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研讨会、浙江诗路文化带高峰论坛会议综述

□ 吕继北

2020年11月21日至22日,“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研讨会、浙江诗路文化带高峰论坛”在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召开。本次大会的主办单位是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由台州市委宣传部、台州学院、台州市社科联及天台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研究机构、政府机关等120余名学者参会,提交论文80余篇,就唐诗之路研究中的各类问题进行了深入热烈的讨论。

在大会开幕式上,浙江省台州市政协主席陈伟义在讲话中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以来,台州力争为诗路建设厚植更大的发展契机和优势,做精做深诗路文化的大课题,推动诗路文化发展繁荣、走向世界。台州学院党委书记崔凤军谈到,浙东唐诗之路是浙江省诗路文化带的样板工程,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标识度的文化品牌;台州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主要目的地,是展示全国唐诗之路研究与建设的重要窗口。天台县委书记杨玲玲指出,大会对天台山诗路文化宝藏与时代价值的讨论,对发掘先贤古韵、复兴魅力诗路有重要价值,可共同推进天台山诗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将天台山打造成为诗路文化带上的耀眼明珠。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会长卢盛江表示,台州是浙东唐诗之路的主要目的地,以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为平台,作高层次、大格局的系统性研究,将研究与个人成长、高校建设相结合作为立足点,最终可将唐诗之路建设成为大家共同的美丽家园。浙江省社科联名誉主席蒋承勇在致辞中谈到,唐诗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文旅价值,台州各级党委、政府、台州学院及广大社会工作者在诗路文化带建设中积极有为,共同努力,推动唐诗之路的学术研究、文旅开发迈向新台阶。

在本次大会中,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就诗路研究的重点论题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大会所讨论的主题主要分为唐诗之路综合研究,唐诗之路主要诗人、诗歌与路线研究,唐诗之路沿线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研究,浙江诗路文化带的研究与开发,“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天台山研究五个方面。

一、唐诗之路综合研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竺岳兵先生提出了“唐诗之路”的概念,并于1991年“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相关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针对目前学界对唐诗之路研究的现状,卢盛江教授从宏观角度谈到应予以重视的三个基本点:第一,关于唐诗之路的研究应建立在对一手材料的挖掘、梳理和研究之上;第二,面临唐诗之路研究的三重困境,即史实脉络难以厘清、综合研究难以展开、在文献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等方面,专家学者需进一步寻求突破;第三,高校研究者应将实地考察、熟悉地方史料等工作与自身的研究相结合。卢教授同时发表了《浙东唐诗之路年表(初盛中唐篇)》,年表中将初盛中唐诗人在浙江的活动予以编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大会主题报告的环节中,新疆师范大学薛天纬教授提出应进一步对“唐诗之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探讨,呼吁重视“一个人的唐诗之路”“皖南唐诗之路”等论题,并强调浙东唐诗之路在地理环境与人文传统方面具有唯一性。台州市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佛教文化研究部部长朱封鳌先生在《天台山佛道文化对浙东唐诗之路的影响》中指出天台山丰富的佛道文化是促使唐代诗人纷至沓来,走出这条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原因。浙江大学文学院林家骊教授的发言聚焦唐诗之路中的重要人物——司马承祯,其与天台山之间深厚的渊源是浙东唐诗之路得以形成的关键。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宋红女士汇报的主题是李白杜甫唐诗之路游踪,使用史料辨析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诗路遗迹进行考证。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的发言主题是“干时与游心——南北唐诗之路精神向度的比较”,其中指出南北唐诗之路的精神向度在信仰追求、生活状态、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求奇性审美四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中南民族大学王兆鹏教授以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为中心,强调了现场勘查与历史钩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宋词之路研究的重要意义。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石云涛教授发表文章《唐诗中的原州和萧关道》,指出考察唐人诗歌中对原州、萧关及萧关道的描写对于了解这条道路在唐代的利用、盛衰及行经此道的诗人心态有重要意义。西南民族大学徐希平教授的《“西山白雪三城戍”——杜甫‹野望›诗旨及首句异文再考》中提出《野望》诗的首句“西山白雪三城戍”,从底本依据、题旨辨析等角度分析,“三城戍”都不当作“三年戍”或“三奇戍”。

在闭幕式的主题发言中,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谈到,唐诗之路的研究发展至今,仍是当下文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随后他以初唐诗人宋之问题咏灵隐寺诗的末联“会入天台里,看余渡石桥”为例,勾画出浙东唐诗之路的路线,并明确指出天台山是浙东诗路的目的地。首都师范大学詹福瑞教授探讨了李白游仙诗中体现出的生命意识,那是一种建立在生命苦短与才不见用的痛苦体验之上,寻求心灵解脱的内在情感。南京师范大学钟振振教授认为研究应拓宽视野、打通界限,并提出唐诗之路的概念应总结为以唐诗为代表与典范的中国诗词之路。王小盾教授以《永嘉证道歌》为例,从文献学、传播学等多重角度辨析了唐诗之路是对唐诗特色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道路,论题以小见大。浙江工业大学肖瑞峰教授在《唐诗之路视域中的刘禹锡》中谈到,刘禹锡因屡遭迁谪而与诗路结缘,他的诗歌通过对诗路风物以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的形式进行描摹,赋予了诗路以鲜活明媚的内在气质。西北大学李浩教授指出,对唐诗之路的研究应拓宽思维,从一到多,从深化阐释唐诗之路的概念、多学科协作推进唐诗之路研究、开拓多轨并进的研究路径等方面继续努力,开创唐诗之路研究的新局面。台州学院李建军教授在《司马承祯与浙东唐诗之路》中提出司马承祯长隐天台山,吸引众多文人名士前来寻访,形塑了浙东唐诗之路安顿身心、清修隐逸的独特品性,对以天台山为主要目的地的浙东唐诗之路的最终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唐诗之路主要诗人、诗歌与路线研究

唐诗之路在规模上辐射全国,所涉诗人作品众多。对唐诗之路的具体路线、在此活跃的主要诗人及他们的诗歌创作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梳理史实,逐步勾勒出唐代诗路的全景式面貌,同时也是弘扬地方文化并进行文旅项目开发的重要基础。

关于唐代诗人在诗路上的活动与创作研究,张海在《贯休与浙东人士交游考略》中对晚唐五代诗僧贯休在浙东地区的交游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朱红霞《宋之问越州诗事研究及其他》、俞沁《宋之问与浙东唐诗之路》、张家庆《韩愈赴潮、袁行迹及所作诗文考略》、刘亮《李绅越州行踪及诗歌创作考》、胡永杰《别业、两京道与岑参早年的诗歌之路》等文也分别考论了宋之问、韩愈、李绅、岑参等人在唐诗之路沿线的交游活动及诗歌创作。

在唐诗之路上产生的诗歌作品不可胜数,戴伟华在《浙东唐诗江南书写的文化意义新论——以‹状江南›创作为中心》中以大历诗人以江南风物为吟咏对象所进行的唱和组诗《状江南》为中心,探讨诗人在具体规则的约束下如何以诗歌对江南风物进行系统而直观的展示,包括《状江南》组诗在江南文化史建构中的文化意义和认识价值。徐跃龙的《屹立在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人文丰碑——以唐白居易‹沃洲山禅院记›为缘起的诗路金石遗存》中辨析了白居易撰写《沃洲山禅院记》的时代背景与石碑拓片的存续演变情况。吴怀东《杜甫作‹江南逢李龟年›补正》、翟满桂《柳宗元永州诗的情感倾向》、罗宁等《由词藻看“直挂云帆济沧海”之诗意——兼论李白离京时的隐居与求仙计划》、周琦《‹题峰顶寺›唐宋诗考》等亦是就诗路中的典型作品加以考论,体现出了唐诗之路研究中诗人与诗歌的主体地位。

在唐诗之路的路线研究中,胡可先《西陵·鱼浦: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提出,西陵和鱼浦作为由杭州进入浙东的重要通津,不仅是唐代以前山水诗的发源地,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李德辉指出现有关于唐代交通与文学关系研究的几大特点,并对以后的研究提出以作品为中心、以史学为根基、熟知人事、了解制度四点要求。孟国栋《由‹世说新语›看浙东唐诗之路的形成》指出,《世说新语》在唐代流播甚广,其中所记载的魏晋风神令很多唐代文人心驰神往,书中涉及浙东的内容,对于唐诗之路的形成或起到某种促进作用。张朝红《唐诗天台之进出水陆游线》将史料与实地勘察相结合,对天台地区水陆交通路线进行辨析,包括胡正武《为何台温诗路唐音稀》、俞志慧《东山何处》等文章,都是对于唐诗之路路线研究的有益补充。

除浙东唐诗之路外,唐代还存在若干条重要的文化诗歌线路。严正道《文人入蜀与蜀道唐诗之路的形成》对唐五代文人入蜀的动因、诗人对蜀道山水的书写及蜀道唐诗之路诗歌的主要风格特征几个方面加以论证,对蜀道唐诗之路的行程、入蜀诗人群的基本情况及诗歌创作都做出了精要的考论。高建新《“丝绸之路”与唐人的疆域观念及文化胸怀》谈到,历经南北朝的分裂,“丝绸之路”在唐朝得以再次贯通,它不仅改变了唐人的疆域观念,也成就了唐人阔达的文化胸怀,使国家变得更加开放、富裕和强大。另外,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化,唐诗的境外传播也是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方新蓉在《唐诗在美国的翻译与传播》中谈到,《中国留美学生月报》作为中国留学生和西方人士把唐诗介绍到西方的重要平台,充分展现了两种文化的碰撞交流,并促成了唐诗在形式和思想上的现代化转变。

三、唐诗之路沿线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研究

以唐诗之路为线索,在空间上拓展开来,沿线的文学艺术创作和宗教文化活动更进一步丰富了诗路历史与思想内涵。就浙东诗路而言,除绍兴、嵊州、新昌、天台等地外,浙东各地均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唐诗之路的辐射范围之内,其间的历史遗迹、文学创作与思想发展情况仍值得关注。

在唐诗之路沿线的文学与宗教研究中,杨万里《论南宋初台州外来文人之创作》指出,南宋初台州曾有大量南渡士大夫及官僚寓居,他们遍咏台州名胜、组织文学唱和,有力地推动了地域文学的繁荣。杨晓霭《李白的越中“梦游”与岑参的陇右“苦旅”》论述了李白与岑参行走于东西两条诗路所怀抱的“沧波客”之梦和“取功名”之想,并指出诗歌中寄寓的“兴来洒笔”的风流与“勤王敢道远”的坚持。冯国栋《曹勋笔下的浙江佛教图景》一文探讨了南北宋之际名臣曹勋参与佛教活动及结交僧人的基本情况,梳理了其作品中体现出的南宋初期临安佛教的发展演变情况,并指出这些诗歌对后人理解两宋之际的佛教地理流动大有裨益。

在对浙东唐诗之路沿线的历史文化遗产与人文自然景观的考察中,刘重喜在《“浙东唐诗之路”古代诗歌刻石初探》中谈到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两类代表性石刻:余姚《续兰亭会诗碑》与黄岩摩崖诗刻,它们既是诗学文献,也是“诗刻景观”,体现了浙东诗路上存在的兰亭文化与阳明学两种文化类型。房瑞丽《浙东唐诗的空间想象——以安放心灵为中心的考察》从五个方面分析浙东作为记忆空间,如何满足来此的诗人“游”(失意慰藉、乘兴恣意)与“居”(禅意栖息、吏隐官适、避难安家)的心灵需求。仲秋融《论“浙东唐诗之路”诗歌中的寺观园林抒写》指出,诗路诗歌中的寺观园林抒写,反映出了唐代浙东寺观选址布局、植物景观等方面的造园特征及其走向山林的时代性转变,且对新时代浙江诗路文化景观建设具有借鉴价值。论文角度新颖,且对现代旅游开发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四、浙江诗路文化带的研究与开发

2018年6月,《浙江省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提出打造唐诗之路黄金旅游带的发展策略。2020年浙江省政府在台州市天台县召开大会,正式启动诗路文化带建设。在诗路沿线各地均着力打造唐诗旅游线路、文史遗迹景区与文化产业带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实现研究成果在文旅开发中的现实转化,使学术研究与地方发展真正形成相互促进、和谐共振的关系,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议题。

朱文斌、张恬、丁晓洋的《诗路建设背景下浙东唐诗之路的现实转化路径探讨》一文谈到了对浙东唐诗之路文史资源进行现实转化的优势与困难,并提出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消除合作障碍、推进故事化建设、优化整合各方力量、创新推广宣传等几点路径与思路,在具体举措中实现“唐诗+旅游”“唐诗+文化”“唐诗+乡村振兴”“唐诗+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刘臻《关于建设贺知章文化IP——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源起地的对策建议》为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源起地贺知章故里,今杭州市萧山区蜀山街道知章村建言献策。张密珍《天台山唐诗古道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聚焦天台山的诗路开发,对当地文旅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出了补充意见。赵豫云《浙东名胜与陆游诗词——以南宋绍兴府、浙东运河为中心》对陆游山水诗词中的会稽山、鉴湖、山阴道、若耶溪等浙东名胜做出了辨析和介绍,并结合文学作品探讨了水驿、古桥等浙东景致及山水庙观等人文遗迹,对梳理并推广本地的旅游资源有参考意义。童剑超在《“浙东唐诗之路”嵊州段风景名胜与人文典故》中详细总结了嵊州地区毕功了溪、刘阮遇仙、雪夜访戴、诗肠鼓吹等典故传说,并介绍了金庭观、嶀浦潭、戴公宅、应天塔等富于人文意蕴的历史胜迹。另外,张久灵《连州唐代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重塑刍议》、黄贤忠《地方传统文化在渝东北文旅开发中的赋能作用》等文章也对诗路研究中相应的文旅开发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在学术研究高度数字化的今天,大数据的研究方法同样可对文学研究有所补益。徐永明在会上将浙江大学“大数据+学术地图创新团队”建设并运营的学术地图发布平台进行了推广,并介绍了平台上已经录入并发布的诗路地图,这项工程对诗路研究成果的数字化、可视化和进一步传播都可起到重要作用。

五、“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天台山文化研究

素有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美誉的天台山,不仅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目的地,在自然地理、人文底蕴与宗教文化等多重角度上,都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天台山文化研究从研究范围、内涵纵深等层面来说,都是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中的重点内容。

在天台山文化研究中,于此诞生的佛教宗派天台宗亦是重中之重。邱高兴教授提交的论文《天台宗讲经制度述论》从中国佛教讲经制度的两种基本类型——僧讲和俗讲出发,论述了天台宗讲经中的开讲、点读、习读与锁试等内容,大致梳理出了古代天台宗讲经制度的整体面貌。陈坚在《台岭山众,一焉是嘱——智越与天台宗》一文中从地方文化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角度,从民间传说“白鹤大帝”出发,论证了曾于临海市河头镇馥泉山露山精舍常住的智越法师与天台智者大师之间的关系。

司马承祯是唐代天台山道教的代表人物,高平《论司马承祯的文学创作》指出司马承祯的文学创作如诗歌《答宋之问》、假传《素琴传》及颂论文等展现出一定的文学价值,他在文学史研究中亦应受到一定重视。

此外,寒山诗因其独树一帜的个性化特征和纷繁复杂的思想内涵,亦成为天台山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关照对象。韩焕忠《寒山子诗的老子思想》指出,寒山子熟读《道德经》,他将道家无为与佛教寂灭两种观念相融合,并在创作过程中吸纳了老子的思维方式,使寒山子诗体现出了强烈的佛道融合色彩。王正《寒山禅师综论》用文献“外证”和诗歌“内证”(包括禅学思想、山水意象和诗体形式等)再对寒山身世进行考证,并深入阐述寒山禅悟经历及思想内涵,诠释其山水诗“超逸清绝、虚灵淡远”的审美内涵。另外,何方形《论寒山山水诗的情愫、境界和时代特质》等论文也对寒山其人与寒山诗进行了考证与论述。

在这次大会上,不仅有来自全国高校及研究机构的教授学者,很多地方文史研究者也都结合地方实际做出了精要的发言,为大会的讨论增添了亮点。在本次大会的闭幕词中,胡可先教授谈到举办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主要有三,分别为:唐诗之路研究与各项工程建设拓展的承前启后、唐诗之路学术研究方面的境界拓展,以及多类型多学科研究的多元交融。今后唐诗之路的研究要做到高校与地方、基础与应用、学术与普及、文学与跨界、国内与国际的结合。

唐诗之路是唐人用满腔热情走出的文化之路,是沟通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台州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天台山的所在地,近年来大力推广诗路文化,由台州市委宣传部联合多部门共同主办的“和合文化百场讲坛”于11月19日在上海推出“解码台州: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的文化魅力”、22日在天台推出“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建设”专题活动,将“唐诗之路”作为重要窗口,突破地域藩篱,贯通古今中外,令在场人士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对唐诗之路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对地方的文旅开发、增强民族自信也大有裨益。 GMtbKPyfcqvkwwnzqYF9rEmNj/7i7pk20kJUa+OXfbRWHCn85tnu4lAgryxW0fZ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