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超越自我,才能驾驭财富

健康向上的欲望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一种特殊的人格境界。对于关乎以利欲为主要精神的问题,富兰克林对这种精神作了典型、生动的描述:

“切记,时间就是金钱。假如一个人凭自己的劳动一天能挣 10 块钱,那么,如果他这天外出或闲坐半天,即使这期间只花了 5 毛钱,也不能认为这是他全部的耗费;他其实花掉了或应当说白扔了另外 9 块 5毛钱。”在富兰克林幼小的时候,严父就向他灌输了一条来自圣经的古训:“你看见办事殷勤的人了吗?他必站在君王面前。”

现代西方人都有一种“天职”观念,他们认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多地挣钱,这本身就是长于、精于某种天职的结果和表现。

清教徒认为虚度时光是万恶之首,艰苦的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应构成人最主要的工作。一方面,劳动是一种禁欲的手段,对于清教徒归于不洁生活的一切诱惑,劳动是一条特别有效的抵御手段。另一方面,劳动本身就是人生的目的,圣保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圣训无条件地适用于每一个人,即使你富甲天下,你也没有理由逃避工作。

清教徒的代表人物巴克斯特对清教徒的职业观作了明确的阐述:“除非从事某种正经行业,否则人的一切业绩只能是无足轻重、不成体统的,他会把过多时间花费在懒散闲逛而非工作上。”他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他(指有专门技艺的劳动者)会井然有序地工作,反之,其他人却陷入长期的迷乱状态中,他们的事业既无适宜的时间也无恰当的处所……因之,正规的职业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

就拿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来说,他在 1992 年以后,随着每年的分红和派股,股票价值达到 139 亿美元!这个天文数字意味着什么?我们是无法想象的。可是他对这个数字不以为然,正像他的朋友所言,他不关心股票,只关心微软。这个家伙没有满足,紧接着又以大手笔推出了“视窗 95”、“视窗 97”、“视窗 98”、“视窗 2000”。他就是这样,使他的微软公司发展成上万人的巨型企业,使他的软件覆盖了除海洋以外的整个地球。

比尔·盖茨从小就崇尚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名言:“即使你们把我身上的衣服剥得精光,一个子也不剩,然后把我扔到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带,但只要有两个条件——给我一点时间,并且让一支商队从我身边路过,我就会成为一个新的亿万富翁。”比尔·盖茨对事业的执著就是对这则名言的最好注解。他喜欢竞争,对他来说,赢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博取财富、名声、女人的手段。

比尔·盖茨可以把钱成百万、上千万地捐给学校、医院,但他有一次去西雅图开会去晚了,车位已满,同事建议把车存在贵宾车位,他却说:“这可要花 12 美元,这不是个好价钱。”

比尔·盖茨的欲望就是事业,对事业的强烈欲望,使他超越了财富。

只有超越了财富的人,才能不被巨大的财富所湮没,才能更好地驾驭财富。

其实,中国人中也不乏精于事业的商家。

有人说,世界上有两大民族最善于经商,一个是犹太人,一个是中国人。中国人并不缺乏发财致富的欲望,经商则是生动一例。《周书》对商人的评价甚高:“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人们都说儒家文化排斥商人,可是孔子的嫡传弟子子贡却以经商而出名,在各国间穿梭往来,车马成群,家财万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也认为经商致富是一种美德:“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也。”在中国的几个短暂的盛世时期,商业的发达是令人称羡的。以至于乾隆皇帝南巡时曾惊叹道:“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但是,纵观中国历代商家,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把发财致富的欲望转化为一种事业?并使自己在这种事业上取得成功呢?难道他们不精于商道吗?不是。究其文化根源,不仅是商家,就是其他人,也都把欲望看成是洪水猛兽,陷入亦商亦道亦佛亦儒的复杂人生。他们深受中国消极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受到来自小说流的影响。他们要么是看见《七真传》上所说的:

天也空,

地也空,

人生渺渺在其中。

日也空,

月也空,

东升西坠为谁功。

田也空,

地也空,

换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

银也空,

死后何曾在手中。

……

他们要么是看见至今仍在大谈特谈的《红楼梦》中的虚无思想: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乃)暮年之人,贫病交攻,竟渐渐地露出了那下世的光景来。可巧这日拄了拐杖挣挫到街前散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癫落脱,麻履鹑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道是:

世人都晓神仙好,

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

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

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

孝顺儿孙谁见了?

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如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士隐本是有宿慧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注解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解,你解。”士隐乃说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篷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和《好了歌解》,从作者的构思来说,对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虽有其特定的政治含义及作用,但却包含着异常浓厚的虚无主义等消极因素。

可是,读者往往关注的却是亦道亦佛的遁世思想。久而久之,形成了“小我”的境界。因此,一旦有所成就,每每及时行乐,或泛舟江湖,或守住家业,不肯继续追求“大我”的欲望境界去。

作为人生所特有的重大欲望,其幸福的事业,是在“小我”的欲望向着“大我”的欲望接近之中。这种接近,便是一个人精于某种事业的天职。唯有此种欲望,才会迎来精神的满足及其存在着的善良的表现。

汤因比说:欲望的正面是动力,反面便是慈悲,而不是虚空。

精要提萃

作为人生所特有的重大欲望,其幸福的事业,是在“小我”的欲望向着“大我”的欲望接近之中。这种接近,便是一个人精于某种事业的天职。唯有此种欲望,才会迎来精神的满足及其存在着的善良的表现。 h94B2TEcrb9+2aU7highQPHwBI/iTJLavj6SjMdtVP+F8k7ojpKvSGL9GsYKdLR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