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佛教的传播

◎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

佛教在世界各地传播时,一开始走的主要是两条路线,一条路线从印度北部传人中亚地区,然后通过中亚、西域地区,传入中国,再经中国传入越南、朝鲜、蒙古、日本等地。这些地方的佛教统称为“北传佛教”。另一条从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缅甸、老挝等国家和中国的傣族地区,这些国家(地区)的佛教统称为“南传佛教”。从教义上来说,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佛教,也就是所谓的小乘佛教。

从佛教典籍的语言文字来看,北传佛教主要依据的是梵语经典,所以又称“梵语系佛教”。梵语原为古印度贵族阶层流行的一种“雅语”,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这种语言只在印度贵族阶层的部分人中使用。后来,经过文法学者波尔尼详为厘订,才开始逐渐在印度一部分地区流行。梵语佛教经典大多流行于印度北方,后来又传人中亚、西域地区。

南传佛教主要依据的是巴利文经典,因此又称为“巴利语系佛教”。巴利语原先是古代印度社会中流行的一种大众语言,相传佛陀就是用的这种语言对大众说法传教。流传到斯里兰卡的佛教经典就是使用这种语言传播的。一开始并没有用文字书写的经典,到大约公元前一世纪,当时斯里兰卡的统治者无畏波陀迦摩尼王召集了僧众在大寺勘定佛教三藏,用斯里兰卡通行的僧伽罗文音译巴利文书写。这是最早的巴利文经典。后来,缅甸、泰国、暹罗等也都以他们本国的字元音译记巴利文三藏。

◎佛教何时传入朝鲜半岛

据史料记载,朝鲜半岛的佛教大约是在公元4世纪时由中国传入的。当时朝鲜半岛正处在其所谓的“三国”时期。这三个国家是:建立于公元前37年的高句丽,建立于公元前18年的百济和建立于公元前57年的新罗。

三国中最早从中国传入佛教的是高句丽。据朝鲜史书《三国遗事》所载:在高句丽当时的国王“小兽林王继位二年”(公元372年)时,“前秦苻坚遣使及僧顺道,送佛像经文”。因此,通常认为苻坚派僧人顺道将佛经与佛像送至朝鲜是为这一地区佛教之始。

三国中第二传人佛教的是百济。《三国遗事》载:“第十五枕流王即位甲申”(公元384年)年时,“胡僧摩罗难陀自晋至,迎置宫中礼敬。明年乙酉,创佛寺于新都汉山州,度僧十人。此百济佛法之始。”

佛教进入朝鲜半岛最后的国家是新罗。同样是《三国遗事》载:“第十九讷祗王时(公元417~458年),沙门墨胡子自高丽至一善郡。郡人毛礼于家中做绝室安置。”由此知道,新罗的佛教并不是中国传入的,而是在半岛内的进一步扩散。

朝鲜半岛人在佛教初传时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而且还积极地走出国门去外面学习佛法。比如,高句丽的著名僧人僧朗就曾于高句丽的长寿王时代(公元412~491年)来到中国学习三论宗的佛学教义。甚至还有直接去印度求法的,如在百济的圣王时,僧人谦益就曾坐船去中印度学法五年。回国后受到了百济王的盛大欢迎。

公元7世纪时,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建立了新罗王朝。在新罗王朝时期,中国的许多佛教宗派相继传人朝鲜半岛。有华严宗、净土宗、密宗、唯实宗、禅宗等,其中影响比较大是禅宗和华严宗。禅宗又分为九派,分别是:迦智山派、实相山派、曦阳山派、桐里山派、凤林山派、圣住山派问崛山派、师子山派、须弥山派,合称为“禅门九山”。

【链接小卡片】

新罗时期的著名僧人

新罗王朝时期佛教的最大特色是出现了一批本民族的、著名的佛教思想家,在这些著名的僧人中,著名的有元晓、义湘等。

元晓(公元617~686年)俗姓薛,新罗人。29岁时出家,出家后学佛十分刻苦,并取得很大成就。元晓的著作很多,著名的有:《大乘起信论疏》、《金刚三味论》、《十门和诤论》等。元晓的佛学思想特色是提出了“和诤”的观念。所谓“和诤”,是指对佛教中不同思想流派的见解进行调和。他的思想还传到中国,华严宗的创始人--唐代高僧法藏撰写的《大乘起信论义记》中就引用了不少元晓的观点。

义湘(公元625~702年),俗姓金,新罗鸡林人,曾人唐学习华严思想,回国后极力宣传华严思想,因此他也被人们称为“海东华严初祖”。

◎佛教在日本传播

佛教在公元6世纪时,由中国和朝鲜两路传入日本,其中又以中国传人为最早。

据日本古书《扶桑略记》所载,在“继体天皇即位十六年”时(公元522年),有“汉人结草堂于大和国高市郡阪天原,安置本尊,皈依礼拜。”因为这种最早来自中国的佛教是通过民间的渠道,所以被称为“私传”。

又据《上宫圣德法王帝说》的记载,在日本的“志葵岛天皇戊午年”时(公元538年),朝鲜“百济国主明王,始奉度佛像经教并僧等”来到日本。因为这种方式是由国家将佛教传入日本,所以称为“公传”。

佛教最初在日本传播时并不顺利,因为它与当地的原始宗教存在着冲突。直到推古朝(日本古代的一个王朝)时,当时的执政者圣德太子,将信仰佛教写入了法律,佛教从此才开始在日本广为传播。

日本佛教在初传时期的最大特点是全面承袭了中国佛教。其主要标志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六个影响较大的佛教宗派,即“奈良六宗”(当时正处于日本的奈良时期)。它们是:三论宗、成实宗、法相宗、俱舍宗、华严宗、律宗。

在公元12世纪后期,日本进入了镰仓幕府时期(公元1185~1333年),因当时日本的统治中心在镰仓地区而得名)。在这一时期,日本僧人在对佛教教义经过长时间的消化理解后,创立了一些具有较强日本民族特色的佛教派别。因此这一时期被认为是日本佛教的大发展时期。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弘扬净土思想的日本净土宗、净土真宗和时宗,弘扬法华思想的日莲宗,弘扬禅思想的日本临济宗和日本曹洞宗。

◎佛教何时传入斯里兰卡

据《大王统史》上记载,佛教传人斯里兰卡的时间,是在第六代斯里兰卡国王天爱帝须(公元前二四七至二O七年或前三O七至二六七年)在位时。斯里兰卡原名叫锡兰,是南印度洋上的一个岛国。在中国古代史书中,曾经将斯里兰卡称之为“狮子国”,或“僧伽罗国”。斯里兰卡与印度隔海相望,地理上挨得很近。据传阿育王的一个儿子摩哂陀长老率领了一班人,渡海来到锡兰岛。他们上岛后,在距王国首都不远的密兴多列圣山处,遇上了正在狩猎的天爱帝须国王,他们向国王宣传佛教教义,天爱帝须就信奉了佛教。从此以后,佛教在斯里兰卡很快蓬勃发展起来。

天爱帝须王信奉佛教以后,为摩晒陀长老兴建了一座寺院,称为“大寺”,这是斯里兰卡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据说当时国王的弟弟,宰相的兄弟,以及一些贵族也相继率领了一班人出家修行,成为斯里兰卡最早的佛教僧侣。与此同时,斯里兰卡也有一些妇女要求削发为尼,但照佛教戒律,比丘不能传授比丘尼戒,为此阿育王又打发了他的女儿僧伽密多长老尼率十一位比丘尼前往斯里兰卡,建立了斯里兰卡第一个比丘尼僧团。

由于摩西陀和僧伽密多等人的努力传播,斯里兰卡的国王、贵族等统治者先后信奉佛教,并保护佛教发展,使佛教迅速在斯里兰卡推广开来.成为人们普遍信奉的宗教。

【链接小卡片】

古代斯里兰卡佛教三派

(1)大寺派。大寺派是斯里兰卡佛教的最早宗派坚持佛教传人该国之初的上座部佛教传统因此也被称为是正统派,在斯里兰卡佛教三派并行时期,大寺派的寺内曾住3000僧,在三派中实力位列第二。

(2)无畏山寺派。无畏山寺派起源于公元前1世纪,因为此派曾一度受到统治者的支持,所以在三派中属实力最强者寺中曾住5000僧。无畏山寺派除了宣扬上座部系统的佛教观点之外,还吸收了许多后来从印度传人的大乘佛教的教义思想。

(3)祗陀林派。祗陀林派又称南山派南山寺派。其产生于公元4世纪初起初的僧人来自于无畏山寺派。在三派中,祗陀林派实力最弱,寺中常住的只有2000僧。祗陀林派所宣扬的教义与无畏山寺派大致相同都是在上座部系统的基础上吸收了一些大乘佛教的思想。

◎佛教传入中国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诸多说法中,历来被人们谈论最多的便是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求佛,使佛法传至汉地的故事。此一说法最早见于《四十二章经》、《车子理惑论》、《老子化胡经》等书。

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求佛的故事,说的是东汉永平年间(公元五八至七五年),汉明帝夜晚做梦,梦中见一神人,浑身放光,在殿前环绕而行。次日,汉明帝招聚群臣,问这是何方神圣?有“通人”傅奕上前禀报:据说西方有号称为“佛”的得道者,身有日光,能于虚空中飞行,帝所梦见的或许就是“佛”。汉明帝听傅奕如是解答,甚为高兴,便打发使者西行求法。使者们在西域大月氏国誊抄佛经四十二章,带回京城后,汉明帝将其藏于皇家图书馆,佛教于是在汉地渐渐传播开来。这一传说故事,难免有神话传奇的成分,但基本情节尚属可靠。既然面对问题时,傅奕能以“佛”为对,说明当时佛教已在民间流传,只是未被宫廷所知而已。因此,汉明帝夜梦金人还不能作为佛教最初传人的记录。

在裴松之所注《三国志》中,引用过三国时魏国鱼豢所著《魏略·西戎传》,关于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的记录,并注解说“复立者,其人也。《浮屠》所载临蒲塞、桑门、值闻、疏问、白疏问、比丘、晨门,皆弟子号。”大月氏于公元前一三O年左右移居大夏,其时大夏佛教已经流传开来。大约在公元一世纪时,大月氏的贵霜王朝壮大为中亚一个强盛的帝国,并且也是中亚地区的佛教中心。汉代自张骞通西域后,许多商人往返于中亚西域一带从事商贸经营,这些商人有些本来就来自佛教流传地区,他们在来华经商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佛教经典。所以在汉哀帝时,由月氏王派遣使者来汉地传播佛教,是极有可能的。

◎佛教何时传入缅甸

佛教何时传入缅甸,已很难确证。按古代缅甸的传说,大约在距今2500年前,在今缅甸首都仰光,有两个去印度经商的商人,曾经向佛陀及其僧团施舍财物,并被佛陀收为弟子。当他们归国时,佛陀赠送给他们俩八根头发,于是他们回来造了一座庞大的佛塔贮藏佛发,塔的外观又用银、锡、铜等加以装饰,显得极为雄伟壮丽,这便是仰光有名的大金塔。据传这是佛教初入缅甸的开始。

从考古发掘的资料来判断,最初传入缅甸的佛教,可能是南传上座部。在卑谬附近出土的一些薄金片,上面镌刻有巴利文字体,记述的是上座部佛教的的内容。另外,在帽查附近,曾发现一块古代的雕板,上面镌刻有巴利文佛经。据专家考证,这些巴利文的字体与公元5世纪时南印度迦坦婆字体近似,最晚也不会晚于公元6世纪。因此,根据考古发掘,从古代缅甸的历史记述以及斯里兰卡《岛史》来看,证明缅甸在公元6世纪以前已传入了上座部佛教。

【链接小卡片】

缅甸佛教的流派变迁

(1)公元5世纪。较普遍的说法认为首先将南传上座部系统佛教传入缅甸的是从斯里兰卡来的高僧觉音(还有种说法认为觉音本身就是缅甸人是他到斯里兰卡学法后回到故多传教的)。

(2)公元8世纪。此时期印度佛教中的密宗经由孟加拉等地先传到缅甸的蒲甘地区,然后与当地流行的本土宗教信仰相结合形成了阿利教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

(3)公元11世纪。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蒲甘王朝建立.其国王阿奴律陀采用行政手段强行解散了阿利教将南传上座部佛教立为国教。从此就奠定了上座部佛教在缅甸的主流地位。

(4)公元12世纪。缅甸佛教发生了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结果是产生了前部派和后部派。后部派,又称僧迦罗僧伽派,曾经在斯里兰卡学佛法十年的缅甸比丘车婆多回国,他按照斯里兰卡大寺派的传统为缅甸的僧侣重新受戒。于是,支持他的僧侣们就形成了后部派。前部派又称上缅甸部派,车婆多的做法也引起了一些僧侣的反对,于是这些僧侣就形成了前部派。

(5)公元17世纪。缅甸佛教发生了第二次分裂,结果是产生了全缠派和偏袒派。当时的些僧侣认为僧衣要披覆两肩他们就形成了全缠派一些僧侣认为僧衣只能披覆左肩他们就形成偏袒派。

(6)公元19世纪。这个时期产生了三个主要派别并一直延续至今,分别是善法派、瑞举派和门派。

◎唐僧取经怎么回事

唐僧法名玄奘,俗姓陈,诞生于公元六00年,十五岁出家。出家后他曾在长安、成都等地参访求学,经过一段时期的研习,他觉得当时各家各派对佛教教义中的某些问题说法不一,各种佛经记载也有互为矛盾之处,因而产生了亲往印度学习、取经的想法。那时边关卡得较紧,西行出关必须取得朝廷批准,于是他前往首都长安,上表陈情,要求西行求法。但这时唐朝初立,边境不宁,朝廷严禁百姓私自出境,所以他的申请未获批准。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六二九年),长安闹饥荒,朝廷只得允许百姓外出谋生,玄奘乘机混入饥民中离开长安,开始他的西行求法之旅。

玄奘西行过程中,经姑臧(今甘肃武威),过敦煌,越葱岭,翻雪山,历尽千辛万难,最后终抵达印度。他先是来到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印度当时的佛教最高学府那兰陀寺,师从著名佛教学者戒贤等学习《顺正理论》、《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等论著。而那兰陀寺僧人对玄奘曲品德和学识也颇为钦佩,将他列为那兰陀寺精通三藏的十位高僧之一。

公元六四五年(唐贞观十九年),玄奘携带在印度搜集到的大小乘佛经五百二十箧、六百五十七部,以及大量别的书籍、佛像等返回中国。玄奘回国后,专心致志地从事佛经的翻译和佛学的研究。他先后在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组织译经院,主持译场工作,先后译出大小乘经、律、论七十三部,共一千三百三十余卷。他所主持的译场聚集了各地名僧二十余人,分别担任检查译义、润饰文句、推敲词义、记录抄写等专门职司。

◎第一个西行求法的是谁

中国佛教史上首位踏上西行求法这一艰辛历程的朱士行,是曹魏时代颖州人,年少出家,当时《僧祗戒本》刚传入汉地,他是汉地头一批受过戒的出家沙门之一。朱士行出家后,精研佛教经典。当时对“般若学”的研究刚刚兴起,各种《般若经》在社会上传播,而朱士行在《般若经》的研究方面,更是格外用心。由于早期佛经的翻译较多直译,使人无法真正领会经文含义,因此,朱士行发愿西行求法,去找寻《般若经》原本。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二六O年),朱士行西出长安,辗转跋涉,最后抵达于阗。于阗乃当时大乘佛教集中之地,藏有很多大乘佛经。由西晋时的竺法护翻译出的《光赞般若经》,也是由于阗的沙门祗多罗,从于阒带来的梵本。朱士行在于阗搜寻到《放光般若经》的“梵书胡本”,共九十章,达六十余万言。但于阗国当时的小乘佛教势力相当厉害,小乘佛教徒百般阻挠大乘经典的传播,因此朱士行未能立刻把佛经传回。直至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即距他西行已经二十几年后,才由他的弟子弗如檀(法饶)将经胡本送至洛阳。又过了十年,至元康元年(公元二九二年)才由于阗沙门无叉罗,居士竺叔兰等人译出《放光般若经》。朱士行本人则在八十多岁时,在于阗病逝,实践了他为法捐躯的发愿。

◎法显西行取经的收获

法显是山西平阳郡人(治所在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诞生于一个诚信佛教的家庭,俗姓龚,二十岁的那年正式出家受比丘戒。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三九九年),据说法显这时已经五十多岁了,这一年他约了道整、慧宽、葱景、慧应等四人,从长安出发,西行取经。

法显一行在斯里兰卡、印度等地搜得《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摩诃僧祗律》、《萨婆多律》、《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等佛经律论多部。回国后,法显南下建康,住进建康道场寺,与同居该寺的跋陀罗合作译出《方等般泥洹经》、《摩诃僧祗律》、《杂阿毗昙心》等六部,共三十六卷。

法显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汉地所传四部律中,由他带回来的便有三部。另外,他所带回来的(《杂阿毗昙心》对当时毗昙学的发展,《方等泥洹经》的译出对南北朝时期佛性论的研究和论争,都起到了重要的开导作用。除此,《长阿含经》、((杂阿含经》也是佛教的重要典籍。

法显还把自己的游历记叙成文,后人称之为《佛国记》、《法显传》。此书描述了当时我国西北地区以及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地理、经济、文化、风俗、物产各地的宗教状况,被认为是研究古代中亚、南亚诸国的社会历史、经济状况、文化风貌和宗教信仰的宝贵素材。近代以来日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并被译成多国语文流布于世。 VL2fODHnb7QZwR5nYF9g3f+LwtWQlv7KB3VnnO7x3b9XnrdAe6Z9AQTM1quC/Gk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