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当机立断,先发制人

【原文】决情定疑,万事之机,以正乱治,决成败,难为者。

【大意】决断事情,解除疑难,是办好任何事务的关键。它关系到社会的治乱,关系到事业的成败,是非常难办的。

公元前203年,韩信率领大军一口气攻占了赵、燕、齐等地,雄踞一方,从而在楚汉双方的争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刘邦迫于形势,加封他为齐王,以争取他的支持;项羽也派说客武涉前去动员韩信叛汉降楚,但韩信并没有听从。武涉无功而返之后,又有一位名叫蒯彻的谋士来劝说韩信背叛刘邦。他以看相人的身份一语双关地对韩信说道:“大王,臣相您的面,不过是封侯的相,还带着危险;相您的背,却是高贵得无法言表。”韩信装作对“面”、“背”的含义不太理解,要求蒯彻给予进一步的解释。

蒯彻这才明言道:“大王也许知道,当初天下群雄刚开始起兵抗秦时,所担忧的只是能否灭亡秦朝罢了。而如今楚、汉相争,战火连年,僵持不下,如果没有天下最贤明的人出面,恐怕就无法平息这场祸乱了。而如今,楚、汉二王的命运就牵系在您的手中,如果您肯为汉王效力,那么汉王就会获胜;如果您肯为楚王助威,那么楚王就会取胜。臣愿意倾献肝胆,以诚相告,目前最好的办法,还不如与双方都保持联系,不帮其中的任何一方去消灭对方,让他们都生存下去,这样,大王您就可以凭借着自己的优势,与他们鼎足而立三分天下了。在这种形势下,楚、汉二王谁都不敢先动手,以大王您的聪明才智,加之拥有天下最精锐的部队,再出兵攻打楚和汉,那么,天下就是您的了。臣听古人说:‘上天赐予你的东西你却不敢要,反而会受到惩罚;时机到来你不动,反而会遭受灾难。’因此,臣恳望大王深思熟虑。当机立断。”

韩信答道:“先生说得不是没有道理,只是汉王待我十分优厚,把他的车子给我乘,把他的衣服给我穿,把他的饭分给我吃。我也听古人说过:‘乘过人家车子的,要为人家分担患难;穿过人家衣服的,要为人家分担忧虑;吃了入家饭的,就要为人家卖命。’而我现在怎么可以唯利是图而忘恩负义呢?”

蒯彻继续苦口婆心地为他分析道:“想当初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馀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彼此就结成了生死之交。后来汉王就凭借张耳的部队,向东进军,杀掉了成安君,使之身首异处。这样的交情,终于为天下人所耻笑。其实这两个人在互相交往时,应该说感情是天下最深厚的了。但最后却互相争斗,彼此捕杀对方,急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又是为了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彼此的贪心不足、欲望无止,而这贪心、欲望又是深不可测的啊!现在您想要凭借忠诚与道义和汉王交往,但是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您二人的交情肯定不会比常山王、成安君二人的友谊更深,而且你们之间所涉及的事情肯定又比他们二人之间的事情要重大得多。所以,臣认为您过分相信汉王绝对不会危害您,这是大错特错的。从前越国大夫文种和范蠡尽心尽力保住了濒临灭亡的越国,忠心辅佐越王勾践使其最终得以称霸于诸侯之间,但结果呢?文种被杀死,范蠡逃隐于江湖之上。这就是所谓的‘狡兔死,走狗烹’!从结交朋友的角度来看,您与汉王的交情不如常山王和成安君;从忠义的角度来看,您对汉王的忠义又不如文种、范蠡对越王。这两点已足够供大王您多加考虑的了,况且臣还听说:‘勇猛和谋略过人,并且令君王为之震惊的人,那就会有生命的危险;而功勋卓著雄冠天下的人,那就无法给予他封赏了。’您的勇猛和谋略天下无双,而您的功勋卓著,也再没有第二个人能够超过。现在您如果去归附楚王,楚王肯定不会信任您:而您继续归附汉王,汉王又会害怕您。那么,您带着这样的威势和功勋,想要到哪里去安身立命呢?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您虽然身居于臣子的地位,但手中却拥有使主子感到极大压迫的威势,臣真为您感到危险和不安哪!”韩信感谢了他的好意,但还是说道:“先生请您别往下说了,容我再考虑考虑吧! ”

过了几天,蒯彻不死心,又去劝说韩信:“如果随遇而安、心甘情愿地做人家的奴仆杂役,那就必然会失去争取君王的机会:如果留恋满足于微薄俸禄,那就必然得不到为卿作相的高位。所以,能够当机立断的是聪明人,遇事迟疑不决就一定会坏事!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精打细算,就会遗忘掉天下的大计划;明知事情应该怎样做,但决定了却又不敢去执行,这是一切事情失败的祸根!常言道:‘猛虎因迟疑不决而被人擒捉,反倒不如小小的黄蜂、蝎子敢于及时地放毒刺螫伤人;千里马停滞不前,反倒不如劣马能够稳步前进;虽然有孟贪那样的勇敢,但如果犹豫不定,反倒不如平庸者欲达目的而埋头苦干;虽然有舜、禹那样的智慧,但如果只是闭口不言,反倒不如聋哑人用手势比划。’以上这些话都说明了付诸行动的可贵。功业是难于成功而易于失败的,时机是难以得到却很容易丧失的。时机啊时机,失去了就不会再来了,这点万望大王仔细考虑吧!”韩信虽然觉得这话说得很有理,但他还是不忍心背叛汉王,且又想到自己的功劳这么多,汉王终究不会夺去自己的封地的,就仍旧拒绝了蒯彻的建议。蒯彻见到自己的劝说一再不被韩信采纳,唯恐此事日后被人发觉而招来杀身之祸,于是便装疯卖傻,以求能避过一劫。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采用张良的计策征召齐王韩信,韩信就率领手下的军队来到垓下会师。项羽被攻破后,刘邦采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夺取了齐王韩信的兵权,后改封他为楚王。第二年,便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高祖采用陈平的计策,以天子外出巡视会见诸侯为名,派使者通告各国诸侯在陈县聚会,其真实目的是想袭击韩信。而韩信始终没有觉悟,被擒拿到了洛阳,后又赦免其罪,改封为淮阴侯。

公元前196年,韩信假称有病,不跟随高祖去攻打叛乱的阳夏侯陈豨(实际上韩早就与陈密谋叛汉),还暗中派人去与陈豨谋划勾结。东窗事发后,韩信被丞相萧何用计骗入宫中,吕后即命武士将他捆绑起来,在长乐宫钟室里将其斩首。韩信临死前叹息道:“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蒯彻的计谋,竟然上了这帮妇孺的当,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韩信正是由于当断不断,终于祸及自身,其家族也被株连,真是令后人扼腕叹息啊!而韩信的这个教训,也从反面证明了把握时机、善于决断的重要性。

隋朝末年,天下纷乱,群雄并起,唐高祖李渊也顺应时势于太原起兵,并最终推翻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建立了大唐王朝。

天下统一后,李渊的三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皆各自收罗了一批文武人才,作为自己的心腹和党羽,并开始了针对皇位继承权的明争暗斗。

众子之中,李建成是以嫡长子的身份而被立为皇太子的,他长期留守关中,既得到了陇西士族势力的支持,又受到宫中妃嫔和贵戚的拥戴,而且手下还有魏征等重要谋臣,冯立、薛万彻等优秀战将,还招募了四方骁勇二千余人充当东宫卫土。可以说,他在政治上拥有很大的优势。

秦王李世民虽是高祖李渊的次子,但从最初的太原起兵,到统一天下,建立皇朝,他都一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际上可以称得上是大唐帝国的真正缔造者。长期的征战,使其手下也是人才济济。在李世民的秦王府中,既有房玄龄、杜如晦、徐茂公等足智多谋的策士,又有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等威名赫赫的骁将。他们都希望李世民能取代李建成而立为太子。

而齐王李元吉,由于自己的地位与声望都不及两位兄长,根本没有独树一帜的条件,便暂时和太子结成联盟,共同与李世民较量,伺机而动。

一开始,李元吉就劝说李建成要尽早除去世民,他说:“你若不忍下手,我自当替你亲手把他杀了!”魏征也屡次劝说:“秦王功盖天下,内外均归心于他;而殿下只是以嫡长子的身份才被立为太子,并没有大功可以镇服天下。理当及早动手除去秦王,以免后患无穷。”李建成虽然也有这个心思,但始终犹豫不决。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某日,李渊正准备前往外地行宫仁智宫,命令李建成留守京城,李世民与李元吉一起随行。李建成要李元吉乘机谋害李世民,不料阴谋败露,事后多亏李元吉和一些嫔妃轮番为李建成讲情,李渊才没有对此事深究下去。

李建成和李元吉见一计不成,便又生一计。一天夜里,李建成召李世民前来饮酒,李世民应邀到太子府赴宴,饮酒数杯,突然感到心痛如刀绞,连连吐血。他赶紧命人把自己扶回府中,总算保住了性命。李渊得知后,心里也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不希望他们兄弟之间彻底决裂,互相残杀,于是便假装糊涂,责骂李建成说:“秦王平时就不善饮酒,从今以后,你们不许再在夜里饮酒了。”

还有一次皇家打猎时,李建成让部下给李世民备马,结果,李世民骑上那匹马后,差点被摔死。

此后,李建成和李元吉开始加快了置李世民于死地的步伐,他们唆使后宫的嫔妃日夜不停地在李渊面前诬陷李世民。久而久之,李渊信以为真,便准备惩治李世民。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步步紧逼,让秦王府上下极为震骇,李世民的部属也人人忧虑,个个恐惧,不知所措。府中的重要策士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多次极力劝说李世民,认为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公开较量势所难免,一旦两人兵戎相见,刚刚统一的国家又要陷于战祸之中,这与李世民治国安民的理想是相违背的,所以希望李世民能早下决心,先发制人,力挽狂澜,从而保持天下的长治久安。

此时,李建成与李世民两派已是剑拔弩张。为了打击李世民,李建成想方设法瓦解李世民的谋士勇将。并最终通过李渊的圣旨将房玄龄和杜如晦逐出了秦王府。接着,他们又利用调兵遣将的机会,设法调动李世民的部将。

李世民看到这种情况,知道再等下去,只有死路一条,他决定按房玄龄的计谋,先下手为强。于是,他派长孙无忌秘密召见房玄龄、杜如晦。房、杜二人不清楚李世民究竟是否下定决心,于是故意对长孙无忌说:“皇上命令我们不能再和秦王有来往,我们如果私自去见秦王,就是死罪呀! ”

李世民得知后大怒:“怎么连你们都不愿忠诚于我!”当即取下佩刀,对尉迟敬德说:“你再去一次,如果他们无心见我,就提他俩的人头来!”

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又秘密召见房、杜二人,对他俩说:“这次秦王真的决心已下,你们快来谋划大事吧。”

房玄龄和杜如晦便穿上道袍,乔装打扮,秘密进入秦王府,同李世民密谋对策。

事情决定下来之后,李世民又想让人占卜一下是否应该行动。这时,张公瑾一把抢过龟甲,扔在地上说:“占卜是为了解决疑难,眼下的事毫无疑问可言,还占什么卜?现在已经箭在弦上,如果占卜的结果不吉禾,难道我们就放弃这次行动吗?”李世民这才终于定下了行动的决心。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三日,李世民进宫向李渊密奏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淫乱后宫。李渊半信半疑,便命令他们第二天—同进宫对质。

当天夜里,李世民便命长孙无忌率兵预先埋伏在玄武门。第二天早上,当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起进宫时,刚走到玄武门,就发现情况有些不妙,于是立即拨转马头就跑,但已然来不及了。李世民一箭就要了李建成的命,而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一箭射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政变三天后,李渊即立李世民为太子,还颁布诏书说:“从今天起,天下大事,均交付太子决定,然后朕再听奏报。”实际上,从这一天起,李世民已成为实际上的皇帝了。两个月后,全国局势稳定,李渊便把皇位传给了李世民,自己退为太上皇。李世民终于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年号为贞观。从此,翻开了唐朝历史新的一页。

所谓“决情定疑,万事之机”。即言判断实情、解决疑难是成就万事的关键,直接关系着事业的兴衰与成败。在这场你死我活的皇权之争中,李世民在关键时刻,当机立断,先发制人,最终不但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而且成功地登上权力的顶峰。 GUxKvUOptNC7pBmpn9qFdkKKTy65SGjZG0l6TFWTIETbW4NCUFHHIs6zoVVdRHG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