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睡觉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我成长在雅典一个一居室的公寓里,在那里,“睡觉”一直都是最重要的事。我十一岁时,父母离婚了。我和妈妈、妹妹一起住在一个房间里。我们都明白别人睡觉的时候尽量不要去打扰他们。如果我需要在妹妹上床后学习的话,我就必须去厨房里学习,这样灯光就不会搅扰她。睡眠对我们的健康、快乐和学业至关重要,这一点上妈妈很坚持。但是我离开家后——先去剑桥大学学习,然后到伦敦生活和工作——开始相信流行文化信奉的:睡眠不足是取得成就和成功的必要条件。在“错失恐惧症”(一种担心会错失什么的焦虑心情)这个词被发明出来之前,我就已经表现出了这种症状(这个词可能是睡眠被剥夺的千禧世代发明的)。

睡觉就该被诅咒——这种新的生活观念持续了很多年,直到2007年4月,我在《成功的第三种维度》( Thrive )一书中写道,睡眠不足、疲惫不堪和精疲力竭已将我压倒。那时我带即将上高一的女儿克里斯蒂娜去理想的大学参观旅行。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或者准确点说,应女儿要求,在旅行的日子里,我不能碰我的黑莓手机。但我不能停止工作。每天晚上吃完饭回到酒店,我们就已经疲惫不堪了,接着就像是角色转换一样,克里斯蒂娜做完必须要做的事就睡觉了,而我像个鬼鬼祟祟的少年一样熬到很晚才睡。我的电脑和黑莓手机一直亮着,我要回复所有的紧急邮件,总是尝试把整整一天的工作压缩到原本属于睡眠的时间里。工作到凌晨三点,我已经困到眼睛都睁不开了。没睡三四个小时,我又切换到白天模式。工作比睡眠更重要,至少对于2007年的我来说是这样的。我那时正在运营一个以我名字命名的新公司,因此无法脱身,必须在白天做一个好妈妈,同时整晚工作,回复数百封电子邮件,写很长的博客。这种工作和生活方式似乎运转得很顺利,直到有一天,它行不通了。

布朗大学一个寒冷的雨天清晨,我们迷茫地走着,就像是经历考试周一样压抑。我们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克里斯蒂娜贴到我身边和我说,“我不适合这里,不如结束行程去喝点儿咖啡”。我感觉好像得到了一张豁免卡。好呀!好呀!最近的星巴克在哪儿?我们多快可以到那儿?我希望能够直接飞过去。我身体对今天第四次注入咖啡因已经迫不及待,提神饮料能够让我更好地开启夜间的工作。

就这样,大学参观旅行结束了,但我没有直接飞到洛杉矶的家。在我过于自信都能够完成的行程中,写着我要首先飞到波特兰参加演讲,演讲完晚上飞回洛杉矶。本来回到家就很晚了,睡上四个小时又要起床,去接受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采访。我不知道我为什么答应下了这件事,但是这种程度的疲惫还没让我真正意识到自己已经很累了,因为我已经不记得轻松是什么感受了。疲惫就像是喝醉一样,不仅会促使我做出错误的决定,甚至让我无法做出决定,在白天我也仿佛处于梦游状态。

我知道傲慢是要受到惩罚的。一次采访后回到办公室,我感觉身体再也支撑不住了,我晕倒在地,醒来时发现流了满地的血。我痛苦并且深刻地重新认识到我妈妈——一个没接受过正式教育,甚至没有健康和科学知识背景的人——许多年前靠直觉就明白的话:“不管我们面临怎样的外部环境,是一个狭小、拥挤的公寓,还是满满的工作安排,睡眠都是人类必须尊重的基本需求。”

睡眠是人类最大的共同点。它将我们和他人、祖先,以及我们的过去和未来联结在一起。无论我们是谁,居住在世界上哪个角落,在生活中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我们对睡眠都有着共同的需求。这种需求一直贯穿在人类的发展史中,但我们与睡眠的关系经历着戏剧化的起起落落。现在这种关系正遭遇危机。

这种危机的迹象潜藏在我们周围。比如,在谷歌上输入“为什么我”,在你输完后面的内容之前,谷歌的自动完善功能——基于最常见的搜索——会帮你列出可能的想法。第一个候选项就是:为什么我这么疲惫?几个字就准确地捕捉到了全球的流行思潮。这说出了新时代人类的心声。不仅在纽约这样,在多伦多、巴黎、首尔、马德里、新德里、柏林、开普敦和伦敦也是这样。睡眠不足成了全世界新的通用语。

尽管我们可能没太感知到,但就睡眠这件事,我们确实说了很多话(也发了很多帖子)。你在苹果手机应用商店搜索“睡眠”,会出现接近5000个结果;在Instagram(照片墙)“睡眠”这个关键词下,有1500万张照片,在“困”这个关键词下有1400万张照片,在“疲惫”这个关键词下有2400万张照片。在谷歌上快速搜索“睡眠”,能得到8亿条结果。睡眠不仅埋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还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出现在新闻中。

尽管我们都明白,睡眠对我们的身体、大脑、情感和精神等各个方面有多么重要,但实际上保证充足的睡眠越来越难以做到。而且这里存在一种悖论: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对睡觉的时候外界发生的事了如指掌,但是科技发展也是我们不得不牺牲睡眠这个基本生存需求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不仅科技是我们与一夜好眠之间的障碍,集体错觉也让我们认为夜以继日地工作、殚精竭虑地思考是通往成功必须付出的代价。我们的方法并不神秘:觉得白天的时间不够用,因此要牺牲其他时间。睡眠最容易被牺牲掉。实际上,在如此严苛的“成功”的定义面前,牺牲睡眠是无法带来所谓的成功的。

但我们对于成功的定义就是那么可悲、狭隘。因此我写了《成功的第三种维度》这本书,探索当我们扩大了对成功的定义,超越金钱、地位、权力等现代指标,纳入幸福、智慧、好奇心和乐于助人时,我们才能过得更加幸福。

睡眠是提升幸福感的最重要的元素,并且会与生活中其他部分产生深刻的相互影响。睡足七八个小时后,我会更容易去调节情绪、锻炼身体,做出更加明智的决定,并且与他人深入地沟通。

我在走遍全美宣讲《成功的第三种维度》这本书时,发现被提及次数最多的就是“睡眠”:要睡足有多么不容易,白天的时间有多么不够用,要放松一下多么困难,入睡和保持睡眠状态有多难,哪怕我们已经给睡眠留出足够的时间。自从我转换为睡眠事业的拥护者,无论我走到哪儿,总会有人把我拉到一边,压低声音诡秘地对我耳语:“我睡得太少。每时每刻我都感到疲惫。”一次我在旧金山演讲完以后,一位年轻的女士告诉我说:“我不记得上一次我感到精神满满是什么时候了。”所有人都想知道,“我该怎么做才能获得更充足的睡眠?”

很明显,我们如果想要发展得好,就要从睡好觉开始,它是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门。从出生到去世,我们都与睡眠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新生儿的父母,睡眠是最重要的话题。人们会问“孩子睡得怎么样”,或者是“你睡得怎么样”,“可以在空闲时间读读这二十五本关于如何让新生儿入睡的书”。对于每一位有孩子的人来说,亚当·曼斯巴赫2011年的新书《快给我睡觉》能登上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毫不奇怪。在睡眠大业的末端,在我们即将关闭生命之门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认为“平静地睡去”一词是最好的死亡方式。

我们所有人与睡眠的关系都密切而独特。我们与睡眠做斗争的时候,就像是和一直没有分彻底的前任相处一样剑拔弩张、藕断丝连。有时它很乖巧,可以支持我们在清醒时做好所有事;有时它很不正常,富有毁灭性。改述迷恋睡觉的托尔斯泰的话:不幸的睡眠各有各的不幸。不管我们拥抱它还是抗拒它,无论我们怎么选择,都必须和睡眠打交道,每天如是。

确切地说,我自己与睡眠之间的关系就经历着起起伏伏的变化。多年来,在我和睡眠关系的上升期,每天早上醒来后我都会记录下昨晚做的梦。我在床头柜上放了一个小小的笔记本,在白天纷乱的需求侵扰我之前,我会记下能记住的梦中的所有细节。这段关系就像与我的亲密笔友相处一样,我有机会每晚和它见面——那是一个难以描述的、不受时间影响的、更加深刻的自己。我只能用早间时光来做这件事,它的效果却可以回响一整天。

但是,就像经常发生的那样,情况忽然转变了,我的大女儿出生了。我与睡眠的关系没有终结,毕竟也无法终结,但是确实遭遇到了困难。那种一觉睡到自然醒的美好经历一去不复返。我们面临着新的现实,睡眠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白天和夜晚之间的转换消失不见了,与其他事情相比,睡眠微不足道。吃饭这件事,我也是进门前在路上狼吞虎咽解决的。睡眠成了需要克服的障碍,成了一种令我觉得无法负担的奢侈品。二女儿出生后,情况变得更糟了。在我的脑海中,睡足觉就意味着我要牺牲掉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那些我与她们相处的时光,或仅仅是为她们准备好明天一切的时间。当然,实际上我在她们那里牺牲掉的是我真正地陪伴她们的能力。

即使现在孩子的睡眠需求已经没有那么紧迫了,但我也无法做到比孩子更早地踏进梦乡。正如大多数人做的那样,我创造出了一种我认为不需要过多睡眠的生活。当我不需要在孩子身上花费那么长时间时,这部分时间便被其他事占据了——专栏、演讲、写书,以及我的“另一个小孩”《赫芬顿邮报》。于是在过度劳累和永远不知疲倦的状态之间游走成了我的新常态,终于有一天,警钟敲响了。

上火车容易,下火车难。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

那一刻,我还不知道为什么会晕倒(我整个人跌倒在地,脸磕在桌子上,磕到了颧骨)。我去看医生,坐在候诊室里,想要找出晕倒的原因,这时我才开始思考自己一直以来的生活。我有足够的时间问自己一些宏大的问题,就像是希腊的哲学家所做的核心工作一样:什么叫过上“幸福的生活”?

我思考的结果是,我没有做错。可惜,事实上,一切都错了。诊断表明我晕倒是因为急性疲劳,比利时哲学家帕斯卡·沙博称之为“文明病”。这一切的根源都是睡眠这件事。假如我真的想为了想要的生活做一些改变,我就必须从改变睡眠开始。我开心地宣布,我和睡眠现在又牢固地联结在了一起。但是,就像医生在康复计划中所说的,这种联结只是暂时的。

就我了解的当今世界,牺牲睡眠时间是最容易做到的。如果我们意志不够坚定,没有深思熟虑,我们就无法保证睡眠在生活中的优先权,就会睡眠不足。一夜好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难做到。由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由于发光的屏幕和嗡嗡作响的设备越来越多且无所不在,我们与世界上所有人的联系都过于紧密了——从醒来的那一刻到睡着的那一秒,我们一直在与他人发生联系。除非保持警惕,否则就会失去自我。

有什么比那夏天里的风更温柔?

有什么比那美丽的蜂鸟更俊俏?

它在绽放的花儿上歇脚,

又在树荫间欢喜雀跃。

有什么比那蔷薇更安静?

托身于绿岛,寂寂无闻。

有什么比那弥漫山谷的枝叶更奇丽?

有什么比那夜莺的家巢更幽深?

……比浪漫故事的传奇更充满幻想?

是你,睡眠?你轻轻地合上我们的双眼!

——约翰·济慈,《睡与诗》

当我们把生命视为一段精神之旅,我们就变得有点自相矛盾:我们专注于从自身的外在角色来认识自己,比如工作、外表和银行账户存款等,对于生命的深层维度却漠不关心。诸如《睡美人》或者《白雪公主》这样的童话故事,女主人公因为被施了黑魔法而长眠不醒,只有等王子解救才能醒过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这样一位王子,但是我们等不到。我们只能做自己的白马王子,将焦点从对外部世界的关注上移开,转而通过发现自身的奇迹来唤醒自己。伟大的睡眠能唤醒这一切。卡尔·荣格说:“梦能够展示内在生命的秘密,向做梦者揭示他潜藏的人格。”

我们生活在睡眠科学研究的黄金时代。研究向我们揭示了睡眠和做梦怎样在我们的决策、情商、认知能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睡眠不足经常会导致焦虑、压力、抑郁和其他疾病,近些年来我们才开始了解睡眠不足会引发的生理疾患。20世纪70年代,全美只有3家致力于治疗睡眠障碍的中心。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个数字增加到了300家。而今天,有超过2500家经过认证的睡眠中心。

即便如此,仍存在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人们睡五六个小时可以和睡七八个小时一样做好工作。这种看法不仅仅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决策力。换句话说,我们可能想不出本来能想出的那些好点子,也可能拿不出创造性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或者我们可能脾气暴躁,抑或是白白浪费了一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甚至在一些行业,比如医院、公路运输或者航空业,睡眠不足成了生死攸关的问题。

即使睡眠科学在不断发展,我们依然迫切需要重新发现睡眠的奥秘。每晚临睡前,我们都要提醒自己,人生的价值不仅在于成功,奋力拼搏之外还存在一种至关重要的宁静状态,它从生命的深处来,从远古来,能让我们暂时摆脱周遭无穷无尽的嘈杂纷乱。我们通过睡眠将自己同这种宁静的状态联结起来,即使经历了一整天的忙碌紧张,我们依然可以利用它。雷·布雷德伯里说:“在学会得到之前,你必须先学会放手。”向睡眠让步是我们最后的放手。

我写作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从各个角度仔细研究睡眠这种古老、不可缺少并且布满神秘色彩的现象,探索我们怎样运用睡眠将失调的生活重新拉回正轨。我希望你确信从知道到做到、从了解到行动的必要性。我会拿出压倒性的证据来证明我们确实遭遇了睡眠危机。超过40%的美国人做不到理想状态下的每晚至少睡7个小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也差不多(甚至更少)。我们会看到这种状况怎样影响了各行各业,比如交通、医疗、政治到法律的实施。工业革命开始以后,睡眠成了工作的一大障碍——现在我们才刚刚开始摆脱那种状态。那时,人们认为生产效率比睡眠更重要。20世纪,工人运动开始抵制工作对个人生活的侵害。之后,随着睡眠科学的发展,我们发现睡眠确实与身心健康各个方面密切相关。20世纪末,我们看到科技的进步实际上纵容了我们一直在工作的状态,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于是,我探索睡眠科学,想找出睡眠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作用很多。睡眠并非一段静止的状态,睡眠令大脑的很多部分保持飞速运转,如果我们忽视睡眠,大脑就无法工作,这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缺乏睡眠会使我们患糖尿病、心脏病、中风、癌症、肥胖和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大大增加。此外还会引起睡眠障碍,包括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失眠和大脑综合征。

我探索了激发睡眠革命的创新、改革、发明和科技。人们想要睡得更多,市场正在做出回应。酒店的房间正在变成睡眠的殿堂,学校也正在根据青少年的睡眠需求来调整上学的时间,追踪睡眠情况的可穿戴技术市场迅速发展,一系列的智能产品,比如智能床垫和智能手机,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然而,还有很多事等着我们去做。解决睡眠危机不仅仅需要我们在对待白天和夜晚的态度上做出实际的改变,而且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的当务之急和自我的真正价值。睡得好,我们感觉也会更好,反之亦然。

我相信你会从这种探索中重新发现睡眠并尊重它,你还有可能发现自己爱上了它。我们必须重新夺回“睡眠”这块特殊的领地,不仅因为睡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工作,让我们更健康(即使你已经很健康了),还因为睡眠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式,让我们与内在的自我沟通。我们睡着时,那些在清醒时用来定义我们的事情——工作、人际关系、愿望以及恐惧的事——都会逐渐退去。这让获得大家都认同的睡眠的益处(或者说是“奇迹”)成为可能:结束睡眠之旅,我们就能用崭新的目光、振作的精神来重新认识世界,精力充沛地回到现实生活的轨道中来。有两股绳子牵引着我们的生活:一股绳子促使我们积极入世,去成就未来,去创造可能;另一股绳子将我们拉出世界,滋养我们,让我们重新充满力量。这两股绳子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在增强彼此的力量。

我希望读完这本书,你能够受到鼓舞,带着睡眠的神奇力量,重新开启你与睡眠之间的关系。希望你能参与这场睡眠革命,重新改造你的生活,改造我们的世界。 kcfUtAo+qxs8PdV7BLN4zEExV63IM60kNv4vkY8T2ev71cwjxRjARPkr+YM7+DA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