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前侍卫把寝宫之前的血迹尸体全部清理掉,把到处都有的飞刀暗器也全部拔出来。
大约用了一个时辰,这里的战斗痕迹基本上已经被清除完毕,只是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血腥味。
赵高的耳朵被从中间割开,御医对他进行了缝合,按理来说,赵高应该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再随意走动了。
但是谋朝篡位可是大事,即便是再怎么疼他也得忍着,毕竟已经忍了这么久了。
等到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他立刻召集群臣前来,准备宣布遗诏中的内容。
群臣在来宫里之前已经隐隐听到了一些风声,等他们真正走到了赵高的面前,听到了遗诏中的内容立刻意识到了这件事的不简单。
空气里面还弥漫着血腥味呢,赵高的耳朵也渗出血来,这一切似乎都在证明着一个阴谋。
不出赵高所料的,群臣当中有一些质疑遗诏真实性的,毕竟一个宦官赵高可是不能让所有人都信服的。
这个时候丞相李斯出面了,有了他的证明,果然质疑的声音立刻弱了下去。
而且现在旧皇刚刚逝去,朝政之事可就是这个丞相大人说了算了,没有几个人敢质疑李斯。
虽然反对的声音依旧存在,但是却已经阻挡不了胡亥登基的大势所趋了。
于是,赵高只是把反对的人默默记下来,然后就正式宣布,公子胡亥明日就将登基成为新的秦皇,也就是秦二世。
等到群臣散去之后,他们互相之间都没有任何交谈,但是可想而知,此时的他们心里面都有着自己的心思,或在想今日的事,或在想自己以后的出路。
翌日很快到来,胡亥的登基仪式那也是相当隆重的,群臣来贺,在一旁森严的禁军虎视眈眈下,没有一个人会在这种场合说出反对的话,因为那不是白白送死嘛。
于是,赵高的阴谋终于得逞了,自己的弟子公子胡亥成为了新的秦皇,他和李斯成为了帮助胡亥成为新皇的头等功臣,自然是重赏。
赵高是这场阴谋的最大得利者,李斯已经在阴谋当中失去了自己的原则,他现在没有了任何的争强之心,也就只是被自己宰割的羔羊。
至于胡亥,他的本性赵高很清楚,只要自己能够享乐,那么朝政什么的他根本不带搭理的。
也就是说,以后就是他赵高的天下了。
想到这里,赵高觉得自己的耳朵不疼了,还笑了出来。
嬴政的葬礼就在胡亥登基的第二天,虽然嬴政是被赵高给害死的,但是这场厚葬的戏他们做的还是很足的。
送葬的路上,他们嚎啕大哭,感情就像是真的。
秦风也出现在了这场葬礼之上,只是他不是正式的参与人员,他跟随在送葬队伍的后面,想要送自己的父皇,嬴政一程。
当装着嬴政的棺椁放入到巨大的地下宫殿的时候,也就宣告着一代千古帝王的时代就此落幕。
之后的世人或许会评说这个帝王的功过是非,但是无论如何,这段传奇都不会再有后续,至此就是结尾。
嬴政厚葬之后,也就宣布着胡亥正式成为了秦皇,从此之后大秦他就是最大的人,一个说一不二的人,当然只是现在。
这也意味着一个风云时代的到来,至于谁能在这个时代里面活下来,那就得看本事了。
秦风亲眼看到嬴政入葬后才选择离开,回到了唐门众人所在的地方。
“一代帝王的传奇就这样葬于泥土之中了。”
唐门众人得知嬴政已经被安葬之后,莫有不为嬴政而感到惋惜的。
“赵高擅权,独断专行,立公子胡亥为新皇,此举必然引起天下豪杰的不满,公子扶苏尚在人士,他才是真正的正统,只要公子扶苏举起大旗,必然会有无数人响应。”蒙骜道。
蒙骜的话有不少的人表示赞同,赵高所拿出的秦皇遗诏还不知道真假,而且公子扶苏才是嫡长子,是很多人心中的正统。
再者,公子扶苏在长城之上跟随蒙恬将军在边关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公子胡亥久居深宫,没有为大秦立下一点功劳,他何德何能成为秦皇。
“赵高应该是以大师兄要挟丞相,这才让丞相迫不得已地加入到他的组织当中。”
对于蒙骜的话,秦风也是非常认同的。
蒙骜这个名字是很奇特的,因为蒙恬的爷爷就是叫做蒙骜,不知道蒙恬给自己的这个儿子起名为蒙骜,是不是有希望蒙家再有三代的辉煌。
“在你离开的这段时间,我去了一趟叔叔家。”蒙骜的语气低沉了下去。
蒙骜的叔叔,就是深的嬴政宠信的郎中令蒙毅,他的行踪也是这次赵高夺权一案最大的疑点,赵高是怎么拿到郎中令的虎符然后调令宫中的殿前侍卫的。
“蒙大人怎么样了?”秦风有一种不详的预感。
“蒙毅大人死了,蒙府上下,除了极个别人侥幸逃过一劫,其他人全部被斩杀!”
唐仁看了蒙骜一言,知道他有些难以开口,于是自己说了。
蒙骜的双手紧紧地握住,全身止不住地颤抖。
秦风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倒吸一口凉气!
赵高这样的举动可谓是真正的孤注一掷呀!
他灭蒙毅上下满门的时候,嬴政可还是活着呢,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回头。
只要他真的帮助公子胡亥成为新的秦皇,那么他就算再灭门几户人家也不会受到任何的责罚,只是可惜了忠诚一生的蒙毅最后竟然这样惨死,险些灭门。
秦风的眼里面现在满是火焰,这股火焰恨不得把胡亥和赵高这样的污浊之徒全部都给燃烧成灰尘。
“秦风,你现在赶紧回到长城吧,在那里有着蒙恬将军和公子扶苏,而且那里有几十万大军,就算赵高想要对长城动手,也得掂量掂量。”
“只有在那里才能保证安全。”
唐仁再次道。
秦风点了点头,他确实应该尽快回到长城,然后把实情全部告诉扶苏和蒙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