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自己是一切幸运的原动力

让我们一起追随内心的光亮,

成为更好的自己。

大脑不停歇地寻找,不只是为了获得精神食粮,还为了它的身份认同,它的自我感。小我由此产生,并不断改造自己。

当你想到自己或谈及自己的时候说“我”,通常来说,你是指“我或我的故事”。这个“我”关乎你的喜好和厌恶,恐惧和渴望,这个“我”永不知足。这只是大脑臆想的你,受制于过去并试图在未来得以满足。

难道你看不出,这个“我”只是个像浪花一样转瞬即逝的存在。

谁能看穿这一切?谁能意识到身体和精神的形式是短暂的?是“我”,是和过去与未来无关的深层次的“我”。

这困难重重的一生,恐惧和渴望占据了你大部分的精力,到头来还剩下些什么?一个刻在你墓碑上的出生日和死亡日之间,一两英寸长的破折号而已。

对于小我来说,这是个令人沮丧的想法,而对于你,这却是解脱。

若每一种想法都能完全占据你的注意力,说明你认同了大脑里的声音,这些想法就被赋予了自我感,小我便产生了,它是大脑创造的“我”。大脑创造的小我残缺不全,飘摇不定,于是恐惧和渴望成了它的主导情绪和动力。

当你发现你的大脑里有一个声音假装是你,唠唠叨叨没完没了,你就从对思考无意识的认同中觉醒了。当你觉察到那个声音,你就会认识到那个声音并不是你,那个思考者也不是你,你是认识到这一切的那个人。

认识到自己是那个声音背后的觉知,即为自由。

小我总是在忙于寻找,寻找更多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让自己感觉更完整。这就是小我全神贯注于未来的原因。

当你意识到自己在“为下一刻而活”,你就已经跳出了小我的思维模式,全神贯注于当下的可能性也随之而来。

通过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于当下,远比小我思维伟大得多的智慧就进入了你的生命。

当你活在小我里,你总是把当下的时刻贬低为达到目的的手段,你只为未来而活。然而,当你完成了你的目标,却并不觉得满足,至少,你很快就会不满足。

当你更多地关注做某件事的过程,而非这件事所能带来的结果时,你就打破了小我陈旧的制约模式。你的所作所为不仅会变得更加有效,也充满了无尽的满足和愉悦感。

几乎每个小我都至少包含一个我们可以称之为“受害者身份”的元素。一些人给自己塑造的受害者形象是如此强大,以致使其成为小我的核心成分,愤恨和抱怨形成了他们自我感的基本组成部分。

即使你的抱怨“合情合理”,你依旧给自己建立了一个如同牢笼一样的身份,组成这个牢笼的栅栏即思想。看看你对自己做了什么,你的大脑对你做了什么。感受一下你对悲惨故事的情感依赖,回想一下你在想起或讲述它时不由自主的冲动感,像现场目击者一样出现在你的内在状态,你无须做任何事,伴随觉知到来的是转变和自由。

抱怨和抵抗是深受小我喜爱的思维模式,小我通过它们加强自己。对很多人来说,他们的精神情感活动大部分由抱怨和抵抗组成。通过这两种方法,他们使其他人或某种情况变成“错的”,而自己变成“对的”。自己是“对的”让你产生一种优越感,进而加强了你的自我感。当然,事实上,你只是加强了小我的幻觉而已。

你能够察觉到自己内在的这些模式,并认清你脑海里抱怨的声音是什么吗?

小我的自我感需要矛盾冲突,因为通过和一切事物对抗,通过表明这是“我”,而那不是“我”,它的独特身份才能得以加强。

你是否在与人交往时察觉到一些微妙的感受,一些要么比别人优越,要么比别人卑微的感受?那一刻,你正在察觉小我,而它活在比较之中。

嫉妒是小我的副产品,如果好事发生在其他人身上,或者其他人拥有的、知道的、能做的比你多,小我就会感觉被贬低了。小我的身份依赖于比较,并需要确定自己得到的比别人更多,它试图攫取一切。当这些都失败了,它就把一切都归咎于世事不公,或者没有别人幸运,来加强你虚幻的自我感。你的自我感来自怎样的故事,怎样的虚构情节呢?

小我独特的构造需要反对、抵抗和排斥这些情绪,以维持其赖以生存的分离感。所以才会有“我”对抗“他人”,“我们”对抗“他们”。

小我需要与某人或某事产生冲突,这就是为何你渴望平和、快乐和爱,却又无法与它们长期相处;你常说你想要快乐,却总是与烦恼纠缠不清。

从根本上来说,你的烦恼并非来自你的生活处境,而是来自你的思维模式。

你是否对过去所做的或者没有做成功的一些事充满内疚感?当时你肯定是按照自己的意识水平,或者无意识地去做这件事的。如果你那时更加觉醒,更加理智,你或许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内疚是小我构建一个身份、一种自我感的另一种尝试。对于小我来说,自我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并不重要。你在一件事上的成功或失败,只是无意识的表现,是整个人类的无意识。然而,自我却将它个人化,并说“是我做的”,因此你背负了一个“糟糕的”自我形象。

如果你设立的小我目标是解放自己、加强自己、提升自己的重要性,即使你完成了这些目标,也依旧不会感到满足。

设定目标没什么不对,但你要知道,达到目标并不是最重要的。万物皆源于当下,这就意味着当下并非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你在每一刻所做的事足以令人满意。你不再把当下贬低为达到目的的手段,便是自我意识。

当被问及佛法的深层含义时,大师说:“无我,无业障。” T+UqJb6FrBmTJU29IvyEeuWtQHslAVuwHaeKtavEj+CJpeKKPMy3yzueFIryrnf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