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佛教的重要宗派

◎天台宗是怎样创立的

魏晋以来,中国僧人对佛教义理的研究取得了深入进展,对佛学的理解日趋精进。在此基础上,部分僧人开始重点开展对某些经论的研习,从而形成一些佛学学派,如摄论学派、三论学派、地论学派、毗昙学派等,都是在南北朝时期涌现出来的。在这种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的陶冶下,陈、隋之际的著名僧人智凯创立了个人风格明显的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

智凯(公元五三八至五九七年),又称“智者大师”,是荆州华客人。俗姓陈,父亲是梁朝的官吏。因家庭失散,智凯十八岁时,于湖南长沙果愿寺削发为僧。二十三岁时,他来到光州左苏山,投在当时北方知名禅师慧思门下。

智凯在慧思门下七年时间(公元月五六〇至五六七年)。在此期间,他勤奋刻苦地修习,得到慧思的赞赏。公元五六七年,慧思离开光州去南岳,临行时嘱咐智凯往金陵(今南京)传教。于是智凯率领二十多人东下,来到当时陈朝首都,在瓦官寺开讲《法华经》,受到陈朝君臣上下的敬重。公元五七五年,他又和弟子二十余人离开金陵,前往浙江天台山,在天台山建立居舍,研究教义,实践修行。在此一时期,智凯的佛学思想开始成熟。他以《法华经》为宗要,以《大智度论》为方向,对照别的经论,组织学说,开创宗义。他还在天台山开讲《大智度论》,演说禅法。智凯从五个方面诠释《法华经》题义,吸收和发挥慧文、慧思的“诸法实相”、“一心三观”等说法,从而奠定了天台宗的教观基础。

◎三阶教

三阶教的创立者名叫信行(公元五四一至五九四年),魏郡(今河南安阳)人,十多岁出家,勤奋修学,在修学过程中,养成了与普通僧众不同的见识。公元五八三年(隋开皇三年)始,信行倡导三阶教义,得到不少道俗徒众崇信,由此逐渐形成一个信众团体。公元五八九年(隋开皇九年),信行率领弟子僧邕等从相州前往京师长安,沿途传布三阶教法。当时的左丞相高颖在长安真寂寺内另建别院供其入住,三阶教随之在京师流行开来。不久,信行即在京师修建了慈门、慧日、化度、弘善、光明五所寺院。有一班僧人也效法他的行事作为,使三阶教思想盛行一时。

◎华严宗

华严宗的创立者是唐代僧人法藏,因以《华严经》为其主要经典,所以称为华严宗。法藏原姓康,祖籍为康居同(古西域一城邦,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成海之间)。曾拜智俨门下,研习《华严经》义理。法藏是二十八岁的那年出的家,受沙弥戒,并开始广为讲经。后来朝廷下旨命当时京城十大德为法藏受“具足戒”。自那以后,法藏广泛参与佛教典籍的翻译、讲经说法、著书立说以及重庆大足石刻宝顶山松林坡华严三圣像的研究等宗教活动。尤其在《华严经》的翻译、研究和宣传上,做了很大努力。

法藏曾先后讲解《华严经》三十余遍。又著书百余卷,大力组织发扬《华严经》思想,从而使华严宗规模初具,法藏本人也因此被尊为华严宗的实际创立者。法藏的著作有《华严五教章》、《华严探玄记》等百余卷,详尽地阐发了华严思想。

华严宗的基本理论是“法界缘起”说。此宗认为世间万象,均是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构成,这两个方面互相依赖,相即相入,圆融无碍,为说明这一见识,又用四法界、六相、十玄门等概念来予以阐扬。

◎法相宗

法相宗又叫“唯识宗”,是唐代创立的中国佛教派别。由于这一宗的创始人玄奘及窥基长居长安大慈恩寺,所以有的也被称为“慈恩宗”。

法相宗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来概括。该宗按瑜伽行派的学说,把“识”分为三类八识。第一类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种,其中,前五种是众生接触客观世界时生发的感觉作用,第六种意识参与前五识的活动,在感觉时起鉴别认识作用。它们以各自相关的思维、感觉器官为依据,其产生作用的对象是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外界现象。第二类为第七末那识,这是意识之根,是前六识和第八识之间的桥梁,它的职能起思维、权衡作用。第三类即第八阿赖耶识,又叫“藏识”。是诸法的种子所藏之所,因此它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又是前七识的共同基础,第七识又以它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认识对象。如是,法相宗所说的认识活动,只是前七识对第八识的认识,这是一个自足的体系,因而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

◎律宗

律宗是唐代成型的中国佛教派别。这是一个以研习和传承戒律为主的派别。印度佛教各部派的戒律,传人中国的主要有四部,它们是(《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和《摩诃僧祗律》。律宗的主要依据是《四分律》,所以又叫“四分律宗”。

《四分律》原是小乘佛教昙无德部的律典在中国传播过程中,被佛教界用大乘教义予以诠释。如南山律宗的开创者道宣,在《四分律羯磨疏》中找出诸种根据来验证《四分律》通大乘。在《四分律》中有记载,一个叫沓婆的比丘,修成罗汉果(小乘佛教的最高果位)之后,生发了厌弃此身无常之念,发愿修习利他之行,道宣认为这便是通向大乘的一个明显证据,由此形成了律宗“由小人大”的认识。

◎净土宗

净土宗立祖之说最先渊源于宋代,宋代僧人宗晓(公元一一五一至一二一四年)撰写了一部阐发净土宗的书籍,叫《乐邦文类》,书中首推东晋庐山慧远为宣扬净土的始祖,又以少康、省常、善导、宗赜、法照等五人为历代传承者,由此形成净土宗的世系。后来宋代僧人志磐撰《佛祖统纪》,把宗晓推定的世系改为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等为七祖。明清之际,一直到近代,又经过多次推演更改,形成了净土十三祖之说。

东晋慧远被推为净土始祖,这是因为他曾与同道多人在庐山阿弥陀佛像前立誓,愿往生西方净土的缘故,其实他的修行实践与后世以口诵佛名为主的称名念佛有巨大的区别。后世流行的净土宗,是以称名念佛为主要修行途径的佛教宗派。对这样一种净土宗的形成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北朝的昙鸾、和隋唐之际的道绰、善导等。

昙鸾(公元四七六至五四二年)是北魏人,他先后在并州大岩寺,汾州石壁玄中寺大力弘传净土法门。所作《往生论注》中提出难行、易行二道之说,为净土宗的思想根据之一。

道绰(公元五六二至六四五年)是隋唐之际人,他每日劝人念诵阿弥陀佛名号,身体力行,前后讲《观无量寿经》二百遍,于是称名念佛的净土修行很快在各地传播开来。

善导(公元六一三至六八一年)是山东人,他曾将布施所得用以抄写《阿弥陀经》数万卷,又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极大地扩展了净土思想在普通百姓中的影响力。

照佛教的说法,佛的国土是法相庄严、洁净美好、没有任何污染,故名“净土”。而世人所居之处,则充满污秽,故名“秽土”。生于“秽土”之人,若通过一定的修行,有望在未来之世降生于佛的国度。享受“净土”的一切美好福气,有幸聆听佛的教诲,从而获得更大的修行成果,这便是净土信仰。

照净土宗的说法,要想修成佛道,只有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所谓阿弥陀佛的愿力,是指阿弥陀佛成佛之前,在法藏比丘时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大誓愿,其中一个就是,如有人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此人垂死之时,阿弥陀佛将接迎他往生西方净土。净土宗的教义及修行方法就是建立在这一誓愿的前提下。依靠佛的誓愿之力,往生西方净土,这就是净土教徒所谓的“他力往生”。

由“他力往生”引出的结果,就是净土宗的修行方法特别简易,所需要的,只是口诵念佛,就能横超三世,往生极乐世界。因此,这一宗尤为受民众的欢迎。

◎密宗

密宗自称受的是法身佛大日如来的“真实”言教,乃大日如来的亲身密传,所以称为“密宗”。它的显著特征,是有高度组织化的各种坛场、仪轨、咒术等,它对设坛、供奉、灌顶、诵经、念咒等宗教仪式有极为严格的规定,形式颇为复杂,非教内之人理解不了。

这一特点在印度非常古老,并且在许多宗教派别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仅就佛教而言,它在创立之初就有所谓“明咒”和“陀罗尼”的信仰。“明咒”是指,认为口诵简短的经文就会产生功德。而“陀罗尼”则是以特定的言词或文字为象征,默默想其神圣的含义,对内心加以把握。“明咒”和“陀罗尼”合称为真言。佛教真言虽然流行的时间很长,但真正形成较大影响的,则是在密宗形成之后。密宗就是在吸收和改造古代的“明咒”和“陀罗尼”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佛教把印度教和印度民间信仰的许多成分糅合于自身的产物。因密宗出现后,曾一度盛行于印度的西南部和德干高原等地。早期密教以中观、瑜伽行派的思想作为其理论基础,发展到后期,旁逸斜出一些左道密教,他们的修行方法更偏重“方便”,抛弃了原先的理论基础,较多地接纳了印度教性力派的影响。从此,印度的佛教开始走下坡路。

唐开元年问(公元七一三至七四一年),印度僧人金刚智、善无畏和不空前后抵达长安,逐渐兴起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的密宗。密教的一支传人西藏地区后,与西藏地区原先的民族宗教“苯教”结合,形成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并发展成为噶举派、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格鲁派等诸多派别。

【链接小卡片】

密宗的特点

密宗与它之前的佛教各派别有很大不同。比如:

(1)密宗尊大日如来为教主,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大日如来的显现。甚至各种佛也是大日如来的化身。

(2)密宗有大量的、复杂由J仪轨,教徒必须经常口诵“真言”,以心观佛,遵守该教对设坛、灌顶、诵咒等的严格规定。

(3)密宗在宗教实践方面也受到印度教“左道”的很大影响,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异变。如对生殖器进行崇拜,追求男女性爱和对爱的体验,把满足性欲视为人生的极乐境界并认为由此可以成佛,等等。

◎禅宗

相传,菩提达摩从印度南部来到北魏,提出新的禅定方式,创立全新的禅学派别。菩提达摩自称“南天竺一乘宗”,以《楞伽经》(四卷本)传授弟子,主张“理人”和“行人”并举,即把宗教教义的悟解和大乘禅学的践行予以结合,菩提达摩把他的这套禅法传授给了慧可,慧可又传授给了僧粲。尔后僧粲传道信,道信传弘忍。这一时期,达摩禅赢得了初步的进展。弘忍过后,分出神秀与慧能两支,后来慧能一支战胜神秀一支,一跃成为中国禅的“初祖”,而把慧能看成“六祖”。

禅宗的重要著作《坛经》,主体内容是慧能在韶州大梵寺的说法汇集。《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等,都曾对禅宗形成过影响。禅宗的基本主旨认为心性本觉、佛性本有,强调不立文字、顿悟成佛。它不仅跟包括神秀一系在内的往昔禅学不同,也跟中国别的佛教宗派不同,甚至跟印度佛教也有很大区别。禅宗虽然以“禅”自命,但原则上反对打坐参禅,否认打坐参禅是功德,断言坐禅成不了佛。 mdThdINd4WXsod60f9F4jiG3c+nj4sDLe+aE5GLsJ9hnQ5wPx4hzvj4kswCAZYw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