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摆脱我们心灵深处的魔性欲望

如前所说,人有各种欲望,从作为生物的本能欲望,到名誉欲、权力欲,还有求知欲和爱美欲等。人的爱和慈悲,在广义上也是存在于人的生命内部的欲望。

而现代文明似乎把各种欲望,尤其是本能的欲望、权力欲和占有欲,从人的生命中无限制地引诱出来,似乎还要增大。欲望的放纵会产生人们之间的对立抗争,导致生命和自然的破坏。这似乎是现代的一个横断面。

人的各种欲望,有一种冲动的能量,可以称它为“本源的欲望”,在生命内部深处它能够把这些欲望生动地激发起来,向着创造人的生命的方向发展。这里所说的“本源的欲望”是追求和宇宙生命合一的欲望。就是说,“本源的欲望”给人的生命以全部感情——生命感情,传送生的活力,并使其高涨起来。可以认为人类生命引起的各种欲望,都跟这个“本源的欲望”有着联系。同时,它还在强化新的创造性。

欲望是产生、支撑生命的精神能量的别名。欲望是一种推动力,能赋予一类物种中的个体以生命,使其维持下去,并通过个体间的生殖,使这一物种继续存在下去。欲望就其能量的精神侧面来说,和“终极的存在”是同一个东西,至少跟它的一个侧面是同一的。

但是另一方面,在人的内心深处,也有一种推动力量在旋转着,这种力量可以使本来为了维持生命而存在的各种欲望盲目发泄。这种力量似乎在寻找征服、破坏别人和自然的方向。尼采和阿德勒所说的“掌握权力的意志”和马库赛、弗洛伊德所指的走向死亡的本能冲动,也都是从接近这种生命深处活动的思想中发现的。

把各种欲望改变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并推动其发展,使其潜伏在生命内部的这种力量,日本哲学家池田大作把它称做“魔性的欲望”。

池田大作认为,所谓“魔性的欲望”就是人想统治别人,或以自然的统治者姿态出现。这一切都可以看做是被“魔性的欲望”所迷惑的各种欲望发生作用的结果。“魔性的欲望”也可以说是切断“本源的欲望”跟各种欲望之间的联系,把各种欲望置于自己统治之下的那种欲望。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也认为,“魔性的欲望”在某种意义上说,比“追求爱的欲望”更加自然。因为力求从宇宙分离的自我的性质,才是构成生命本质的东西。“魔性的欲望”作为逻辑的归宿,是要使这种分离的自我扩大下去,成为宇宙的中心,以至成为宇宙存在的理由。然而,“魔性的欲望”和“追求爱的欲望”一样,也想防止由于分离的自我的出现,而产生对宇宙整体性和统一性的分裂。所以宇宙重新统一的道路是两条相反的道路。也就是说,爱想通过自我献身实现重新统一。而魔性则想通过坚持自我实现重新统一。

“魔性的欲望”在拿破仑·波拿巴的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他对妇女及其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地位的态度是很典型的。这位皇帝的绝对立场表现在他制定的一部法典之中。这部法典不只是反映了他的观点,而且用他那令 19 世纪初期欧洲思想动荡不安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命名。

女权问题的权威学者利利·布朗认为,拿破仑·波拿巴的功绩在于他作为一个改革家,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改进妇女的教育。他鼓励而且支持坎彭夫人创办寄宿学校。在他的影响下,意大利办起了第一批女子学校。1810 年,波拿巴任命德·让利斯夫人为巴黎的督学。

虽然如此,却不能否认拿破仑在女权问题上也背弃了革命的成果。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接近卢梭。他声称,培养妇女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养育下一代英雄人物。波拿巴是以一个独裁者的倨傲来看待妇女的。他“……对一切有天分、有学识的妇女都感到厌恶”,他最终还是把热尔曼娜·德·斯塔尔驱逐出法国。

对地球上一半人口的这种蔑视也渗透在拿破仑法典的字里行间。拿破仑是资产阶级由历史决定要取得胜利时期的代表人物,他捍卫的是私有制所尊崇的男权思想。

另一个狂热地仇视妇女的人是弗里德里希·尼采,他并不蔑视两性在肉体上的结合。他鼓吹肉欲方面的暴戾行径,宣称为了实现超人的理想,应当不停地生孩子。在这出神秘的性奇迹剧中,男子通常是“圣者”,而妇女不过是“母鹅”。

但是,这还不是尼采在《查拉图斯拉如是说》一书中对受他鄙视的女性的全部心理描绘。他接着写道,妇女不懂得“友谊”,妇女是“猫”,充其量也只是“奶牛”。“一个真正的男子有两重愿尼望:占有玩具和经历危险。因此他才需要女人,因为女人是最危险的玩偶……男子的幸福是‘我要’,女人的幸福则是‘他要’。”尼采还写道,“妇女最大的本领是撒谎。”她求解放的愿望来自“有学问的愚钝公驴”的影响。妇女一旦革除了“怕男子”的习惯,希望获得自由,她就丧失了自己“最富有女性的本能”。尼采认为,男人应该把女人看做“占有的对象、应该关锁起来的私有物”。

这套理论的结晶就是尼采的那句名言:“是去找女人吗?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

在所有的宗教信仰上,唯有基督教的领袖耶稣被认为具有权力欲望的人。同时,他也是具有博爱精神的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原罪,谁都不能不洗刷自己。特别是在《圣经·新约·约翰福音》第 8 章中载:

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叫她站在当中。就对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他们说这话,乃试探耶稣,要得着告他的把柄。耶稣却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他们还是不住地问他,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于是又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地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稣一人,还有那妇人仍然站在当中。

耶稣是一位试图摆脱“魔性欲望”的宗教领袖,他以牺牲自我的精神,达到了“神人合一”的超现实的境界。

人类“本源的欲望”,潜伏着“魔性的欲望”,它本来就存在于人的生命的内部。对一般人来讲这似乎很难摆脱如此的宿命。

但是根据佛教的圣典,据说佛陀亲自实践去消灭所有的欲望,还劝教他的弟子也去实践。并且说如果涅槃就是消灭生命的意思的话,佛陀的目的就恰在于要消灭生命本身,至少要消灭我们常看到的自己的生命和地球上所看到的身心相互关联的其他人的生命。如果在实践上可以完全消灭欲望的话,那就是和消灭生命本身一样。

的确,“涅槃”本来是把火吹灭的意思,是“灭”的意思。这和佛陀自己得到悟性之后仍然留在这个世上拯救众生的实践,也是矛盾的。佛教中的一个支派大乘教主张不把消灭欲望本身作为目的,而以救济民众、改革社会为目标,认为把慈悲的实践贯彻下去的时候,自己的欲望就会自动地升华,就会得到控制。

精要提萃

对人也好,对社会和宇宙也好,必须把欲望引向创造生命的方向。我们不赞成切断欲望的那种尝试。即或想要抑制各种欲望,结果它的能量转回到自己的无意识中去,像精神分析学者指出的那样,常常会成为各种疾病的原因。因此,与其把各种欲望引向这个目标,不如确立一个可能实现的目标,把“魔性的欲望”引向对自己是正当的,对人类也是善良的目的。 L5k1JciPX1alseIVfaliGPyCT2U2S6iP8aomTtmnipmOFXHl/cApkSPlgibERwE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