有的还能分泌黏性油脂或汁液,空气中的尘埃经过树木便附着于叶面及枝干的下凹部分,从而起到过滤作用。蒙尘的植物经过雨水冲洗又能恢复吸尘的能力。由于树木叶子总面积很大,1hm 2 高大的森林其叶面积总和可比其占地面积大75倍,因此,树木吸滞粉尘的能力是很强的,是空气的“天然滤尘器”。

4. 保持水土

树木和草地对保持水土有非常显著的功效。树木的枝叶茂密地覆盖着地面,当雨水下落时首先冲击树冠,然后穿透枝叶,不会直接冲击土壤表面,这样可以减少表土的流失。树冠本身还会积蓄一定数量的雨水,不使其降落地面。同时,树木和草本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蔓延,能够紧紧地“拉着”土壤而使其不被冲走。加上树林下往往有大量落叶、枯枝、苔藓等覆盖物,能吸收数倍于本身的水分,因此也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这样便能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流速,增加渗入地下的水量。森林中的溪水澄清透彻,就是植物保持了水土的证明。

5. 防噪作用

城市中的噪声随着工业的发展日趋严重,对居民身心健康危害很大。一般噪声超过70 dB便会使人体感到不适,如高达90dB,则会引起血管硬化。

园林绿化的增加是减少噪声的有效方法之一。树木对噪声具有吸收和消声的作用,可以减弱噪声的强度。目前,一般认为树木衰减噪声的机理是噪声波被树叶向各个方向不规则反射而使声音减弱;另外,由于噪声波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音消耗。因此,树木的减噪因素是林冠层。树叶的形状、大小、厚薄,叶面光滑与否、树叶的软硬,以及树冠外缘凸凹的程度等都与减噪效果有关。街道、公路两侧种植树木不仅有减少噪声的作用,而且可以防治汽车废气及光化学烟雾的污染。

6. 杀菌驱虫

在空气中含有千万种细菌,其中很多是病原菌。园林植物可以杀灭多种细菌,从而达到改善空气质量的功效。

绿色植物之所以可以减少空气中细菌的数量,一方面是通过吸附尘埃减少了细菌的载体,使空气中含菌量降低;另一方面,许多植物的芽、叶、花粉能分泌出具有杀死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的挥发性物质,称为杀菌素。樟树、桉树的挥发物可杀死肺炎球菌、痢疾杆菌、结核菌和流感病毒;圆柏和松的挥发物可杀死白喉、肺结核、伤寒等多种病菌;紫薇、柠檬等植物5 min内便能杀死白喉菌和痢疾菌等原生菌;桦树、栎树、椴树、冷杉等分泌的杀菌素能杀死白喉、结核、霍乱、痢疾等病原菌;蔷薇、玫瑰、桂花等植物散发的香气对结核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将悬铃木的叶子揉碎后,能在3 min内杀死原生动物;洋葱、大蒜的碎糊能杀死葡萄球菌、链球菌及其他细菌。1hm 2 松柏林,一昼夜能分泌30kg的杀菌素。据测定森林内空气含菌量为300~400个/m 3 ,林外则达3万~4万个/m 3 。在松林中建立疗养院有利于治疗肺结核等多种传染病,这些森林都是对人类健康有益的“义务卫生防疫员”。

7. 净化水体与土壤

树木可以吸收水中的溶解质,减少水中的细菌数量。如在通过30~40 m宽的林带后,1 L水中所含的细菌数量比不经过林带的减少1/2。

植物的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质,因而具有净化土壤的能力。一些植物根系分泌物能使进入土壤的大肠杆菌死亡。有植物根系分布的土壤,好气性细菌比没有根系分布的土壤多几百倍至几千倍,故能促使土壤中的有机物迅速无机化,既净化了土壤,又增加了肥力。研究证明,含有好气性细菌的土壤,具有吸收空气中一氧化碳的能力。

草坪草是城市土壤净化的重要地被植物,城市中裸露的土地种植草坪草后,不仅可以改善地上的环境卫生,而且也能改善地下的土壤卫生。草地可以大量滞留有害的重金属,吸收地表污物。

8. 安全防护

城市常有风害、火灾和地震等灾害。大片绿地可以隔断火势并使火灾自行停息。此外,树木枝叶中含有大量水分,亦可阻止火势的蔓延。树冠浓密,可以降低风速,防止台风袭击。

三、经济功能

许多园林植物既有很强的观赏性,又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如林木、果树、花卉和中草药等,水面景观如湖、池等可养鱼种藕。园林植物还可以产生间接经济效益,即生态效益,它是无形的产品,可以用有形的市场价值加以换算,做出科学的定性评估和定量计算。

四、景观功能

园林植物是现代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园林美的灵魂所在。园林植物之所以能够成景是因其具有一般植物不具备的景观效果。园林植物可以通过外形、颜色、质地所表现的视觉效果来感染人们。

园林树木形态各异,能够表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尖塔形树种有严肃端庄的效果,高耸的树木作主景,可以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圆形树种树冠体态浑厚;垂枝形的园林树种姿态优雅,可使景观氛围变得柔和;拱形花灌木体型潇洒,可与地面协调;攀缘植物可丰富单调硬质的墙体。此外,将形状相同或不同的植物配置在一起能创造出奇特的视觉景观。不同形状的乔灌木组合能打破建筑的呆板和单一,丰富景观效果;而在不同风格的建筑周围配置连续的、形状相似的植物,则可降低杂乱无章的感觉。

植物的色彩可以对人们的视觉和心理产生刺激。一般来说,人们愿意接近明快和鲜艳的色调,如红、黄、橙等暖色调,这些颜色可以使人们感到兴奋;而绿色和蓝色等冷色调则使人感到广阔、深远和宁静。将同一种色调的树种种植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块的景观背景主色,可以创造宏大开阔的视觉效果,如在广场周围种植同种颜色的树种更能突出中心的喷泉或雕塑。将各种颜色不同的植物相搭配可以形成色彩鲜明、万紫千红的植物景观。此外,植物的色彩还会随着季相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更加丰富了景观。

植物质地不同也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如质地细腻的植物能让人感到明亮,粗糙的植物材料则显得暗淡。将不同质地的植物按一定的顺序种植,会产生一种视觉的空间感。

园林植物还可与建筑、山石、水体、亭台楼阁、道路等园林构成要素相互协调、融合、映衬,使园林内容更为丰富,从而提高整体的园林景观水平。

五、文化效应

1. 传统园林树木的文化内涵

植物作为古今园林的主要构成要素,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植物具有深刻的文化象征和特定寓意,是园林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园林植物会反应出不同的文化内涵。“有名园而无佳卉,犹金屋之鲜丽人”足见园林植物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儒家文化的“君子比德”思想和古代诗人对世间万物的赋诗感怀,不仅影响了造园文化,同时极大地丰富了植物的文化内涵。如竹因有“未曾出土先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的品格被喻为有气节的君子。人们常因植物的特征、姿态、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而产生比拟、联想,作为某种情感的寄托或表达某一意境。如以“岁寒三友”松、竹、梅来比拟文人雅士清高孤洁的性格;菊傲霜而立,象征离尘居隐、临危不惧;柳灵活强健,象征有强健的生命力,亦喻依依惜别之情;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廉洁朴素;桃花鲜艳明快,象征和平、理想、幸福;石榴果实籽多,象征多子多福。

与此同时,植物景观的不同配置方式及其栽种的不同地点也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内涵,比如学校常常栽种碧桃、绿叶以表达“桃李满天下”,绿篱修剪成方圆形状以隐喻“无规矩不成方圆”来赞扬严谨的教学风气,如图1-23所示。

除了植物本身的象征和时代赋予的文化内涵之外,植物的文化内涵有时还会融入诗文、碑刻、对联、匾额等,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则通过对桃花的赞美,以花喻人,使植物成为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情感符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记述了亲友离别以柳枝表达惜别之情等。

图1-23 学校绿篱

人们对花草树木的鉴赏,还从形式美升华到意境美。在相互的交往中,常用花木来表达感情。如紫罗兰代表忠实、永恒,百合花代表纯洁,牡丹花代表富贵,木棉花代表英雄,红豆寓意相思,萱草寓意忘忧,玫瑰代表爱情等。

2. 市花市树的文化魅力

市花市树可以反映城市的历史和民俗风情,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城市的人文景观、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通过评选市花市树,能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意愿,增加市民对花卉的热爱,同时能提高城市的品位和知名度,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带动绿色产业的发展。我国各个城市都有各自的市花,以梅花、月季、桂花、丁香、山茶、杜鹃、荷花、菊花等栽培历史悠久、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花卉为主,可见市花所具有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的市花还富有地方特色,如香港的紫荆花、成都的木芙蓉、福州的茉莉、广州的木棉等。

月季是北京的市花,近年来为宣传月季文化,举办了月季文化节,让市民更好的了解月季。榕树叶茂如盖,四季常青,是福建省省树和福州市市树,福州又被称为榕城。丁香是西宁、哈尔滨和呼和浩特市的市花,丁香种类较多,西宁塔尔寺的北京丁香(常被叫作暴马丁香)被认为是该寺的菩提树,信徒们对其顶礼膜拜,如图1-24所示。金边瑞香是南昌市和赣州市的市花,观赏价值高,通过对市花的宣传推广,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年宵花卉,畅销国内和东南亚国家,带动了当地的花卉产业发展。

图1-24 西宁塔尔寺的北京丁香

3. 古树名木的文化价值

园林树木由于寿命长,很多是长寿树种,因而古树名木众多。古树是历史的见证,既是自然遗产,又是活的文物,留下了千古佳话和传奇故事。古树中最负盛名的当数陕西黄陵的黄帝手植柏,许多去黄帝陵祭拜的人们都对这棵参天古树充满敬意和感慨。

北京市的古树名木不仅种类多,而且数量大,最有名气的当属门头沟区潭柘寺的“帝王树”,如图1-25所示。该树是一棵银杏,栽植于辽代,其枝繁叶茂,气势恢弘,清代乾隆皇帝御封为“帝王树”,可谓是古树中的最高荣誉。北海公园团城的“遮阴侯”和“白袍将军”,如图1-26、图1-27所示,也是乾隆皇帝御封的名字,它们分别是一棵油松和白皮松,相传为金代时所植,乾隆皇帝见油松亭亭如盖,浓阴满地,非常适合纳凉休息,因而赐名“遮阴侯”。

图1-25 门头沟区潭柘寺的“帝王树”

图1-26 北海公园团城的“遮阴侯”

图1-27 北海公园团城的“白袍将军”

其他著名的古树还有戒台寺的“活动松”“自在松”“卧龙松”“抱塔松”“九龙松”,树种为油松和白皮松,姿态和神韵各异,被称为戒台寺“五绝”。北京植物园樱桃沟的“石上松”则是生长在一块巨石石缝中的一棵古柏,相传曹雪芹看到此景,构思出了“木石前盟”的一段精彩故事。曹雪芹纪念馆前有一株古国槐“歪脖槐”,令人想起曹雪芹的故事和“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溪水野芹麻”的诗句。

此外,名人亲手栽植的树木也具有纪念意义,如北京市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纪晓岚故居处的紫藤相传为纪晓岚亲手栽植,已近200年树龄,仍生机盎然。纪晓岚曾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描述“其荫满院,其蔓旁引,藤云垂地,香气袭人”,可见他对紫藤的喜爱和赞誉。苏州忠王府内也有一株文徵明手植的紫藤,苍劲有力,成为园内一景。

4. 行道树的特色文化

行道树是道路旁栽植的树木,起着遮阴、防护和美化的作用。街道犹如城市的大门,当人们想起某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一个城市的街道行道树是该城市的重要组成因素,体现了城市的特色文化。

不同地区和城市在长期应用园林树木作为行道树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该城市的特有风貌,如上海的广玉兰行道树、南京的雪松行道树、郑州的悬铃木行道树、南宁的蒲葵行道树、福州的榕树行道树等,均构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容。郑州选用悬铃木作主要行道树,在金水路、文化路、人民路、经五路、经六路等街道上,通过细心养护和整形修剪,形成了绿荫如盖的景观,为人们遮阴挡风雨。南京引种应用雪松已有约90年的历史,虽然雪松不耐空气污染,但其高大挺拔,四季苍翠,姿态优美,且吸尘、降噪和杀菌能力很强,与日本金松、南洋杉、金钱松、北美红杉并列为世界五大庭园树种。

六、社会效应

1. 美化环境

城市街道、广场四周的植物对市容市貌有很大的影响。街道两边的绿化,既可供行人短暂休息、观赏街景、满足闹中取静的需要,又可以起到变化空间、美化环境的效果。园林绿化还可以遮挡不美观的物体或建筑物、构筑物,使城市面貌更加整洁、生动、活泼,并利用植物布局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来使城市具有统一感、整体感,丰富城市的多样性,增强城市的艺术效果。此外,园林植物可以衬托建筑增加建筑艺术效果,用不同的绿化形式衬托不同用途的建筑,使建筑更加充分地体现艺术效果。如纪念性建筑为体现庄重、严肃的气氛,在建筑前多采用对称式布局,并采用常绿树较多;而居住性建筑四周的绿化布局及树种多体现亲切宜人的环境气氛。

2. 保健与陶冶功能

绿色植物能吸收强光中对眼睛和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刺激的紫外线,且绿色的光波长短适中,具有平和的视觉感受,对视网膜组织有调节作用,从而缓解视疲劳。绿叶中的叶绿体及其中的酶利用太阳光,吸收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把二氧化碳贮存在碳水化合物中,放出氧气,使空气清新,清新空气能使人精力充沛。绿化地带比非绿化地带含有更多的空气负离子,可以对人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益处。

园林植物形成优美的景致能引发人们美好的记忆和联想。园林植物能寄物抒情,园林雕塑能启迪心灵,园林文学能表达情感。当人们在优美的园林环境中放松和享受时,可消除疲劳,陶冶情操,彼此间可以增进友谊,对生活质量和工作、学习效益的提高大有裨益,有利于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这是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3. 使用功能

园林绿地中可以进行一些日常游憩活动,静态游憩活动如钓鱼、音乐、棋牌、绘画、摄影、品茶等,体育活动如游泳、划船、球类、田径、登山、滑冰、狩猎和健身等;动态游憩活动如射箭、碰碰车、碰碰船、游戏、攀岩、蹦极等。人们游览园林,可普及各种科学文化教育,寓教于乐,了解动植物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展示地方人文特色,并展览书法、绘画、摄影等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陶冶情操。 w/NW0mZO8+T3cbM5Ji6A/Yj4qhE3JE7lFU8dvzlJ3fXXBliAPOqbCQd3ukupmV+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