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修身之效用

修身之方法已如上述,以下略说修身之效用。

我们知道,孔子的言论和思想,并不以逻辑和思辨取胜,却具有非常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十分强大的逻辑力量。有时候,一种伟大的思想,未必是在绞尽脑汁地思考和奋笔疾书中推演得来,而常常在不经意的闲谈和对话中擦出火花,形成定见。这种生命的感发和激荡,给人的影响和改变是巨大的。故后世论修身之道,无不自前引“子路问君子”一章开出。《大学》首章谈修身之道,起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内圣”工夫,由此推扩开去,可直接通向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境界。该章最后总结道: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修身是做人的根本,无论天子还是庶民,谁都不能豁免和逃避。和“为学之道”一样,这也体现了儒家的另一种“平等观”。人在世俗领域的出身和地位上,固然有上下贵贱之别,但每人都有一真实的生命和自我,在更高一层的道德乃至信仰领域的修身上,则人人平等,绝无高下之分!在古典儒家的教义中,“治平”为末,“修身”为本——修身不好而能治国平天下者,天下之大,往古来今,未之有也!

由此可见,修身之道真是牵一发动全身,贯穿了人的一生。《中庸》第二十七章论“圣人之道”,有“致广大而尽精微”之说。如果说,“正心”是“向内”以修身,与“格物”“致知”“诚意”相结合,属于“尽精微”的一面;那么,“齐家”则是“向外”以修身,与“治国”“平天下”相结合,属于“致广大”的一面。我们不能不说,儒家的修身工夫不仅在实践上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在逻辑上也是自足自洽的。

《中庸》第二十章也反复论及“修身”之道,今摘录如下:

哀公问政,子曰:“……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这真是一篇详细论证修身之效用的“大块文章”!其中涉及修身以至平治天下的众多方面,既有伦理学价值,亦有政治学意义,至今依然可以为镜鉴。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离娄上》) 这是儒家的个体观,也是儒家的天下观。儒学不是把人看作原子意义上的个体,而是把人当作在时间和空间中不断完善自我并对时空产生积极影响的大写的“人”。故孟子又说:“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 (《万章上》) “枉己不能正人”之说,连道家也不得不承认。《淮南子·诠言训》说:“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矩不正,不可以为方;规不正,不可以为圆;身者,事之规矩也,未尝枉己而能正人者也。”这种将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视为一体的思想,正与孔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以至“修己以安百姓”的思想一脉相承。

关于此点,我们会在“治平之道”中详谈,这里就不赘述了。 o/d6AhTnU11quOL0cmOA10rQSuF0lyzOOSSMy2kkG3PluqJF6IQsWCbnQzRijaC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