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严谨而坚毅的“马大哈”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源于《诗经·小雅》,意为鹿鸣之声,父母希望她平安快乐、自由自在。据考证,诗句中的“蒿”即为青蒿。呦呦这个名字和青蒿这种植物,跨越2000多年以这种奇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屠呦呦是家中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父母很宠爱她。为她取名的父亲,或许从未想到女儿会与那株小草结下不解之缘,继而让传统中医药在抗击疟疾方面大放异彩。屠呦呦说:“在我的童年,我目睹了民间中医配方救人治病的场景。然而,我从没有想到我的一生会和这些神奇的草药关系如此紧密。”

屠呦呦是宁波人,老家在宁波市海曙区开明街一带,房子是民国初期的建筑。这套房子的主人是屠呦呦的舅舅姚庆三。姚庆三是经济学家,曾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对香港中银集团的发展以及祖国的金融事业,贡献良多。很小的时候,屠呦呦就住在外婆家,她一直在那儿长大。屠呦呦是一个很恋旧的人,她曾托中学同学拍下老屋的照片寄到北京。姚宅目前保存完好,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由前厅、大厅、正楼、后屋组成。前厅和大厅为面阔三间二弄的二层楼房,饰车木栏杆,廊楼板端面有卷草纹雕饰。正楼为面阔三间一弄、进深五柱的高平屋,五脊马头山墙。后屋为三间一弄硬山式高平屋。对于家乡的样子,屠呦呦记忆清晰,至今她的普通话中还夹杂着乡音。

听闻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后,姚宅一时间吸引了当地市民的目光,绕路或特地来此的市民不少。当年冷清的姚宅,一下子成了旅游胜地。木板门临街紧闭着,静止的门环也示意着“生人勿入”。不少游人选择在门前驻足,拍照留影。当地文保管理行政部门建议,将这幢见证了屠呦呦成长的老房子升格为文物保护单位。当然,将历史建筑升级为文保单位,有一套严格的程序要走。“其实这里不是我家,是我外婆家。抗日战争开始之后,我就住到外婆家里了,一直到上完高中考到北京医学院才出来。我父母过世了,我也很多年没有回去了。”屠呦呦说。

1948年春至1950年春,屠呦呦在宁波效实中学读高一高二。学校资料库里还保留着屠呦呦当年的成绩单,因为效实中学历来考试都比较难,所以她的分数看起来并不是很高。

1950年,由于效实中学和宁波中学一些班级的合并调整,屠呦呦转学到了宁波中学。

宁波市效实中学全体学子致屠呦呦校友的贺信中写道:“您于1948年春到1950年春在效实学习,毕业后致力于医药学的研究,成为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并因此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奖,这是您的荣耀,是中国医学界的荣耀,也是我们效实人的荣耀!作为效实学子,我们对您的成就表示由衷的自豪和敬意。您坚持自己的梦想,选择生药学进行研究,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我们钦佩您的执着、刻苦,我们相信您那勇攀科学高峰、致力于为全人类健康作贡献的精神,一定会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效实学子刻苦学习,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构筑更美好的未来……”

屠呦呦在宁波中学的班主任、宁波市政协原主席徐季子用两个词语概括他对屠呦呦的印象:“屠呦呦,优秀、幽静。当年,我是屠呦呦所在班的班主任,也是政治老师,我们当老师的都很喜欢她。”在徐季子的记忆里,屠呦呦是个好学生,聪慧、灵巧,不是一个捧着书死读的人,本身就有学习上的天赋。

宁波中学保存的档案显示,屠呦呦的父亲经商,母亲没有工作。屠呦呦的高中同班同学陈效中是清华大学的老教授,初中时与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是同学,高中时与屠呦呦是同班同学。后来大家都考到了北京,两家人经常走动。时隔几十年,陈效中还能追忆起那段青葱岁月。陈效中说,屠呦呦是高二时从效实中学转到宁波中学的,在班上不声不响,成绩在中上游,并不拔尖。据陈效中回忆说,工作以后每次寒暑假回家乡,屠妈妈都会让他带好吃的土特产给宝贝女儿,“屠呦呦特别喜欢吃香螺,屠妈妈就做成腌香螺给她捎去”。

屠呦呦在宁波中学的校友翁鄮康说,当时他们一同在宁波中学读高三,男女同学之间很少说话,其实也并不是特别熟悉,只是觉得她为人很低调,表现也不是很突出,但是读书很认真。“她很普通,衣服穿得也很朴素,在同学当中,也不是特别引人注目,属于默默无闻型。”

屠呦呦十分低调,极少接受媒体采访。在普通人看来,她有些神秘,有些不食人间烟火。在朋友眼中,屠呦呦是个十足的“马大哈”。“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我帮忙找找,我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么停当。同学们见了后都笑话她。她家务事不灵光(擅长),成家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她的先生分担得较多。”这是中学校友陈效中对她的印象。“她还有点马虎。”陈效中回忆说,“有一次,我们几个人来宁波开会,她因为有事单独回北京,结果火车停靠途中站点,她下车走走时,火车却开走了。”尽管在生活上“不拘小节”,但工作中的屠呦呦十分严谨,兢兢业业,碰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会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坚毅。谁能想到,一个在学术上成就不断的人,生活中也有不擅长却可爱的一面。

宁波中学教政治课的班主任徐老师曾回忆屠呦呦说:“不是很活跃,话不多,很爱读书,总是低头看书,从小就是一个爱做学问的人,总是在很认真地读书,不爱参加娱乐活动。”

一夜之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喜讯,在宁波两所母校的校友群、朋友圈里传遍了。一位校友在朋友圈里说:“这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一位值得我们骄傲的校友,正在接受全世界人民的注目礼!”宁波中学校长李永培非常激动:“这是宁波中学莫大的光荣,也是宁波中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喜讯!她为宁波中学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的著作在各大书店、网站上火爆一时,一些热门书甚至卖断了货。诺贝尔奖效应在屠呦呦身上再次显现,只是屠呦呦是科学家,研究的青蒿素也是非常专业的东西,她发表的论文和著作本来就很少,书店里能够买到的也就是《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可这本书也是医学专业领域内的著作,除非专业人员,普通读者根本无法读懂。于是乎,古代汉医方剂著作《肘后备急方》便出其不意地火了起来。

《肘后备急方》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书中对天花、恙虫病、脚气病以及恙螨等的描述都属于首创,尤其是提倡用狂犬脑组织治疗狂犬病,被认为是中国免疫思想的萌芽。有趣的是,《肘后备急方》本身并没有特别突出用青蒿治疗疟疾这一药方,但屠呦呦和其研究团队研制成功后,出版社也以此为卖点,在封面上大字标明“国家一类药物‘青蒿素’就源自该书治疗疟疾的一首单方”。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门口的书店里,一个年轻的姑娘围着书柜转了一圈,似乎要找什么书,后来又拿出手机,指着一篇报道屠呦呦获奖的新闻,问售货员:“有这个《肘后备急方》吗?”售货员说这是一本很老很老的书了,店里没货,女孩只好失望地离开。在淘宝网上,这本书也突然升温,过去很长时间都没有销量的书店,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当天下午开始,销量陡增。一时间,网上也惊现屠呦呦早年的亲笔书信,且被高价拍卖。对此,屠呦呦表示,对自己的书信在网上拍卖一事并不知情,也不同意书信被拍卖。

面对眼前的热闹,屠呦呦始终不愿多谈。她说:“做了一辈子中医药,今天我只希望青蒿素能够物尽其用,也希望有新的激励机制,让中医药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成果,更好地发挥其护佑人类健康的作用,这便是我最大的心愿了。”

屠呦呦生活在北京四环内一座建成十多年的小区里。获诺贝尔奖后,在屠呦呦家的单元楼门口坐着一位保安,这是其他单元楼没有的“配置”。很明显,保安是小区专门安排在这里为屠呦呦“挡客”的。屠呦呦身体不太好,尿糖有些高。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屠呦呦还是会去单位,还是坚持做研究,因为她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屠呦呦漫画像 (李亚 绘) igAlxHnEEDnD412EI9l7zWEQajz1mI7p2mjg/HtbkfoAaiWcBJldyDumwjSJxl2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