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1911—1994),湖南省醴陵县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少年到安源煤矿、粤汉铁路、郴州地区等地做工。
1928年1月,杨得志投身革命,参加湘南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红军第11师班长、排长、连长,第93团团长,红一军团1师1团团长。1930年冬以后,参加中央苏区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一次颁发的红星奖章。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中,带领红一团担负先遣任务,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掩护中央机关,为红军顺利北上抗日开辟了通路。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第1师副师长、第2师师长,指挥部队参加直罗镇、东征、西征、山城堡等重大战役。
杨得志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得志任八路军第115师第685团团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1938年2月率部进入吕梁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后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副旅长、代旅长。1939年3月,任冀鲁豫支队司令员,后任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兼冀鲁豫军区司令员。1944年4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1旅旅长,担负守卫黄河河防、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重任。
解放战争时期,杨得志历任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第2兵团(即杨罗耿兵团)和第19兵团司令员、党委书记。1945年9月、10月,率部参加上党战役、平汉(邯郸)战役。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率部参加张家口保卫战、正太战役,青(县)沧(县)战役,保(定)北战役。
1947年10月,指挥清风店战役。11月,指挥部队攻克石家庄。同年11月率部参加平津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第19兵团司令员兼陕西省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1年率部参加抗美援朝,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指挥所部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季防御战役,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上甘岭战役和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曾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二枚。
1954年回国,杨得志入军事学院学习,兼任战役系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后,历任济南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武汉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总参谋长、总参党委第一书记,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等职。1979年3月,他同许世友指挥了著名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维护了中国边境的安全。
1980年后,杨得志任解放军总参谋长。
杨得志是第一、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党的七大代表,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五中全会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三、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87年10月,在党的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奖章。
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