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他多次“失踪”,每次“失踪”总是给祖国人民带来惊喜

在钱学森家的客厅里,墙上曾挂着一张巨幅“蘑菇云”照片——记录的是第一颗战略导弹在罗布泊精确命中靶心的激动人心时刻。“几十年过去了,每当他看到这幅照片,总有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因为它掌握在自己民族的手里,就是和平的象征。”在这对老夫妇的心目中,那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和平之花。

从钱学森那天庭饱满的大脑袋看上去,从那对睿智明哲、深邃机敏的眼睛看上去,你很快能判断出他是一位大学问家、大科学家。“要想成为一个著名的科学家,必须具备献身精神,要有献身于科学事业的决心,敢于攻关,不畏艰险,而不能投机取巧。如果说他今天有什么成就的话,可以说就得益于他具有这些素质。”

钱学森回国后不久,便一头扎在了大西北,冒着狂暴的黄沙,顶着火辣辣的烈日,在人迹罕见的大沙漠中与科技人员一起风餐露宿,日日夜夜地研究解决许多重大的国防科技难题,一干就是好几个月。

那期间,钱学森往往一去便是几个月,没有书信回家。有时,他神不知鬼不觉地返回来,妻子问他去哪儿了,为什么瘦成这个样子,他只是淡淡一笑,说一声“没关系,不用担心”,就算支应过去了。蒋英回忆起钱学森的那段生活时,不无嗔怨:“那时候,他什么都不对我讲。我问他在干什么,不说。有时忽然出差,我问他到哪儿去,不说;去多久,也不说。他的工作和行动高度保密,行踪不要说对新闻界、对朋友保密,连对我们家人也绝对保密,一点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于是,蒋英向笔者讲起那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索夫”故事。

有一回,钱学森又“出差”,一去又是几个月,杳无音信。蒋英急得坐立不安、寝食不宁,她再也无法忍受这种亲人下落不明的折磨,急匆匆地找到一位国家领导人,像一个天真的孩子似的质问:“钱学森到哪儿去了?他还要不要这个家?”说完呜呜地哭了起来。

其实,这时的钱学森并没有失踪,他正在戈壁荒漠上紧张地进行着“东风一号”近程导弹的发射准备工作。这颗导弹是在钱学森的领导下,技术人员和工人奋战了700多个日夜研制出来的。

1960年11月5日,新华社发了一条电讯通稿:我国第一枚“东风一号”近程导弹在我国西北地区发射成功,精确命中目标……蒋英看到消息,刹那间脸上露出了笑容——莫非是他?莫非他就在“我国西北地区”?“他回来了,经‘质问’而验证我猜中了。当我向他讲述自己前不久找国家领导人‘索夫’的故事后,他哈哈大笑。”蒋英讲,此后钱学森又有多次“失踪”,每次“失踪”总是给祖国人民带来惊喜。

钱学森虽然并不是具体抓每一项技术工作,但每项技术工程都凝结着他的心血与智慧。晚年的他由于身体的原因,不可能坚守岗位,但他一直心系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科技工作者也处处可以感知他的存在。几十年来,受过他直接指导、得过他帮助的中青年遍布全国各地,已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钱学森是位不服老的老人,也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晚年,他以90多岁高龄继续担任着中国科协的名誉主席和国防科工委的高级顾问。有些职务虽然看似虚职,但是,钱学森做的却是实事。诸多社会工作和高科技课题,还需要他的参与和处理。

晚年,这位科学巨匠思维依然敏捷,依然能条理清楚地与人对话,每天他靠在床前的小书桌上还能阅读字号不大的书刊。有人曾开玩笑说,除了腿脚不太灵便,钱老身体的其他“零件”磨损得并不厉害。如果说他和爱因斯坦同样拥有充满智慧的大脑袋的话,那么与爱因斯坦头发蓬乱、胡须不修相比,钱学森显得更加潇洒飘逸、深邃空灵。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 +1mPM6Xhl4DY9LJ2Q1SZZ4sxahdymbVpAttCxh+TqEH8GRe7/HW4fTjrRdj/2y5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