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尴尬

85岁的屠呦呦,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这是一件值得举国欢庆的重大事件,毕竟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太深太久,尤其是屠呦呦一无博士学位、二无留洋背景、三无院士头衔,她却成了全世界科学家的榜样、中国科学界获得诺贝尔奖第一人。

这个被学术界边缘化了的女人,自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素后,在长达40年时间里,只有1977年署名“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一篇论文和2009年的一本专著。直到2011年,这个很特别的中国名字,被拉斯克奖砸中。诺贝尔奖颁给一直默默做事的屠呦呦,也说明学术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要踏踏实实做出来。

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科学与技术的水平也在快速提高,但是有人一直对之无视甚或刻意贬低,这其中,最为方便也最顽固的一个理由就是“中国科学家没能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为何无法获得诺贝尔奖?持此论者的理由很简单: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体制是获奖的障碍。比如有人认为,“有关部门真的想拿诺贝尔奖的话,首先要做的是改革中国的教育和科研体制”。也有人曾断言:“在中国受了中小学12年教育的人,不管后来大学是读哈佛、耶鲁还是牛津、剑桥,注定不可能拿到诺贝尔奖”!“因为想象力被修理得没有了”。(屠呦呦不光中小学,连大学也是在中国读的。)有“教育专家”也说:“我们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一些“媒体经济学家”则认为,对于中国在科技上与美国缩小差距,“在目前体制下我觉得不要有太多指望”,过150年也“没戏”。

“中国注定与诺奖无缘”论者,他们批评起中国科研体制来义愤填膺、慷慨激昂,但是,他们本人是否具备起码的科学态度是很成问题的。当然,也有不少人预言中国科学家近期内将获诺贝尔奖。与“主流”舆论相比,科学家们对中国科技进步的观察与判断,则要公允得多、客观得多,遗憾的是,他们的观点不仅没有得到媒体的尊重,反而遭到了嘲讽。

“中国科学家得诺奖就是做梦!”虽然网络舆论里常常出现的这种话听起来刺耳,但一直以来也没有有力的证据反驳,直到屠呦呦成为中国大陆首个获得自然科学领域诺奖的科学家,瞬间把“中国科学家得诺奖就是做梦!”这类话摔个粉碎。对此,屠呦呦本人表现得比较淡定,表示获奖并不那么意外,这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

屠呦呦也让人看到,无论是诺贝尔奖还是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或是《科学》《自然》等国际刊物,都只是一种评价手段。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坚持学术方向、坚定学术追求、坚守学术信仰,没必要妄自菲薄,更没必要被牵着鼻子走。有些人还在怀疑“诺贝尔奖没有照顾中国人”,这种缺乏信心的表现已经不合时宜——科学大奖不会照顾任何人,只要有了足够的资格,自然就会被关注到。

不能否认,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正在抵达科研前沿。但是,科研领域也有浮躁之风在萌生。一些人片面注重论文数量,不重质量;关注利益交换,缺乏奉献精神;热衷沽名钓誉,不重求实创新;甚至,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剽窃成性,弄虚作假……科学的通途有很多走法,无论头衔和身份,无论领域和方法,“科学家”才是唯一的、纯粹的标签。有人描述得很形象:真正钟情于科学的人出发点并非想去拿奖,也许一辈子不会有惊艳的成果,有人可能用毕生精力,也只是在科学的某个关口书写了四个大字:“此路不通。”没有对科学的热忱,没有对真理的执着,没有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当,没有理想信念,注定难以成为世界级的科学大家。

从幕后走到舞台中央,屠呦呦平静地说,总结这么多年来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屠呦呦当年发明青蒿素,并不是冲着得奖去的,而是为解决现实的医学难题。盯着功利的获奖目标去搞科研,只会与奖励渐行渐远。踏踏实实做研究的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给中国科学界、学术界带来了更多的信心,只要能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制度,让更多科学家能安心投入科研,在国家加大科研投入的背景下,我国科学家会更多地获得世界级的科研成果,也有更多问鼎诺贝尔奖的可能。

屠呦呦的成功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的成果。她长期收集整理大量的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的单方、验方,走访中医研究领域的众多前辈专家,进行反复实验研究,组织鼠疟筛选,夜以继日埋头实验室,反复进行抗疟实验研究,历经千辛万苦,最终研制出了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这是中西药结合研究的杰出案例,是中国医学“引进来、走出去”的经典成就。

屠呦呦喜获诺奖还激活了中医药是非的争议。近百年来,西医东渐,占据国内医学的主流地位,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医边缘化。诺贝尔奖“花落”屠呦呦,反对中医的人自然不愿给获奖成果贴上中医的标签,而力挺中医的人则认为当之无愧。其实,屠呦呦的获奖提醒我们,中医和西医不是对手,需要的是联手,共同为呵护人类健康作出中国人独特的贡献,为医改这个世界级难题提供中国式解决办法。中医药界需要打开封闭的围墙,敞开胸怀接纳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让古老的中医药再立新功。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获奖,更在于她获奖之前几十年的沉默。屠呦呦无论在获得拉斯克奖之前还是之后,都遭遇了种种争议和非议,但屠呦呦不作回应、不说废话,只管干好自己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回应争议和非议。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既为她坚守了几十年的沉默做了一个注脚,也体现了她自身的价值,更回应了各种争议和非议。众所周知,屠呦呦无论获得拉斯克奖还是诺贝尔奖,都不是个人能够主宰的事情。屠呦呦个人能够主宰的,唯有搞好科研、搞出成绩、得到世界认可。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空前不该绝后。她获奖,给中国科学界带来的绝不只是一座奖杯,更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和科研评价机制提供了指引和反思空间。透过这面多棱镜反求诸己,也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固强补漏。中国还有多少科研成果与屠呦呦相近的科学家?继屠呦呦之后,还有多少中国人有望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以当下中国科学界拥有的资金和人才优势,如果始终尊重科学家的创造力,保持学术自由与独立,健全学术规范,并有一套完备的激励机制,中国科学界的前景将不可限量。

无论围绕屠呦呦的质疑有多大,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她标志着一个石破天惊的开始,和一个无限可能的未来。 310g5JpqB6VV8gP2cAywMaW44qB6Ddh+uXjW7ZLBAglpiBbKpBioRACQlDt4zYN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