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孝须发乎情

话又说回来,礼虽然是缘情而制的,但在一般人看来,情与礼究竟是两回事。在具体的生活中,人们还是会把礼的规定置诸脑后,一味我行我素,违礼悖礼。所以,在“礼”的规定中,常常凸显“情”的重要,这是儒家孝道尤其令人感动的地方。且看《论语·为政》篇第七章: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里,孔子将“养父母”与“养犬马”做了明白斩截的区分,其实已蕴含着不易觉察的“人禽之辨”。“敬”之内涵尤为丰富,其外在表现是“合乎礼”,内在根据则是“发乎情”。孝子事亲,若无此“敬”,便不是“孝”,而只是“养”。《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记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言下之意,仅知赡养父母而不知爱敬,乃最下等之孝行。仅提供口腹之欲的满足,而没有发自内心的敬爱,便把孝行本身的人文价值抽空了。

孟子对孝道的阐发也与“人禽之辨”相关。他说:“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尽心上》) 毫无敬爱之情的赡养,缺乏良知灵明的孝行,其实就是“豕交兽畜”,只能算是小人之孝。《孟子·离娄上》还讲了一个关于曾子的故事:

曾子养曾晳,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晳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曾子是大孝子,对父亲曾晳敬爱有加,有求必应,而其子曾元对他则按部就班,例行公事,无视其内在需求。孟子称曾子之孝为“养其志”,曾元之孝为“养口体”,真是一针见血!正是在此意义上,孟子才要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离娄下》) 相比君子,庶民或小人更容易丧失“人禽之辨”的持守,放弃人类应有的文明性和伦理性的生活追求,尤其在对父母的赡养中,更容易只养口体,不养心志。孟子还说:“世俗所谓有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离娄上》) 孟子归纳的“五不孝”,其实就是指懒、馋、贪、淫、暴,可谓“孝之五毒”也!

又如《论语·为政》第八章: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同样是谈孝须发乎情,前一章关键词是“敬”,这一章关键词是“色”。如果说“敬”诉诸内心,“色”则见乎外貌。“色难”一般解作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是很难的,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也有径直解作“色敬”的,皆可通。《礼记·祭义》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可知“色”亦关乎“情”,若无“深爱”,则必无“和气”“愉色”与“婉容”。孔子在说“君子有九思”时,明确提出“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季氏》) 的原则。对一般人尚且如此,何况生身父母呢?

再看《论语·里仁》篇下面两章: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两章谈事亲之道,具体而微,情深义重,细思真催人泪下!“不远游”,首先是“不忍”,既不忍离开父母之呵护,亦不忍让父母陷于无尽之思念与担忧。有此不忍之心,方可言孝。“游必有方”则是说,真要远游,也须有一方向,勿忘父母家中盼归,望眼欲穿之苦情。此即“以父母之心为心”也。

再看“父母之年,不可不知”,实则涉及人类特有的时间意识。相比于一般动植物,人类生长期尤为缓慢。婴儿初生,柔软脆弱,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谈何容易!故孔子与弟子宰我论“三年之丧”时,有“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的感言。而此“人之初”最为宝贵的三年,正是父母鞠育含辛茹苦的三年,却因人类孩童期共有之“遗忘症”而消失在记忆的“黑洞”里了。及至自己养儿育女,那三年记忆才借助“生命流转”之经验而“自动恢复”,这时只要是一有情人,无不生感恩之心,萌报孝之志。俗语“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父母恩”,此之谓也。

然而遗憾的是,人之亲情,常常本能下移于子女,而疏于对父母的关爱,此即所谓“薄于孝而厚于慈” (《礼记·坊记》) 。当我们明白此理时,父母早已发白如丝、纹深如壑、老态龙钟、来日无多矣!人生如行旅,有始必有终,一旦踏上这一旅程,便是进入不可逆转的“倒计时”了。“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两句,真是宛转关生,感天动地!无论父母是否康健,是否长寿,总有一天,他们会先行“到站”,从此与我们“天人永隔”!此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如此,岂不痛哉!《大戴礼记》载曾子之言曰:“人之生也,百年之中,有疾病焉,有老幼焉,君子思其不可复者而先施焉。父母既殁,虽欲孝,谁为孝乎?年既耆艾,虽欲弟,谁为弟乎?故孝有不及,弟有不时,此之谓与?”原来所谓“孝悌”,真如一道“急急如律令”,需要我们“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了!

今人若真能明白此意,才能理解孔子所以主张孝道,实乃出于对天下老迈之父母的“恻隐悲悯”,出于对芸芸众生的“一往情深”!故这两章虽是谈孝,却置于《里仁》篇。钱穆先生说:“即仁便是孝,即孝便是仁,非谓仁孝可有先后之分别。” 良有以也! YWU+dvErhKfEUpRER4iKIqJ4UEX0bEinpqKMeZFv16eRFRgAiVlrT6F+89iKxIk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