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修身之次第

首先须明白,修身的“身”,不是他人之身,而是己身,故修身也就是“修己”。《说文》称:“身,躬也。象人之形。”修养好己身,使之合礼、合德、合道,乃是君子“为己之学”的第一步。

“修己”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宪问》篇: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这里的“修己”,便是修身。修身,即修治己身,其最终目的是完成君子人格,达至仁者之境,换言之,不修身则无以为君子、仁人。在孔子看来,“修己以敬”是君子为学的第一步——没有恭敬心,徒有表现欲,很难成就君子人格。在孔门诸弟子中,子路比孔子小九岁,可谓“大师兄”,他性格刚直率真,而有“好勇”之病,故孔子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以“修己以敬”启发之。子路两度问“如斯而已乎”,正可见其憨直外露之性格。

不过,作为《论语》的读者,我们还真要感谢子路——他不问,孔子就不答,孔子不答,我们恐怕永远不明就里、蒙在鼓里了。《礼记·学记》有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以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孔子正是“善待问者”和“善答问者”,在子路的两次追问下,他分别答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真是递进争高,层转层深。更值得注意的是,“安人”与“安百姓”,虽规模、境界有小大之别,但都以“修己”为前提,来不得半点含糊。——这可以说是修身的“三段论”。

我以为,孔子和子路的这段对话,对后来《大学》首章的“三纲八目”说当有直接启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所谓“三纲”,盖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其中,“明明德”便是“修己以敬”,“亲民”便是“修己以安人”,“止于至善”便是“修己以安百姓”。“八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正在此基础上推衍而来。这里,“格致诚正”,正是孔子教导子路的“修己以敬”,皆为“修身”之工夫,修身工夫做得好,便实现了所谓“内圣”;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从“修己以安人”到“修己以安百姓”的次第展开,如果真能做到“安人”与“安百姓”,便是实现了所谓“外王”。

也就是说,修身虽然是“向内求”,其结果却可以施及家国天下,并最终成就君子的理想和抱负。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己及人、由人及物的推理过程,也是君子为学必经之次第与阶梯。每次读到这一章,便不禁为古圣贤的澄明智慧与诚笃信念击节赞叹——那些心思混沌、杂念丛生、毫无诚敬之心的人,怕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如此精辟的话来的!

为什么说“欲修其身,先正其心”呢?《大学》传七章解释说: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这说明,先秦儒家已经注意到“身心一如”的内在关系。如果说修治己身是一“向内求”的姿态,那么“修身在正心”,则在“向内求”的方向上更进一步,由形体之“身”深入到精神之“心”。再看《中庸》首章: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其实,“中和”之境便是“正心”之果,而“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等,皆人之情欲“发而不中节”的状况,“发而不中节”正因不能“正其心”,不能“正其心”,又岂能“致中和”?“心不在焉”实际上就是“心不在身”,也即宋儒所谓“心不在腔子里” ,这就是“身心分离”之状。而一旦“身心分离”,则你的视听言动、饮食起居,都会出现紊乱、恍惚、错位、无感,这便是“麻木不仁”了。从哲学思想史的角度看,儒家之心学实已在此发轫。“身心”这一范畴,作为儒学修身工夫论的原初概念,无疑启发了后来作为认识论或曰美学方法论的“形神”这一范畴 。进而言之,道家哲学“神为形主”的思想,其实与儒家“心为身主” 的思想渊源有自,一脉相承。

那么,“身修而后家齐”又该如何理解呢?《大学》传八章接着说: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辟,读为僻,犹偏也。整章意为:之所以说管理好家族先要修养好自身,是因为人们对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见,对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私,对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执。因此,喜爱某人又能了解其缺点,厌恶某人又能承认其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太少了。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茁壮。这就是为什么不修养好自身便不能够管理好家族的道理。

这说明,修身不仅有次第,而且是由内而外、渐次扩展和生发的次第。明白这一次第,就不至于操之过急,躐等而学,也不会阴差阳错,顾此失彼。 ABSk91h93kCGn47Wdo4xGNtdV6edDdO6adNYd2Z2NsOKcj4tlOr+kov9urSPjcr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