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圣经》中的历史背景

◎犹太教

犹太教在古希腊化世界中非常流行,这是因为在罗马帝国的主要城市和乡镇中居住着大量的犹太人。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带着他们那与众不同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尽管犹太社区一直很清楚自己与外邦人邻居之间的极大差异,但是他们并非排外的团体。他们通常非常愿意别人加入进来,因此很多希腊人和罗马人被他们所吸引。

从罗马帝国西部城市居民的角度看,犹太教本质上是东方宗教,有这样一个起源的宗教自然使人们为其神秘所吸引。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但是犹太教没有深奥而神秘的礼拜仪式,对于外人而言并不难理解。他们常常能够从犹太朋友的日常生活中看到犹太教实用的效果,因为它不是依赖于神秘的体验,而是在家庭的平凡生活中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追寻这种全新生活方式的人可以用希腊文自己阅读犹太教的讲义,自行决定是否参与犹太社团的信仰生活。

在非犹太民族的人中间,犹太教师也主动利用犹太教的这种开放性。即使在耶稣时代,犹太的拉比仍然具有传奇性的毅力与翻山越海与他人分享其信仰的热情。此外,犹太人极其强调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这一点深受有思想的希腊罗马人的欢迎,因为他们对于自己文化中的放纵主义非常不满。

逐渐,在古希腊化的社会中,有些人成为犹太信仰的忠实信徒,接受了《旧约》律法的全部命令,成为从异教改信犹太教者。其他人只是接受了《旧约》中的道德教训,成为“敬畏上帝的人”。这些团体在早期基督教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约》中提到过的一个早期非犹太基督徒——罗马的百夫长哥尼流,就是一个“敬畏上帝的人”。当早期基督徒将福音带到罗马帝国更广泛的领土上时,他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人反应热烈。事实上,保罗认为向这些人传福音极其重要,因而他特别定出一项传道原则,即每到一个城镇,首先要到犹太社区,以那里为传播信仰的中心。

◎有关希腊

从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 336—323 年)开始,小亚细亚成了希腊版图的一部分。希腊文化与思想的影响深远,超过其疆界。这便是所谓的希腊化世界。

直至公元前 4 世纪,“希腊”这名称都不是指一个国家,而是指一群讲希腊语的人,或指他们聚居的地区(特别是爱琴海一带),这些地方都是由城邦组成。在宗教和文化上,城邦是非常独立的。但在政治上,有时为了对抗公敌,城邦会组成联盟。最著名的是公元前 5世纪由雅典和斯巴达两大城邦组成的德里安联盟,这联盟成功击败了波斯的侵略。

踏入公元前 4 世纪,希腊城邦时分时合,变幻不定,彼此间的实力亦变幻莫测。城邦之间互相残杀,民不聊生。公元前 338 年,位于希腊北面的马其顿在腓力二世统领之下,统一希腊各大城邦。在他死后,他的儿子亚历山大更在公元前 335 一前 330 年问先后击败波斯、叙利亚(期间亦有接触犹太人)和埃及。亚历山大征服的版图之大,相信连他自己也无法估计,因为在他崛起的 10 年间,版图不断扩张。从未停下来。公元前 326 年,他更尝试东征印度(即之后的巴基斯坦)。在往后数年,亚历山大致力巩固辖下的疆土,而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处理广阔领土中的多元文化,特别是军队中文化掺杂的情况尤为明显。在各地的东方文化与传统希腊文化之间,亚历山大倾向于容纳异地的东方文化,淡化既有的希腊文化色彩,冀求泯除差异,和平共处。基本上,这就是“希腊化运动”的精神。但后来,这运动的焦点却以淡化其他民族的文化为主。

亚历山大统治后期,虽曾着力巩固其于本族的领导地位,可惜为时已晚,很多希腊人因为不满其“东方化”的政策,四处发动兵变。公元前 323 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驾崩(年仅32 岁),其后兵变虽然相继平息下来,但马其顿帝国已开始出现真正的动荡。将军分割帝国领土,其中多利买获得埃及的统治权,而西流古和他的子孙统治叙利亚的安提阿以东地区;巴勒斯坦则是两个国家争夺的对象。

◎有关罗马

公元 1 世纪日寸,罗马帝国的统治势力达到巅峰,其四通八迭的交通一网络对旱期基督信仰的传。播有很大帮助。

罗马人传说,他们的祖先是战神马尔斯(Mars)与一名王后所生,后来被母狼抚养,成为战士;最后长兄因王位问题杀死了弟弟,遂以自己的名字来为这座城市命名——“罗马”(Roma)。据说这件事发生于公元前 753 年 4 月 21 日,古罗马人就以这一天为开国纪念日。虽然这只是传说,但也反映了罗马人好战的心态。

罗马社会由几个明显的阶级组成,依次为最上层的 600 个参议员、骑士阶级、一般公民、前奴隶的“自由人”和大量的奴隶。社会以保护制度为基础,权力与财富大都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税收是罗马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运输的货物、遗产、农产品和个人财产都要征税。税金由收税官(即“税棍”或“税吏”)收取,他们与政府签订合同,每年上缴一定数额的税款。

每一个违反罗马法律的人都会被法官传召受审,然后被判罚款或收监。如果他们所犯的事被视为对帝国的和平与稳定构成威胁时,甚至会被处死。耶稣传讲上帝的国度将要来临的信息,被判定为政治挑衅,所以犹大省的巡抚彼拉多就把他处死。

耶稣离世后的几年间,罗马人视基督教为犹太教的许多教派之一。犹太人可以按照他们祖先的传统敬拜,基督徒也可以自由聚会,不受罗马政府任何阻挠。公元I世纪末,罗马统治者不再视基督教为官方保护的宗教,开始逼追跟随基督的人。甚至早于公元 54—68 年尼禄皇帝执政期间,他已宣判一些基督徒为帝国的敌人,并处死他们。公元 2 世纪的上半叶,特别是当基督徒拒绝参与将皇帝奉为神明的崇拜仪式,这种迫害更广泛蔓延。罗马人对基督徒的迫害一直持续到君士坦丁(公元 306—377 年间执政的罗马皇帝)时代。

◎撒都该人

撒都该派是《新约》时代最大的派系之一,亦是当时最有权势的派系。在传统和信仰上,他们都与法利赛人不和。

“撒都该”一词可能是源于“撒督”。撒督是大卫和所罗门时期的祭司,自这时期起,直至马加比叛乱为止,耶路撒冷圣殿的大祭司基本上都是选自撒督的家族;这祭司血统的渊源正好解释他们在犹太人议会的地位和在圣殿体制的影响力。

在两约之间,撒都该人是马加比家族的政治联盟,其成员大部分是贵族,其中有曾做大祭司的,都是一些有财有势的人,他们中间亦有充当大使,甚至是军事领袖的。因此,严格来说,撒都该派原非一个宗教派别,他们只是基于相同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而聚集成的一个贵族阶级。他们在政权上的影响力凌驾法利赛人之上,并且不时与法利赛人发生冲突。撒都该人在犹太的 70 人议会占有重要席位。在社会上,他们是特权阶级,远离群众,得不到群众的爱戴。可能是这个原因,现存的文献对他们的记载大都是负面的。

他们与法利赛人最大的分别,是他们不接受法利赛人的口传妥拉(特别是有关净礼的规矩),因此,有些传统认为他们只接受五经的权威。由于大部分撒都该人出自统治阶层,其信仰极端保守,并不接受天启观念对末世的理解,因此否定复活和末日的审判。根据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的记载,他们不相信灵魂不死和将来的审判,强调人有自由选择的能力,反对任何形式的宿命论。在《使徒行传》中,路加亦多次记载他们极力阻止使徒宣扬耶稣的复活。

撒都该人是社会上的既得利益者,竭尽所能维护他们在政治和宗教上的特权,因此,他们的政治立场是较为保守的。虽然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在神学方面有很具体的差别,但在《新约圣经》中,我们不时见到他们携手合作对付通敌耶稣。在公元 70 年耶路撒冷圣殿被毁之后,撤都该人完全失去他们的影响力和在议会的特权,这党派亦随之消失了,只有法利赛派成为当时正统犹太教的主流。

◎撒玛利亚人

撒玛利亚人与犹太人虽然有同一祖先,信仰亦非常接近,但彼此间却充满仇恨。在今天的巴勒斯坦一带,仍可找到约 300 多名撒玛利亚人。

在《旧约圣经》中,“撤玛利亚人”的名称指一群在北国以色列亡于亚述(公元前 722 年)之后,遗留在撒玛利亚(这是原来北国的首都)的一群以色列人,他们原是玛拿西和以法莲支派的后代。由于亚述王的分化政策,刻意从巴比伦和其他地区大量迁入异族人,在撤玛利亚城造成异族集处,久而久之,他们自然彼此通婚。

当时的撒玛利亚人虽然事奉耶和华,但又事奉自己的神祗(或偶像)。迁移至何邦,就随何邦的风俗。然而,这可能只是部分撒玛利亚人的行为,有学者认为,有一些失势的撒玛利亚城家族,转而在示剑古城重建他们的群体,并在基利心山上建了一座圣殿。在罗马时期(公元 72 年),他们在示剑古城的西面重建了另一个城市。名叫尼亚波利,成为撒玛利亚人活动的中心。

无论撒玛利亚人的来历如何,他们与犹太人之间的仇恨是明显不过的。被掳回归的以色列人不接受这些与外族通婚、深受异教影响的撒玛利亚人。在马加比叛乱期间,曾攻占并破坏基利心山的圣殿。撒玛利亚人则散播谣言,说犹太人将一个人像放在至圣所内供奉。此外,他们叉将死人的骨头撒在耶路撒冷圣殿的殿院,污秽圣殿。又在殿里放老鼠;犹太人则视撤玛利亚人居住的地域为不洁。在次经书卷《便西拉智训》中,就曾指撒玛利亚人根本不算是一个民族,他们是“住在示剑的愚顽人”。

撒玛利亚人有自己的五经版本,称为《撒玛利亚五经》。他们认为基利心山是他们的圣山,因此在那里建圣殿。他们笃信一神,崇拜摩西和摩西的律法(按他们的版本及解释),沿用有别于犹太人的历法和节期。他们同样注重洁净的律例,严守割礼和安息日;一般来说,他们在宗教的实践方面比主流的犹太人更为保守。

◎祭司和利未人

利未支派是以色列十二支派中,由上帝特别拣选代表百姓处理宗教事务的支派。而在圣殿中事奉的祭司,则也是来自利未支派的。

在古希伯来社会中,族长就是家族的祭司,随着以色列人成为一个较有体制的群体,他们需要一个特别的组织来处理宗教事务,而这个职责主要落在利未支派身上。按五经的记载,当以色列人在西奈山下背叛摩西时,只有利未家族表现出对上帝的忠诚。因此,上帝把利未支派从民众中分别出来,执行和教导上帝的律例,在会幕或圣殿中处理以色列人的祭祀、礼仪等事宜,而他们的生活由以色列人所纳的十分之一来供养。之后,上帝又在利未家族中拣选亚伦和他子孙做祭司。亚伦和他的儿子事奉时所穿的辉煌服饰,表示他们的圣洁和特殊的身份。祭司主要的职务是维持圣殿的献祭礼仪,替百姓向上帝献祭,把罪和污秽除掉,好使上帝可以住在他们中间。

祭司的传承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渊源,而这与祭司体制的发展有很大关系。由所罗门时期起至两约之间所选立的大祭司都是属“撒督系祭司”,是以所罗门圣殿建成后第一任祭司撤督为名。但在马加比家族统治期问,家族中的约拿单以君主的身份夺取大祭司的职分,自此,撒督系的传承亦消失了。而且,大祭司的职权并非单单负责宗教事务,更是代表犹太人与外邦的统治者磋商,亦是犹太人议会的主席。在《旧约》时期,大祭司的任期是终身的,但到两约之间,这职位却每年受任一次,可连任。在《新约》时期,大多数大祭司都是由罗马巡抚委派的。

在犹太人的圣职制度中,大祭司之下有一群高级圣职人员,统称为“祭司长”;他们是在整个祭司阶级中较其他祭司高级的一群,故亦是犹太议会的成员。祭司长包括“守殿官”班次主管和司库。守殿官可谓是整个祭司长类别中职位最高的,仅次于大祭司,主要的职务是作为大祭司的副手,并负责敬拜礼仪;很多大祭司都是从守殿宫中选拔的。

利未人代表着犹太人的祭司家族,顾名思义,<旧约圣经)中的<利未记>主要记载有关祭司的事宜,耶和华要他所有的百姓认识及遵行律法该篇便是关于祭司制度和祭礼仪式的记载。

在《利未记》的第 1 章,上帝便详细阐述r《旧约》时代的祭祀礼仪——。耶和华从会幕中呼叫摩西,对他说;

1.你晓谕以色列人说你们中间若有人献供物给耶和华。要从牛群羊群中献牲畜为供物。

2.他的供物若以牛为燔祭就要在会幕门口献一只没有残疾的公牛。可以在耶和华面前蒙悦纳。

3.他要按手在爝祭牲的头上,燔祭便蒙悦纳,为他赎罪。

4.他要在耶和华面前宰公牛,亚伦子孙傲祭司的要奉上血,把血洒在会幕门口,坛的周围。

5.那人要剥去爝祭牲的皮,把墙祭牲切戚块子,祭司亚伦的子孙要把火放在坛上,把柴摆在火上。

6.祭司亚伦的子孙要把火放在坛上,把柴摆在火上。亚伦子孙做祭司的要把肉块和头并脂油摆在坛上火的柴上。

7.但燔祭的脏腑与腿要用水洗。祭司就要把一切全烧在坛上,当做燔祭献予耶和华为馨香的火祭。

8.人的供物若以绵羊或山羊为燔祭,就要献上没有残疾的公羊。

9.要把羊宰于坛的北边,在耶和华面前,亚伦子孙做祭司的要把羊血洒在坛的周围。

10.要把燔祭牲切成块子,连头和脂油祭司就要摆在坛上火的柴上。

11.但但脏腑与腿要用水洗祭司就要全然奉献烧在坛上,这是塌祭是献与耶和华为馨香的火祭。

12.人奉给耶和华的供韧若以乌为燔祭。就要献斑鸠或是雏鸽为供物。

13.西祭司要把乌拿到坛前,揪下头来把鸟烧在坛上,鸟的血要流在坛的旁边。

14.又要把鸟的嚎子和脏韧除掉(脏物或者翎毛)丢在坛的东边倒灰的地方。

15.由要拿着乌的两个翅膀,把鸟撕开只是不可撕断。祭司要在坛上,在火的柴上焚烧。这是燔祭是献与耶和华为馨香的火祭。

◎文士

在犹太人的社会里,文士是非常受尊重的专业。除了专职研究《圣经》的律例,他们的工作包括复制《圣经》供会堂使用。

在希伯来文中,“文士”的意思就是一个能书写的人。因此,在古以色列的社会,“文士”这名称所代表的工作范围甚广,包括政府官员、文书、点算的人员。先知耶利米的同侪巴录亦称为“文士”,是他把耶利米口中的话写下来。有些学者认为,箴言中所搜集的教训,反映作者可能是一群熟悉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哲言隽语的文士。

《新约》时代文士的职责可追溯至公元前 6 世纪以斯拉的工作。以斯拉既是波斯王宫中的重臣,也对以色列的律法和文化有很深的认识,因此被波斯王委派回犹太地教导当地的居民。以斯拉被誉为文士的典范,他代表那些献身于抄写律法、捍卫律法和解释律法工作的知识分子。这项工作和祭司的工作有紧密联系。

自公元前 2 世纪以来,“文士”已变成了一个职责鲜明的群体,亦是一种非常高尚和受尊崇的职业,其成员都受过高深教育。又因他们非常熟悉摩西律法,态度非常严谨执著,很多文士都属法利赛派,甚至是当中的领袖。此外,因为他们熟悉律法,有些文士因此会成为律法的教师,甚至被邀成为法庭中的律师,也有些文士成为受人尊敬的贤士或拉比。文士在犹太人议会中可谓占一重要席位,特别在执行有关律法的裁决时,更是举足轻重。一般《新约》学者认为,《圣经》故事中著名的犹太人领袖如尼哥德慕和迦玛列,便都是法利赛派的文士。

除了专职研究《圣经》的律例,他们的工作还包括抄写《圣经》供不同的会堂使用。为确保《圣经》传抄上的准确,不同的文士学派发展出不同系列的抄写方法,例如在抄写后,数点底稿和抄稿字母的总数,以确保底稿和抄本的字数相同。

在耶稣的传道过程中,文士和法利赛人扮演了相同的角色——保守的宗教势力,他们时时刻刘对耶稣的传道活动百般阻挠,并最终将他送上了罗马人的十字架。

当听说耶稣降生后,希律王就召齐了宫中的文士,马上得到了基督生在伯利恒的消息。因为先知在书上对此有着明确的记录。由此可见,《新约》时代的文士们相当熟悉《圣经》,早已把《旧约》中的经文背得滚瓜烂熟。

》》》链接小卡片

基督教教会中负责抄写(圣经)的修道士,无疑扮演着(新约)时代犹太教文士的角色,据《旧约次经》中的《便西拉智训》记载,历史中的文士拥有多重角色。

◎伊壁鸠鲁派

在这里介绍的众多希罗教派中,《新约圣经》中提及的哲学流派只有伊壁鸠鲁派和斯多亚派。伊壁鸠鲁派强调感官上的享受,对《新约》时期希罗社会的道德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伊壁鸠鲁派起源于公元前 4 世纪,以哲学家伊壁鸠鲁为名。该派的思想基本上是理性的,对生活的态度是实际的。虽然他们仍然有神的观念,甚至亦不完全排斥宗教的形式和表达,但他们却质疑宗教里所膜拜的神祗,对人的现实生活会否真的带来影响。

伊壁鸠鲁派的人认为神是完美和快乐的,远离人间烟火,既不屑管人,也不会为人带来什么福祉或祸害。按这派的理论,神明介入人类的世界和生活,降福或施祸。是完全不可思议的,因为神不会与人建立任何关系。“……死亡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而这一信念,你当习以为常,因一切善、恶、吉、凶都居于感觉之中,而死亡则是感觉的消失。为此缘故,在我们正确认识到死亡对我们不足挂齿时,便会视生命的必朽为一件乐事了;不是因为这一认识给人生加添了无限的时间。而是因为这样的认识能将人那种渴望不死的欲望打消。因为一个人一旦想通了,认识到不再活在世上并没有什么可怕的,那么对他来说,世上就再也没有什么事好怕了。这样,要是有人说,他怕死不是由于死亡来I临时带来痛苦,而是由于期待死亡令人痛苦,他这话便是未想清楚便说出来的。因为既然死亡临到之时不会带给人什么烦扰,反而是人在期待它来临之时自寻烦恼……”(伊壁鸠鲁《致美诺寇的信》)

要快快乐乐地生活,伊壁鸠鲁派提出四条妙方:无惧神祗、无惧死亡、追求美善和忍受劣境。对伊壁鸠鲁派而言,简朴、宁静、挚友和知识就是快乐生活的元素。只要知道宇宙一切事物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会随生命的结束陨灭,灵魂既不存在,死亡就丝毫不可怕了。只要知道神明在另一空间,跟人类互不相干,就无须惧怕死亡。从《使徒行传》17 章记载保罗在雅典传道可见,那些讥笑“耶稣复活”的听众,大概就是伊壁鸠鲁的哲士。 3o4Yb5COdFLZPUdwCW3fcAZ25aO2i0tOxaSWN5frpC8qOtx5GvN+XYS3s/DUE3O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