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辛开苦降法探析

“辛开苦降”法是中医一种常用的、独特的治疗方法,现代临床应用辛开苦降法治疗各种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虚实互见的病证,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我们结合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及中医有关“辛开苦降”的文献研究,对该法的源流、病理基础和用药特点探讨如下。

一、辛开苦降法概念及源流

“辛开苦降”法又称“辛苦通降”法,属中医治疗八法中的“和法”范畴,是将辛热(温)和苦寒(凉)两种药性截然相反的药物配伍使用,同组一方,起到平调寒热、燮理阴阳、调畅气机的作用,用以治疗脏腑功能失调、寒热错杂、气机逆乱、升降失常的病证。本法肇始于《内经》,广泛应用于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后世医家又多有发挥。

《灵枢·师传》说“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又有“胃欲寒饮,肠欲热饮”,是寒热错杂的病证较早的记载。《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明确指出辛味药属阳药,具有发散、升阳的作用,苦味药为阴药,有清热、下泄作用。同时《素问·至真要大论》还提出了“逆者正治”的方法,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虽未明确指出寒热错杂证如何用药,但可以理解为,可熔寒、热药于一炉,即寒、热药并用,为治疗寒热错杂证的正治之法。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寒热错杂、虚实互见、升降失常的病证,遵《内经》之旨,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合辛热(温)药与苦寒(凉)药于一剂,创造了很多著名的运用辛开苦降法的方剂,其中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可称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元代朱丹溪以辛热之吴茱萸与苦寒之黄连按1∶6比例相配,制成著名的方剂左金丸,用于治疗肝郁化火、胃失和降、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嘈杂嗳气等病证。朱丹溪在论述痞证治疗时指出“古方治痞用黄连、黄芩、枳实之苦以泄之,厚朴、生姜、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参、白术之甘苦以补之,茯苓、泽泻之淡渗以泻之。即痞同湿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气”,明确指出辛开苦降法是治疗痞证的重要方法,上下分消,可配合甘苦、淡渗诸法。对辛开苦降法应用与体会最多的当属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临证每以辛开苦降之法灵活变通,随症加减,取黄芩、黄连清降邪热,用生(干)姜、半夏温通化湿,配合他药广泛用于湿热阻结中焦的多种病证。《临证指南医案》云:“先生借用半夏泻心汤,减去守中之品,取补以运之,辛以开之,苦以降之,与病情尤为允协。”其他温病学家如吴鞠通、王孟英等亦多有运用此法治疗湿热中阻病证之范例。如吴鞠通用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治“阳明暑温,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用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生姜治“阳明湿温……呕甚而痞者”。

二、张仲景辛开苦降名方举例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制了很多著名的辛开苦降方剂,现举例并分析配伍规律如下。

1.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半升,黄芩、干姜、炙甘草、人参各3两,黄连1两,大枣12枚。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者或“呕而肠鸣,心下痞”者。

2.生姜泻心汤

组成:生姜4两、半夏半升,黄芩、炙甘草、人参各3两,黄连、干姜各1两,大枣12枚。本方治“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3.甘草泻心汤

组成:炙甘草4两,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各3两,黄连1两,大枣12枚。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者或狐惑病“蚀于上部则声喝”者。

这三个泻心汤方剂组成、主治病证大同小异。三方均以痞为主证,病位在胃,多因误下而成。用承气类寒下之后损伤脾胃之阳而生寒,外邪内陷而为热,以致寒热错杂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职,导致气机痞塞。故以辛温的半夏,配以辛热(温)之干(生)姜祛寒而散结,用苦寒的黄芩、黄连泄热而和胃,人参、甘草、大枣甘温药坐镇中州,补脾益胃,以复其升降之职,诸药相合,辛开苦降,寒温并用,阴阳双调,祛邪益虚,共奏和中降逆消痞之功,是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剂。

4.附子泻心汤

组成:大黄2两,炒黄连、炒黄芩各1两,附子1枚。治“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此证因痞兼恶寒汗出,是邪热在里又兼表阳虚衰,未见呕利,故方中不用姜夏而用附子之辛热以回阳。

5.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组成:黄芩3两,芍药2两,炙甘草2两,大枣12枚,半夏半升,生姜1两半。治下利而呕或干呕者。方中生姜、半夏与黄芩辛苦合用,寒温并施,脾气升则泻利止,胃气降则呕恶除。

6.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组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3两。“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本方主之。上热则胃气不降而呕吐,下寒则脾气不升故下利,寒格热于上则吐,故曰寒格,用辛开苦降、寒温同调之法,方中芩、连苦寒清热,热清则胃气降,干姜辛热,以祛下寒,寒去则脾气升,可使寒热互格之势得以解除。

7.黄连汤

组成:黄连3两,炙甘草3两,干姜3两,桂枝3两,人参2两,半夏半升,大枣12枚。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亦为治疗热邪在上(胸)、寒邪在下(胃)之寒热错杂证,方亦属辛开苦降之剂。用苦寒之黄连清在上之热,辛热之干姜温在下之寒,辛温之半夏降逆止呕,辛温之桂枝宣通升散。

8.栀子干姜汤

组成:栀子14个,干姜2两。治“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大下之后必损中阳,同时外邪亦乘机内陷,郁热留扰胸膈,上热下寒之证成矣。用苦寒的栀子清热除烦,以除在上之热,干姜辛热温脾散寒,以祛在中之寒。二药相反相成,寒去热清,烦热去而中阳复。

9.乌梅丸

组成:乌梅300个,细辛6两,干姜10两,黄连1斤,当归4两,炮附子6两,蜀椒4两,桂枝6两,人参6两,黄柏6两。米饭为丸,治蛔厥、久利。由于疏泄不利,气机不调,以致寒热格拒,上热下寒,阴阳气不相顺接则肢厥。故用桂枝、附子、干姜、蜀椒、细辛等味辛性热(温)之品温经通阳以制其寒,用黄芩、黄连苦寒之品泻热于下。辛开苦降法配合方中味酸的乌梅、味甘的人参、当归等其他药物更有利于安蛔、驱蛔。

10.大黄附子汤

组成:大黄3两,炮附子3枚,细辛2两。水煎服,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者。本证属寒实内结,用苦寒的大黄仅可去其实而不能祛其寒,用辛热的附子、细辛仅能祛其寒而不能荡其积。本方辛开苦降,寒热并用,则可收到寒祛、积荡、便通、热除、痛止之目的。

三、辛开苦降法的用药特点及病理基础

辛开苦降法是选用辛热(温)和苦寒(凉)两种药性截然相反的药物配伍而成。传统上多认为仅指半夏泻心汤中所用的干姜、半夏与黄芩、黄连的配伍,我们认为,不应局限于《伤寒杂病论》的认识,而是把生(干)姜、半夏、橘皮、桂枝、细辛、麻黄……均列为辛热(温)药候选之列,黄芩、黄连、黄柏、栀子、龙胆草、板蓝根、苦参、蒲公英、败酱草……均应在苦寒(凉)药候选之列,虽然可以仅以辛热(温)和苦寒(凉)两种药物组方(如左金丸),但决不应理解为方中仅有辛热(温)和苦寒(凉)两种药物,临床根据病证亦可选用其他性味药物,如半夏泻心汤中的甘草、人参、大枣等甘味药,乌梅丸中的乌梅等酸味药。此外,我们通过对叶天士《未刻本叶氏医案》胃脘胀闷、呕吐呃逆等脾胃病应用枳实的经验分析,枳壳(实)味辛、苦,性寒,辛能开,苦能降,具有升脾降胃、调整中焦气机的作用,可谓是辛开苦降法的代表药物。

辛开苦降法是把寒与热、辛与苦两种性味截然相反的药物配伍于一个处方中,产生的是原来辛热(温)药和苦寒(凉)药单独使用均不具备的一种新的整体功能,拓展了主治范围。辛热(温)药与苦寒(凉)药熔为一炉,其作用有二。一是可以用来治疗寒热错杂证。这种寒证、热证可能是单纯的、全身一致的寒或热,也可能是寒热错杂证,即全身热、局部寒,上热下寒,外热内寒,某一(或数)个脏腑热而另一(或数)个脏腑寒……对于这种复杂证候单用寒药或热药难以起效,因用热碍寒,用寒碍热。必须将寒热药适当配伍,同处一方,才可达到平调寒热的目的。二是具有调畅全身气机的作用。《灵枢·脉度》曰:“气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在下之气不可一刻而不升,在上之气不可一刻而不降,一刻不升则清气下陷,一刻不降则浊气上逆。不同性味的药物对于气的运动产生不同的影响。辛热(温)药属阳,有升散阳气、开发腠理的作用,而苦寒(凉)药属阴,有清解通降、沉敛下行作用。辛热(温)和苦寒(凉)两种不同药性的药物相配,则能调畅气机,使升降得宜,气化复常。在此,特别强调中焦斡旋功能在气的升降运动过程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张仲景在半夏泻心汤等辛开苦降方中常配伍人参、甘草、大枣的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辛开苦降法源于《内经》,而广泛应用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后世医家在“仲景三泻心汤”治痞经验的基础上多有发挥,其中又以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影响最广。辛开苦降法的药物选择不应仅局限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认识和经验,一切从中药的性味出发,凡辛热(温)与苦寒(凉)同处一方,具有调畅气机、升脾降胃组方特色的都应归于此法,对药物的选择范围更应扩大,使该法的应用更加灵活。此外,特别强调人参、甘草、大枣等甘温益气、斡旋中焦气机的药物,在辛开苦降法中的作用和地位,临床应用时不可忽视。

(马玉芳,龙一梅) G3veZ/rTwo99pTIPR3Xjfss9tWw2rg7YyqCSr+FFeOT0jWNXIQ8tXdRNufSA3sp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