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六月起狼烟,
贼兵如蚁扑阶前。
户破堂危是古训,
汉将高歌易水边。
清川江畔枪声急,
三八线上雪漫天。
紧抱吴戈是豪迈,
捷报乘风祭轩辕。
这首仿古七言律诗,成稿于公元 1950 年 12 月间,出自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将军手笔。诗中高丽是地名古称,特指与中国东北三省仅一江之隔的朝鲜半岛。
诗的前两句,是说公元 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突然发生内战,美国虽距朝鲜万里之遥,却恃强横加干涉,纠集英、法、土、澳、新、加、比、卢、菲、荷、希、泰、哥、南非及埃塞俄比亚等 16 国军队,打着联合国军旗号,杀入朝鲜,挫败胜利在望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队,又越过三八线,渡临津江、大同江、清川江等大小数十条河流,直逼中朝界河鸭绿江,猛叩中国边疆大门。
接下来两句,是借历史名典,叙说中国为何慨然起兵,赴朝鲜迎战。东邻有难,中华受逼,正所谓唇亡齿寒、户破堂危。志愿军百万将士,根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援要求,满怀荆轲过易水的英雄气概,高唱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迎战美国虎狼之师,既解东邻困厄,又保本国东境安宁。
末后四句,则叙志愿军入朝参战战况。志愿军一战云山,二战清川江,连战皆捷,把打着联合国军旗号的百万虎狼之师打了个落花流水、鬼哭狼嚎,雪崩般向南溃逃。将士们又冒零下40 度酷寒,雪夜穷追敌军残师,急进数百公里,一气将敌军赶回三八线以南,一战定乾坤。其时诗的作者正值而立不惑之间,久经战阵,文韬武略,正率领志愿军一支部队,先渡鸭绿江,而后渡清川江、大同江、临津江,衔尾向南穷追美军残师,直趋南北朝鲜之间的三八线。驻马峰巅,遥望三八线南北,见群山迤逦,绵延千里,雪飘冰封。公路上,山涧边,河滩中,漫山遍野都是联合国军遗弃的军车、坦克、枪械、营帐、食品、被服。一群群高鼻梁、凹眼睛、长腿多毛的异国战俘,由志愿军押送,解往北方。一队队志愿军将士昂首挺胸,携枪拖炮,向南急进。思及鸦片战争以来百余年间,堂堂中华,几亿同胞,一直任列强鱼肉,受尽折辱。如今志愿军出国鏖兵,一战雪尽前耻,不禁感慨万千,勾起诗兴,便仿唐宋诗风,吟就七言律诗一首,以表心志情怀。有志愿军战地记者,见这首诗风格清新,以实代虚,勾勒出一幅志愿军在朝鲜征战全图,便登载于志愿军战报,一时遍传军中。
这首七言律诗虽然词风不俗,一字千钧,颇有韵味,但战争却是残酷的:朝鲜战争历时三十七个月,十多个国家直接参战,各方共伤亡军民过百万,耗费才物更难以计数。战争究竟因何发端?美国为何起兵干涉?中国志愿军为何跨江参战?又如何与打着联合国军旗号的美军争锋,大败有世界第一强国之称的美国?其中缘由,纷繁复杂,案中有案,有诸多难解之谜。本书作者有感于这首七言律诗,花数年时间,仔细研究了有关朝鲜战争的各国档案材料,对这段尘封半个多世纪的往事有了不少新的认识。特作此书,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