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为学与修身

关于为学与修身的关系,《论语·学而》篇有三章值得注意: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这三章都涉及“学”字,但又不是今天的知识论或文化课的“学”,而在关乎立身处世的“行”,也即“修身”“行己”和“做人”。细读这三章,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即在孔子看来,做人好、修身好便是学问好,反过来,做人、修身不好的人,一定没有真学问!你可以说孔子的这种学问观有一种“泛道德主义”的倾向,但你不能不承认,对于人类共同体而言,有才无德者的破坏力,要远远大于有德无才者。更何况,孔子并非片面强调德,而是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文质彬彬之君子。古人讲究“经明行修”“文行出处”,盖缘乎此。

这一判断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才观、学问观,不啻当头棒喝!可以说,孔子的为学之道,事实上也就是君子修身之道。孔门的学问,并非仅指学习知识、义理和技能,更多的是指“修身”与“行己”,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做人”。连墨子都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修身》) 准乎此,那些写了很多书、拿了很多专利、拥有很高知名度的所谓“人才”,不一定就真有学问——如果他们连起码的做人的道理都不懂的话。

那么,到底何谓修身?修身之道究竟所指为何呢?我们还是结合《四书》来一窥究竟。 G7lSaU85vsI5203HIicTnZWBoBUKy/UVfyKblak9zARt/4jOtS3IPxJYCuZQcmJ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