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何谓“忠恕”?

然则,究竟何谓“忠恕”之道?它在整个“夫子之道”的体系中居于何种地位呢?要回答这一问题,还是要对曾子的话再做推敲。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仔细品味此言的语气,大有意味。很显然,曾子并不是说“忠恕”乃唯一的“夫子之道”,“而已矣”其实是退一步而言,从逻辑推理上说,用的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法”。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 曾子此言也可照此解读为:“夫子之道,一言以蔽之,曰:忠恕。”这是一种“由博返约”“以一统多”的致思理路,类似于今天所谓的“做减法”。曾子言下之意,“夫子之道”千变万化,四通八达,但能够“牵一发动全身”“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的,不过就是“忠恕”二字罢了!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老子》第四十八章) 我们也可以说,子贡专注于“言”,乃是“为学日益”;而曾子能由博返约,正是“为道日损”。曾子后来成为继颜回之后,孔门道统的真正传人,绝非偶然。

不过,虽然“忠”“恕”本是一体,可“一以贯之”,但在语义上,二者又有着显著而微妙的差别。

先说“忠”。“忠”是一会意字,中心为忠。《说文》云:“忠,敬也。从心中声。”段玉裁注:“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尽心曰忠。”汉代大儒马融《忠经·天地神明》章称:“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忠也者,一其心之谓矣。为国之本,何莫由忠?”这里的“一其心”,盖“同其心”“尽其心”之谓也。

再看“恕”。“恕”也是一会意字,如心为恕。《声类》云:“以心度物曰恕。”又,《诗经·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按照马融以“一其心”释“忠”的逻辑,我们也可用“如其心”来解释“恕”。通俗地说,“恕”就是“将心比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或者“以他人之心为心”,也即孟子所谓的“心之所同然” (《告子上》)

合而观之,“忠”“恕”皆涉及“人我关系”或曰“人己关系”。如果说“孝悌”之道适用于“亲子关系”,那么“忠恕”之道则可适用于一切人际关系。只不过二者在最初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向上正好相反——“忠”道由内而外,“恕”道则由外而内。故朱熹释云:“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焦循解释说:“忠恕者何?成己以及物也。”要言之,“忠”是“尽己之心以待人”,“恕”是“推己之心以及人”。顾炎武《日知录》卷九“忠恕”条引慈溪黄氏语:“天下之理无所不在,而人之未能以贯通者,己私间之也。尽己之谓忠,推己及人之谓恕。忠恕既尽,己私乃克,此理所在,斯能贯通。故忠恕者,所以能一以贯之者也。” 忠恕之道乃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伦理原则,其包含积极和消极二端:积极者为“忠”,即“不负人”;消极者为“恕”,即“不损人”或“不害人”

进而言之,忠恕之道,一进一退,一张一弛,不仅与仁道相通,也与中庸之道若合符节。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路》) 孟子也说:“有所不为,而后有为。” (《离娄下》) 据此,则“忠”相当于“有所为”,“恕”相当于“有所不为”。我们观察一个人,不能只看其“有所为”的一面,还要看其“有所不为”的一面。同理,判断一个人,也不能只被其“恪尽忠道”的一面所迷惑,还要看他是否能“恪守恕道”。譬如说,有的官员为官一任,确实有不少政绩,算是尽了“忠”道;后来却因贪腐而受到法律制裁,说明他没能守住“恕道”的底线。就此而言,忠恕之道实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好比是一体两面的一把尺子,可以测量出人的长短、优劣、善恶甚至雅俗来。其实又何止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不也应该循此道而行吗?

有必要指出的是,关于“忠恕”之道,一定要避免两种庸俗化的解读。

一是,将“忠”解释为仅适用于“君臣”关系的伦理法则,片面强调臣对君的依附关系和道德义务。事实上,“忠”道适用于一切人伦关系,故曾子的“三省吾身”首先是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孔子答樊迟问仁,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路》) “与人忠”与“为人谋而忠”,其揆一也。也就是说,父子、夫妇、长幼、君臣、朋友以至所有“人我关系”,都应该恪尽“忠道”。

二是,望文生义地将“恕”理解为“宽恕”,如此一来,似乎占据某种道德制高点,居高临下地看待人际关系。中华传统文化的“恕道”与西方宗教文化提倡的“宽恕”有相似性,却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有句名言:“永远宽恕你的敌人,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他们心烦的了。”而事实上,“恕道”乃是一种基于“同类”的“同情”“同理”原则,是对弱者的一种“低到尘埃里”的大爱,又何“宽恕”之可言?孟子说:“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梁惠王上》) 这里的“推”,正相当于“恕”,即“以此类推”“推己及人”之义。进一步说,“恕”道体现的是基于人类底线伦理或曰人道主义的一种“平等观”。今人多以为中国无“平等”观念,实则大谬不然。 3efT0Yf0MyN2JT1RyTK5QVnnC8FRETEFKrJlgyxwP/DMzLFUoKKOFVuCEqyFqUL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