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主持人如何进行心理调节

主持人的出现,可缩短传者与受者之间的距离,为强调“我”对于事实的存在,使信息获得“我”的魅力。文字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也会用“我”,但仅作为符号,需要读者去想像他的存在。而主持人的“我”则是以实体的形式出现的,让受众直接去感受他的声音和形象,进而产生出一种依赖心理。在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第 100 期中,倪萍讲述了她和一个小女孩的故事,催人泪下,并建立起了一种主持人同观众特有的亲情关系,使许多观众对倪萍有一种感情信赖。由亲情到信赖,正是主持人权威效应的表现。

“真我”使主持人在形式上获得了优势,但在进行节目后,又不同程度地进入了“非我”状态,需要对自己进行调控。一般说来,采访名人比采访普通人难度要大得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采访对象的名气对主持人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有人认为采访名人成功与否,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取决于主持人的学识和对采访对象了解的程度,而取决于主持人的心理素质。那么,主持人应该怎样进行自己的心理调节呢?

1.协调认知

认知不协调理论是现代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们都在力求认知的协调一致,但是,事实上人们经常处于认知的不协调状态。其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主观认知与事实认知不协调。二是所持信念与所接受的观点不协调;心理学认为,人们不喜欢看或听、更不愿意接受那些与自己信念相反的东西。一旦出现这种东西,其认知心理就会陷于不协调状态。而这两种认知不协调的情况,在主持人采访名人时都会经常出现。

虽然主持人在采访名人时,可以事先对自己的采访行为进行精心的设计,选择出“最佳”的采访方式,但由于双方的生活阅历、职业特点以及思维习惯上表现出来的差异,仍会出现认知不协调的情况。所以,主持人必须做好自己的认知协调工作。

主持人认知协调不是让主持人抛弃自己的职业信念与道德水准,而是要求主持人在活动过程中,要设法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向采访对象靠拢,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将自己的信念、观点积极地贯穿到活动中去,并努力寻找双方认知上的契合点,为采访创造良好的气氛,以期取得最佳效果。

2.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协调

主持人要具有记者意识,是说主持人在可能的情况和条件下,应该走出演播室,这样会提高对于节目的自信度。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单独采访名家要人的机会一般少于群体采访名家要人的机会,也就是说,主持人只是众多记者中的一员。

由于记者多,各自为政,而每个记者提问的机会与时间又很少,属于主持人的时间可以说是稍纵即逝。或者主持人准备好了提问,却没有机会提问;或者别人正好问了主持人想问的问题;或者机会从天而降,主持人却无所适从。这时,主持人的心理调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主持人必须迅速调整好自我心理,要具有灵活判断与处理环境的冷静应变能力,同时,还要求主持人必须迅速调整好个体与群体的心理。

对于主持人来说,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协调,能够使主持人在与其他记者的差异与冲突中引发出新思想、新观点,并最终使自己的节目或报道富于新意。

3.有效地进行心理调动

主持人在规定情境中的活动需要感情的投入;否则,采访是绝对不会成功的。而感情的投入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自己的活动过程充满信心;二是有饱满的热情与活动欲望。主持人只有在活动前做好心理调动工作,才能保证自己在活动过程中随时处于最佳兴奋状态。

4.克服心理障碍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在紧张状态下,这种心理障碍会表现得更加充分。主持人采访名人,很难摆正双方之间的位置关系,总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也就随之产生了。所以,主持人在进行心理调节的过程中应该有目的地去清除自己的心理障碍,在活动过程中也要不断进行调整,以保证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最佳心理状态。可以这样说,经过认真的心理调节,主持人就可以拥有良好的状态,从而在采访过程中挥洒自如,尽展风采。 EjC2JgYX7kTbFZQAAfCOmrvQqKhtZnXjXCyu2rm2Tv07XbCwuaBjP3RgPlZ/idz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