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你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

1

现实生活中的你,是不是在表达意见或面对利益时,特别害怕与人发生冲突?为了避免与人发生冲突,你会刻意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动牺牲自己的利益,以求与别人保持一致。但是如果你多次做出这样的行为,慢慢地,你就会在群体中丧失表达意见、争取利益的资格,别人也会不考虑你的感受,完全把你当成透明人。甚至当你被压榨得过分,仅仅产生那么一点表达意见或争取利益的意图时,都会遭到别人的拒绝或无视。

结果就是你在群体中被边缘化、无价值化。久而久之,你的境遇会比当初更加糟糕。你开始觉得难以忍受,直到有一天你提出了抗议,但这种抗议是以同他人发生剧烈的冲突表现出来的。最终你还是会以惨败收场,所有人都觉得你不可理喻。

然后你换了个环境,小心翼翼地试图融入新的群体,不敢和任何人发生冲突,不断地委曲求全,后来却又因为同他人发生了剧烈的冲突而和新的群体决裂。

最后,你变得有些害怕群体生活,或者你勉强在群体中生活,却总是显得格格不入。你活得很累,因为在群体中你不敢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不敢和别人产生任何矛盾。你明明觉得别人说得不对,但是你害怕提出反对意见后,别人会不高兴,甚至会攻击你。为了避免与别人发生冲突,你整天迎合、讨好别人,唯恐别人不高兴或对你有意见。

这样的你活得好卑微!私下里你会问自己:还要不要继续这样活下去?为什么自己是这样一个人?你一次又一次地告诉自己:不能再这么卑微、怯懦地活下去。但是,第二天你又继续以之前的卑微方式生活。

表面的你和真实的你如此矛盾,这种矛盾让你整天严重内耗。你疲惫不堪,而且焦虑重重。

你到底应该怎么办?

2

你害怕发生人际冲突的根源在于,你认为人际冲突会给自己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而这种灾难性的影响是你无法面对和应付的。其本质原因是,在年幼时期习得的害怕与父母发生冲突的模式的迁移。

在害怕冲突者的幼年亲子模式里,其父母对他们往往拥有绝对的控制权,父母让他们必须按照自己的要求做事、不准表达不同的意见。当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事或者提出异议时,他们就会遭到父母的严厉斥责或者暴力惩罚。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形成这样的认识:“表达不同意见是一件不被允许的事,它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父母的管教行为直接导致孩子把表达不同意见与情绪里的恐惧进行了关联,所以孩子以后就自动习得了不敢表达不同意见的行为习惯,因为他们害怕自己一旦出现表达不同意见的行为,就会引来父母的惩罚。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些父母还会给孩子不按照其要求做事、提出不同的意见赋予非常糟糕的含义。当孩子对父母的要求提出异议时,父母会告诉孩子,孩子这么做是不够好的表现。比如,有些父母会说:“你不够乖。”“你不是个好孩子。”“你不满足妈妈的要求,妈妈不爱你了。”“你怎么这么差劲!”“父母让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谁让你顶嘴了?不准顶嘴!”

父母用“如果孩子不按照自己的要求做或提出反对意见,就威胁孩子会失去他们的爱”的方式,强迫孩子按照他们的要求做事。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把“表达不同的意见”和“自己不够好”“丧失爱”“被惩罚”等信息进行关联,所以等孩子长大后,一旦遇到自己与别人的意见不一致、可能产生人际冲突的情况时,他就会极力选择逃避冲突。

3

害怕与别人发生冲突的人,本质上是害怕面对自己,以及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他们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不应该惹别人生气,如果让别人不开心或让别人对自己产生敌意,那么一定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

很多害怕与人发生冲突者的父母,往往也具有相似的行为模式。在他们的内心里,与人发生冲突是一件容易让自己产生严重焦虑和无法应对的事情,人际关系不和谐会让他们极度不安。这种父母一般具有低自尊的性格特点,即自我价值感极低,把别人的评价看得过于重要。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几乎是活在别人的评价里。他们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获得别人认可的基础上,因此在与别人相处时无法做到心理上的平等。他们在潜意识里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为人处世时有讨好别人的倾向。

在这种低自尊家庭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习得跟父母同样的行为模式,他们把父母低自尊的评价纳入自我的评价体系里,认为跟人发生冲突是件风险极大的事情。他们认为,在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维持和谐,而不是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合理维护自己的权益。

从长远来看,父母的这种行为模式对孩子的影响很糟糕。这类父母内心往往会产生许多纠结与怨恨——认为自己付出了很多,但别人并不领情。这种纠结与怨恨也会内化到孩子的行为模式里,使他们养成一种非常别扭的生存习惯,即表面看起来往往都是老好人,与世无争,但背地里他们感觉并不舒服,因此长期处于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

4

还有一种影响更坏的行为,在外面不敢与别人发生冲突的父母,往往会在家里对孩子提出各种出格的要求。因为他们在外面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诉求、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所以他们就会把这种诉求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让孩子必须听自己的话,在孩子身上寻找自己在外面找不到的心理满足——以“我在外面事事听别人的,所以在家你就必须听我的”作为补偿。但是,他们意识不到这样做带来的坏处。

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案例。在外面唯唯诺诺的父亲,一回家马上就换成另外一副面孔,变成一个专制的“暴君”,要求妻子和孩子必须什么事都听他的。一旦事与愿违,他就开始指责、打骂妻子和孩子。

这种模式就是把在外面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冲突转移到了家里。因为他们在外面不敢面对冲突,久而久之,他们的内心积压了过多的负面能量,为保持自己身心的平衡,他们只有在家里发泄,同时也把恐惧传递到自己最亲近的人身上。

还有一类父母,尤其是母亲,把控制孩子当成自己的人生要务。这类母亲在夫妻感情中往往长期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所以就想控制自己的孩子,要求孩子必须对自己言听计从,她们从对孩子的控制中获得满足。

幼年的孩子没有是非观念,为了让父母开心,就会围绕父母的需求构建自己的行为。他们会特别在乎父母的心情,并且会承担起照顾父母情绪的责任。一旦父母表现出情绪不好或对他们不满的倾向,他们就会极度自责和恐惧,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所以才让父母不开心。

很多父母意识不到自己这样做对孩子会造成很大的伤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他们根本没有精力意识到其他关于孩子的问题。他们本身就被生活中解决不了的事件或问题所困扰,没有反省自身问题的能力,因此不可避免地就把孩子带入了问题的旋涡。

5

相信很多害怕与人发生冲突的人对此都深有体会:当你害怕与人发生冲突时,冲突非但不会消失,反而会更多;你越逃避冲突,冲突来得越快。

在人际交往中,大多数人本来就有一种扩张自己边界的意识,当你表现出害怕冲突、以别人的需求为中心时,别人就会趁机扩张他们的边界,直到蚕食掉你所有的地盘。尤其是那些居心叵测的人,他们需要依靠扩张自己的边界来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和价值感,而你的退缩恰恰助长了他们的这种嚣张气焰。他们这种行为的极端表现就是欺负和霸凌。

很多情况下,霸凌事件中的受害者往往都是那些害怕与人发生冲突,刻意回避冲突的人。霸凌者正是因为看穿了受害者在面临冲突时存在严重的自责倾向和恐惧倾向,所以他们在欺负对方时才肆意妄为。因为很多受害者的归因和内心语言往往都是“因为自己不好,所以才会被人欺负”。

所以你越表现出害怕冲突,越会招惹到那些擅长制造冲突,进而从你身上抢夺心理能量的人。

当然,人际冲突是人际关系的常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基因、独特的成长环境,这决定了每个人在面对问题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人们在看法和行为上不一致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当你表达自己的合理意见和需求时,也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权利是正当的。

但是一个害怕冲突的人对人际冲突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当他把表达不同意见和自己将感到恐惧、受到惩罚等感受联系起来,把别人的不满跟自己不够好联系起来时,就会强迫自己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或意见。但这些不同的想法或意见并不会因为受到压制就消失,它们会一直存在,甚至比原来更强烈,这样就会导致害怕冲突者陷入严重的心理冲突中。当内心的冲突愈演愈烈,他们无法控制时,就会外化为和别人的严重冲突。

所以,逃避冲突最终并不会解决冲突,反而会引来更严重的内心冲突,最终导致与别人发生冲突。

一个人在群体中的价值跟他自身的能力有关,而不是跟讨好别人有关。害怕冲突的人之所以会有无意识地讨好别人的倾向,是因为他们以为只要跟别人保持和谐关系,无原则地听别人的话,别人就会喜欢他们。这其实是个认知误区,人们不会尊重一个毫无主见、胆小懦弱的人。这样的人在群体中往往得不到重视,反而会被认为是缺乏能力的人。

久而久之,即使你有能力,但因为你不敢表达,别人也不会认可你,于是你在群体中会慢慢变得毫无地位,甚至得不到最基本的尊重,最后导致的结局就是:你越害怕什么,就越会发生什么。

如果你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6

由此可见,一个人之所以害怕人际冲突,是因为他对人际冲突有很多不合理的认识。想要改变害怕与人发生冲突的心理模式,必须更正自己内心关于人际冲突的错误认知。

首先,我们要知道合理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和看法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权利,这不代表你对另一方心存敌意。一个人之所以将发表不同意见和敌意联系起来,是因为早年他的父母给这种发表不同意见的行为贴上了敌意的标签,但这是一个错误的标签。

其次,人际交往中本来就充斥着不同意见、观点的碰撞,大家可以求同存异,在冲突中寻找到一种适合彼此的动态平衡。这样既可以守住自己的意见、观点,又可以做出适当的妥协来与别人互动,最终取得一个折中的交流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双方均感到舒服,相互尊重且能够接受彼此的不同意见。

所以不要害怕出现人际冲突,因为它是完全可以被化解的。健康的人际关系里不是没有冲突,而是大家都认为人际冲突是很正常的一种存在。

我们需要做的是提升自己正确表达不同意见的能力,把表达不同意见和由此带来的情绪分离开来。一个人之所以在表达意见时会引发很多情绪,比如敌意或攻击,是因为他在潜意识里认为:表达不同意见是一种敌意的表示,会带来风险,对方首先会接收到这种情绪,而不是信息。所以这种被感受到的敌意就会引发新的敌意、新的情绪,最终导致双方真的会因为表达不同意见而爆发冲突。

事实上,意见就是意见,情绪就是情绪。所谓“不带敌意的坚决”,就是指我们在表达不同意见时要善于觉察自己是否带着情绪,反思自己为什么会有情绪,要学会把情绪和意见分离开来,心平气和地表达意见。很多人在表达意见时在潜意识里携带了敌意,表面上是在表达不同意见,但实际上却是在传递冲突信号,最后就真的造成了冲突。

厘清自己,你就厘清了一切。所有的逃避都是对自我的逃避,所有的不清楚都是对自我认识的不清楚。

你越能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你的意见就越可能被采纳,你也越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KY/zNZCwyNNPKIIiLnrw/1w2tcntP0tPmSwSc42FCKCQoBSRcHborNSg8n7yipr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