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佛教的创立

◎什么是佛教

佛教是由佛陀释迦牟尼所开创的一种宗教。它的内容包括:信奉佛的言教,遵循佛的教导去践行的信徒所组成的宗教组织;记录佛的言教以及阐发佛的教义思想的宗教典籍;信徒所持守的教规和仪式。佛教把这些概括为佛、法、僧三个基本的层次。

“佛”是梵语“佛陀”的音译简称。原意指的是“觉者”、“觉悟者”,泛指彻悟人生真谛,掌握佛教所标榜的最高真理、证得佛教修为的最高境界者。具体则是指释迦牟尼佛,即佛教的教主。

“法”,梵文音译“达摩”或“昙无”等。“法”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事物的规范或规则,人们可以籍由这些规范或规则,对事物进行考察和识别。二指的是事物的自性或本质,正是因为这些事物的自性或本质,才导致了事物之间的差异。因此,从某种层面上说,所谓“法”,囊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本相,佛经中经常提及的“一切法”、“世间法”等,表达的正是此意。

“僧”,是指信奉佛法并出家修行,且继承和弘扬佛教教义的佛教信徒。僧是梵文“僧伽”的音译简称,含义是“和合众”、“法众”。

◎佛教的始创者是谁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俗名为悉达多,出身于王族,自幼受的是良好的婆罗门教育,还练习过骑马射箭等武艺。他的父亲乃迦毗罗卫的国王净饭王,期待他长大后能继承王位,成为一名文武双全、功勋显赫的英明君主。但是具备独立思考精神的太子悉达多没有照父亲的愿望去成长。舒适安逸的生活条件并未把他的忧患意识消磨掉,现实人生中的生、老、病、死等种种愁烦,使他体悟到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变幻莫测。于二十九岁的那一年,悉达多终于立志出家,企图找寻一条能够解脱身心痛苦和忧愁的道路。他经过六年修行,最终悟道成佛,并创立了佛教。

◎释迦牟尼如何创立佛教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现在尼泊尔南部与印度边境接壤的地带)的太子。其父是国王净饭王。其姆摩耶夫人,来自邻近的拘利国,是天臂城主善觉王的胞妹。摩耶夫人在嫁给净饭王后,多年并未生育。有一天夜星,她梦到有一头六牙白象王飞入自己的体内,至此才有身孕。印度有女人回娘家生孩子的传统,因此,快要到分娩时,摩耶夫人就在许多宫人的陪伴下,启程赶往天臂城。途径蓝毗尼园时,摩耶夫人下车休息。在她伸手去摘一支无忧树枝时,从其右肋生下了悉达多太子。可是,在悉达多出生后七天,摩耶夫人就去世了。净饭王又娶了摩耶夫人的妹妹波阇波提,是她把悉达多抚养成人。

就在他29岁那年的一天晚上,他丢下妻子和家庭,独自出宫修苦行去了。

在六年的苦修生活中,他尝尽了万苦千辛,然而获得的却只是枯槁的面貌和羸弱的体质,远远没有实现他原先期望的精神解脱。事实使他醒悟,苦行是徒劳无功的。于是他决定放弃苦修。

他走到尼连禅河中,一洗六年来的泥垢,并接受了一位牧女供给的牛奶。慢慢地,悉达多的体力得到了恢复。尾随他的五名侍者,以为他丧失了信心,颇为丧气,便毅然离开了他。于是,他独自一人来到尼连禅河边菩提伽耶附近,面对东方发愿说:“我今要是不能证得无上大觉,宁可死也不起此座。”经过了七个昼夜的苦思冥索,悉达多终于战胜了来自各方各面的烦恼魔障,在最后一天的黎明时分豁然开朗,彻悟到人生无尽苦恼的根源和解脱轮回的门径,从而成为无上大觉的佛陀。

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来到波罗奈城的鹿野苑,向过去尾随他的五名侍者宣说自己获得彻悟的道理。五名侍者立即投入佛陀的门下,成为佛陀最初的五个弟子。鹿野苑初次说法(在佛教历史上称为“初转法轮”),乔陈如等五人出家为佛弟子,从此,构成佛教三个基本要素即佛、法、僧“三宝”具备,佛教正式成立。

◎释迦牟尼的行迹

释迦牟尼主要的活动地点有三处,即竹林精舍、祗园精舍以及灵鹫山。

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和拘萨罗国的舍卫城,是佛陀停留时间较长的两个地方。相传,释迦时代,印度分裂成十六国,摩揭陀国与拘萨罗国是其中较为强盛的两个国家。佛教历史上最早、最重要的两处精舍——竹林精舍和祗园精舍便分别位于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和拘萨罗国的舍卫城。

释迦牟尼生前经常往返于这两处精舍,在那里向弟子们讲解佛法。

除了竹林精舍和祗园精舍以外,王舍城南边的灵鹫山,也是释迦牟尼时常对弟子说法的地方。据现有的资料查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后,主要带领其弟子活动在印度恒河流域一带。他一生宣扬佛教长达四十五年,基本上是在这一地区教化众生。释迦牟尼圆寂后,他的弟子游化四方,把佛教传播至范围更广的地域。依据斯里兰卡《岛史》、《大史》等记载,佛陀曾到过斯里兰卡并留下遗迹,但这些都无据可考,仅仅是民间传说。

◎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包含“四谛”、“十二因缘”等。据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成道,所悟的内容便是“四谛”和“十二因缘”。

“谛”即真理,“四谛”即“四种真实的真理”。这四种真实的真理即“苦、集、灭、道”四者。“苦谛”指的是人生的种种愁苦。“集谛”指的是引起愁苦的原因和根据。“灭谛”指的是佛教修行的终极目的。“道谛”指的是脱离“苦谛”和“集谛”的捆绑,抵达“灭谛”这种理想的精神境界所必经的修行方法和实践路径。

这种方法和路径专指“八正道”,即:1.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1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

十二因缘说是以缘起说来剖析人生的生灭变幻现象。依据缘起说,人的生命过程,可分为彼此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十二个环节,这十二个环节是:1.无明(人与生俱来的蒙昧);2.行(由无知导致的种种欲望和念想);3.识(由欲望和念想诱发的人的精神统一体;4.各色(由识引起的人的精神和肉体);5.六处(指人的六种感官,即眼、耳、鼻、舌、身、意);6.触(指感官与外界事物的碰触);7.受(通过碰触而引发的苦乐感觉);8.爱(由感觉而引发的对乐的事物产生的恋慕之心);9.取(由恋慕而产生的追求和固执之意);10.有(因追求和固执而造成的生死环境);11.生(有了生之环境便有生命之诞生);12.老死(有生必有衰老和死亡)。

这十二个环节构成人之一生因果循环的链条,每相邻的环节都有相对应的因果关系。人有生老病死等现象的产生,追根溯源乃由“无明”所致。因此,必须从根基上铲除无明,才能摆脱十二因缘的捆绑,从而脱离苦海,解脱轮回。 T6HH/GPsA/Yt1Dnbq4dZhA2AdhcE39k5a3+pbDoXkqEBz1tCuZD1KcRGGkc7Pr5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