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原文】

教子弟 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 ;检 身心 于平日,不可无忧勤 惕厉 工夫

①子弟:指子侄辈,对父兄而言,泛指年轻后辈。

②气象:气概,指人的言行态度。

③检:检讨,反省。

④身心:身指所言所行,心指所思所想。

⑤忧勤:忧虑勤勉。

⑥惕厉:朝夕戒惧,如临危境,不敢稍有懈怠。惕,警惕,戒惧。厉,危险。语出《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⑦工夫:指所达到的造诣和修养。

【译解】

教导年轻后辈要从幼年时开始,及早培养他们正直、宽大、无所隐藏的气概;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反省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不能没有忧勤戒惧的修为。

【原文】

与朋友交游 ,须将他好处 留心学来,方能受益;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①交游:交往,往来。

②好处:优点、长处。

【译解】

与朋友交往,必须观察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用心地学习,这样才能受益;对于古圣先贤所留下的话,一定要在平常生活中对照着去做,才算是真正体味到书中的真谛。

【原文】

贫无可奈唯 求俭,拙亦何妨 只要勤。

①唯:只有。

②妨:阻碍;妨碍。

【译解】

贫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只有力求节俭,才可以过得下去;天性愚笨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自己比别人更加勤奋地学习,就可以获得成功。

【原文】

稳当 话,却是平常话,所以听稳当话者不多;本分 人,即是快活人,无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①稳当:稳妥恰当。

②本分:安分守己。

【译解】

既稳妥又恰当的言语,经常是既不吸引人也不令人惊奇的平常话,所以喜欢听这种话的人并不多;一个能安守本分的人,便是最愉快的人了,只可惜能够安分守己不妄求的人,也是很少的。

【原文】

处事要代人作想 ,读书须切己 用功。

①代人作想:替他人设身处地着想。

②切己:自己切实地。

【译解】

处理事情的时候,要多替别人着想,要换位思考;读书则必须自己切实地用功。

【原文】

一“信” 字是立身 之本,所以人不可无也;一“恕” 字是接物 之要,所以终身可行也。

①信:信用、信誉。

②立身:立足;安身。

③恕:推己及人之心。

④接物:与别人交际。

【译解】

一个“信”字是立身处世的根本,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就失去了根本,任何人都不愿意与之交往,所以人不可以没有信用;一个“恕”字是与他人交往时最重要的原则,因为“恕”即是推己及人,人能推己及人,便不会做出对不起他人的事,这样于己于人皆有益,所以值得终身奉行。

【原文】

人皆欲会说话,苏秦 乃因会说而杀身;人皆欲多积财,石崇 乃因多积财而丧命。

①苏秦:战国时纵横家,口才极佳,游说六国合纵以抗秦,使秦国不敢窥函谷关有十五年,后至齐,为齐大夫派人所杀。

②石崇:晋人,富可敌国,因生活豪奢遭忌而被杀。

【译解】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极佳的口才,但是战国的苏秦就是因为口才太好,才会被齐大夫派人暗杀;人人都希望自己能积存很多财富,然而晋代的石崇就是因为财富太多,遭人嫉妒,才招来杀身之祸。

【原文】

教小儿宜严,严气 足以平躁气 ;待小人宜敬,敬心 可以化邪心

①严气:严肃、严格的态度。

②躁气:轻率、性急的脾气。

③敬心:尊重而谨慎的心。

④邪心:不正当的心思。

【译解】

教导小孩子要严格,因为小孩子天性顽皮毛躁,只有用严格的态度、严格的规矩,才能平抑他们浮躁的习性,让他们定下心来,促进他们成长;对心思不正的小人,最好以尊重而谨慎的心待他,因为小人心思偏邪,如果尊重他,并用行动感化他,就可以让他慢慢改变自己,改邪归正,所以说敬慎的心可以化解邪僻的心。

【原文】

善谋生 者,但令长幼内外,勤修恒业 ,而不必富其家;善处事者,但就是非可否,审定章程 ,而不必利于己。

①谋生:维持生计。

②恒业:家庭固定的产业。

③章程:办理事务的规则和程序。

【译解】

擅长维持生计的人,只让家里的男女老幼辛勤劳动以守护祖先留下的固定产业,而不一定要使家族富贵;善于处理事务的人,只就事情的对错以及是否能谨慎地制定出办理的规则和程序,而不必去考虑这件事一定要对自己有利。

【原文】

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终为祸;困穷之最难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生资 之高在忠信 ,非关机巧 ;学业之美在德行 ,不仅文章。

①生资:指人的资质。

②忠信:忠实诚信。

③机巧:机变巧妙。

④德行:道德品行。

【译解】

得到不该得的名声和利益,不要以为是幸运,这种“不宜得者”终究会成为祸害;最难以忍耐的贫穷和困厄,若能咬紧牙关忍耐度过,最后一定会苦尽甘来。人的资质高低,在于做人做事是否忠诚守信,而不在于善用心思,投机取巧;学有所成的人,主要是指他的道德高尚,品行美好,而不仅仅是他的文章写得好。

【原文】

风俗日趋于奢淫 ,靡所底止 ,安 得有敦古朴 之君子 ,力挽江河 ;人心日丧其廉耻,渐至消亡,安得有讲名节 之大人 ,光争日月。

①奢淫:奢侈放纵。

②靡所底止:没有止境。

③安:如何。

④古朴:厚道而不浮华。

⑤君子:有才德的人。

⑥力挽江河:大力改变现有的不良现象。

⑦名节:名誉和气节。

⑧大人:这里意同君子。

【译解】

社会的风气日渐奢侈放纵,这种现象愈演愈烈,一直没有终止的迹象,怎么能找到使世风更加敦厚而不浮华的有才德的人,来尽力挽回这种江河日下的局面呢?世人已渐渐失去廉耻之心,再这样下去,人们的廉耻之心会彻底消亡,怎么能找到讲求名节的有德之士,用高洁光明犹如天上日月的人品,来照亮沉沦的世风呢?

【原文】

人心统 耳目官骸 ,而于百体为君 ,必随处见神明之宰 ;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两眉为草,眼横鼻直而下承口,乃苦字也),知终身无安逸之时。

①统:总管。

②官骸:身躯,形体。

③百体为君:指心为全身之主宰。

④宰:治理。

【译解】

心统治着人的身体,可以说是身体的主宰,一定要随时随处保持正大光明的“初心”,才能使见闻言行不致出错;人的脸是合眉、眼、鼻、口而成,组成一个“苦”字(将两眉当作部首里的草头,把两眼看成一横,鼻子为一竖,下面承接着口,就是一个“苦”字),由此可知,人的一生是苦多于乐,没有绝对安闲逸乐的时候。

【原文】

伍子胥 报父兄之仇而郢都灭,申包胥 救君上之难而楚国存,可知人心足恃也;秦始皇灭东周之岁而刘季 生,梁武帝灭南齐之年而侯景 降,可知天道好还也。

①伍子胥:春秋楚人,因其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而投吴,辅佐吴王夫差伐楚,五战而破楚都郢。

②申包胥:春秋楚大夫,与伍子胥原为好友。伍子胥奔吴,告申包胥:“我必覆楚。”申包胥答之:“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及吴师伐楚,包胥入秦乞援,依庭墙哭七日,秦乃出兵援楚,楚得以保全。

③刘季:汉高祖刘邦,汉朝的开国之君。

④侯景:南北朝时人,降梁武帝后又举兵反叛,围梁都建康,陷台城,使梁武帝被逼饿死。

【译解】

春秋时的伍子胥,为了报父兄之仇,誓言灭楚,终于破了楚的首都郢;而当时的申包胥则发誓保全楚国,在秦庭哭了七天,终于获得秦军救援,使楚国不致灭亡。由此可见,人只要信念坚定并决心去做,就一定能办得到。秦始皇灭东周那一年,灭秦立汉的刘邦也出生了;梁武帝灭南齐的那一年,侯景前来归降。由此可见天道循环,报应不爽。

【原文】

有才必韬藏 ,如浑金璞玉 ,暗 然而日章 也;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 也。

①韬藏:深藏。

②浑金璞玉:没有经过提炼的金与未经雕琢的玉,比喻天然的美质,未加修饰。

③暗:不明亮。

④章:同“彰”,显明的意思。

⑤已:停止。

【译解】

有才学的人一定深藏不露,犹如未经提炼的金与未经雕琢的玉一般,虽不炫人耳目,但日久便彰显出内涵价值了;做学问一定不能间断,要像不息的流水和飘浮的行云,永远不停地前进。

【原文】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可知积善以遗子孙,其谋甚远也。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昧而多财,则益 其过。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

①余庆:遗及子孙的德泽。

②余殃:遗及子孙的祸害。

③益:增加。

【译解】

凡是做很多好事的人家,必然遗留给子孙后代许多的德泽;而多行不善的人家,遗留给子孙后代的只是祸害。由此可知,多做好事,为子孙后代留些后福,这才是为子孙后代做最长远的打算。贤能又有许多金钱,这些金钱容易使他不求上进而耽于享乐;愚笨却有许多金钱,这些金钱只会让他增加更多的过失。由此可知,将金钱留给子孙,不论子孙贤或不贤,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原文】

每见待子弟严厉者易至成德 ,姑息 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 也。又见有子弟聪颖者忽入下流 ,庸愚者较为上达 ,则父兄之培植所关也。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当大权,其感尤速;财足以累己,而以有财处乱世,其累尤深。

①成德:有才德的人。

②姑息:无原则地宽容。

③系:关系。

④下流:品行低下。

⑤上达:成为品行高尚的人。

【译解】

常见对子孙后代要求严格的,子孙后代就比较容易成为有才德的人;对子孙后代太过宽容以至于放纵的,子孙后代的德行大多败坏,这完全是因为父兄教育的关系。又见到有些后辈原本聪明能干,却突然做出品行低下的事;有些原本平庸愚鲁,倒成为品德很好的人,这和父兄的栽培教养很有关系。一个人品格之所以不高尚,总是因为无法将一个“利”字看破;而学问之所以不长进,就是因为无法将一个“懒”字丢掉。能以道德感化他人的人,若身在高位而有威权,那么其示范作用就更强,感化众人的速度就更快了。财富多到成为负担的人,若处于乱世,钱财的拖累就显得更严重了。

【原文】

读书无论资性 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 贯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且 处,便为乡党 仰望之人。

①资性:资质秉性。

②义理:指儒家学问。

③苟且:不守礼法、道义的随便行为。

④乡党:同乡、乡亲。

【译解】

读书不论资质高低,只要能够努力用功地学习,遇有不懂的问题多向别人请教,任何事都思考透彻,肯定会有对学问融会贯通的那一天。在社会上立身处世,不要嫌弃自己家境贫寒,只要为人忠厚老成,所作所为没有一丝一毫违背理法道义的地方,就能成为同乡们仰仗和尊敬的人。

【原文】

孔子何以恶 乡愿 ,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孔子何以弃鄙夫 ,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人心肠。

①恶:厌恶、讨厌。

②乡愿:外表忠厚老实内心奸诈的伪善者。

③鄙夫:鄙陋浅薄的人。

【译解】

孔夫子为什么厌恶伪善者呢?因为伪善者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忠厚老实,其实是戴着面具,是装出来的;孔夫子为什么嫌弃鄙陋浅薄的人呢?因为他们做事情总是斤斤计较,忧虑得失,全都是庸俗的小心思。

【原文】

打算 精明,自谓得计 ,然败祖父之家声 者,必此人也;朴实浑厚,初无甚奇,然培子孙之元气 者,必此人也。

①打算:考虑、计划,这里指精打细算。

②得计:计谋得逞。

③家声:家族世传的声名美誉。

④元气:中国哲学术语,指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这里指人的精神。

【译解】

凡事都斤斤计较,精打细算,自以为计谋得逞,然而败坏祖宗家族名声美誉的,必定是这种人;品行俭朴而又敦厚的人,刚开始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然而能够培育子孙精气神的,一定是这种人。

【原文】

心能辨是非,处事方能决断 ;人不忘廉耻,立身自不卑污

①决断:做决定,拿主意。

②卑污:卑鄙肮脏。

【译解】

心中能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才能果断地做出决定;做人不忘记廉耻心,那么立身处世,自然就不会卑鄙肮脏。

【原文】

忠有愚忠 ,孝有愚孝 ,可知忠孝二字,不是伶俐 人做得来;仁有假仁,义有假义,可知仁义两行,不无奸恶人藏其内。

①愚忠:不明事理,甚至盲目愚蠢地尽忠。

②愚孝:不明事理,甚至盲目愚蠢地尽孝。

③伶俐:聪明、灵活。

【译解】

有不明事理甚至盲目愚蠢的忠,有不明事理甚至盲目愚蠢的孝,由此可知忠和孝两个字,不是聪明灵活的人能做到的。仁有虚假的仁,义有虚假的义,由此可知仁和义两种行为方式,不见得没有奸佞邪恶的人藏在其中。

【原文】

权势之徒,虽至亲亦作威福 ,岂知烟云过眼 ,已立见其消亡;奸邪之辈,即平地亦起风波 ,岂知神鬼有灵,不肯听其颠倒。

①作威福:即作威作福,恃仗权势,欺凌弱小,横行霸道。

②烟云过眼:像烟云在眼前飘过,比喻极快消失的事物。

③风波:比喻纠纷或者乱子。

【译解】

有权有势的人,即便是面对最亲近的人也会作威作福,蛮不讲理,哪里知道权势就像过眼烟云一样转眼就会消散;奸佞邪恶之徒,即使在太平无事的时候,也会制造一些纠纷或乱子,哪里知道天地之间有鬼神在暗中监察,不会任由他们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原文】

自家富贵,不着意里 ,人家富贵,不着眼里,此是何等胸襟 ;古人忠孝,不离心头,今人忠孝,不离口头,此是何等志量

①意里:心上。

②胸襟:胸怀和气度。

③志量:志气和度量。

【译解】

对于自己的富贵,不放在心上,至于别人的富贵,不羡慕嫉妒,这是何等宽广的胸怀和气度啊;古代的人把忠孝牢记在心,认真去做,现在的人,虽不如古人那么敬谨,却也对他人忠孝的行为时时去提倡,这又是何等的志气和度量啊。

【原文】

王者 不令人放生,而无故却不杀生,则物命 可惜也;圣人不责 人无过,唯多方诱之改过,庶 人心可回也。

①王者:君王。

②物命:万物的生命。

③责:苛求。

④庶:希望,但愿。

【译解】

君王不命令臣民放生,但是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滥杀生灵,因为世间万物的生命都应该被爱惜;圣人不苛求人们一定要没有过失,只是用各种方法引导人们改正过错,希望能让人心由恶向善。

【原文】

大丈夫 处事,论是非,不论祸福;士君子 立言,贵平正 ,尤贵精详

①大丈夫:有志气的男子。

②士君子:指有节操、有学问的读书人。

③平正:公正,不偏颇。

④精详:精细周详。

【译解】

有志气的人在处理事情时,讲求的是对与错,并不考虑这样做是否为自己带来祸福;读书人在写文章或是著书立说的时候,重要的是公平端正不偏颇,尤其是要重视精细周详。

【原文】

存科名 之心者,未必有琴书之乐;讲性命学 者,不可无经济 之才。

①科名:科举功名。

②性命学:指生命形而上境界的学问。

③经济:经世济民。

【译解】

有求取功名利禄之心的人,不一定能享受到琴棋书画的乐趣;讲求生命形而上境界的学者,不能没有经世济民的才学。

【原文】

泼妇之啼哭怒骂,伎俩 要亦无多,唯静而镇之,则自止矣。谗人 之簸弄挑唆 ,情形虽若甚迫,苟 淡然置之,是自消矣。

①伎俩:手段、花样。

②谗人:喜欢用言语毁谤他人的小人。

③簸弄挑唆:搬弄是非,造谣生事,挑拨离间。

④苟:如果。

【译解】

泼妇撒泼啼哭或者怒骂,她的手段和花样并没有多少,只要冷静有定力不理睬她,就能镇住她,那么她自然就会停止哭闹了。喜欢搬弄是非、造谣诽谤的小人,不断地混淆视听,挑拨离间,这种状况虽然让人非常窘迫被动,但如果不放在心上,保持淡定,置之不理,这自然就会消失。

【原文】

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萨 ;能脱身牢笼外,便是大英雄。

①菩萨:指具有慈悲与觉了之心,能普度众生于苦难迷惑,并引导众生成佛的人。这里比喻心地善良、能解救别人急难的人。

【译解】

愿意救助陷于苦难中的人,就如同菩萨再世;能摆脱尘世的名缰利锁,从俗务的牢笼中超脱出来,就是大英雄。

【原文】

气性 乖张 ,多是夭亡 之子;语言深刻 ,终为薄福之人。

①气性:脾气性情。

②乖张:性情怪僻、执拗,不讲情理。

③夭亡:早死,未成年而死。

④深刻:严峻苛刻。

【译解】

脾气性情怪僻或是执拗的人,大多是短命的;说话总是严峻苛刻的人,终究是福分浅薄的人。

【原文】

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则同流合污 ,无足有为矣;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 ,难期有成矣。

①同流合污:被恶人所同化而跟着做坏事。

②舍近图远:只想图谋远大的目标,而对就近可以完成的事不屑一顾。

【译解】

一个人的志趣不可以不高尚,如果志趣不高,就容易被不良的人和事情所影响,不能够有大的作为;一个人的野心不可太大,如果野心太大,就会好高骛远,舍弃眼前可行的事,而去追逐遥远的不能实现的目标,这样就很难有所成就。

【原文】

贫贱非辱 ,贫贱而谄求 于人为辱;富贵非荣,富贵而利济于世为荣。讲大经纶 ,只是实实落落;有真学问,决不怪怪奇奇。

①辱:耻辱。

②谄求:阿谀谄媚而求之。

③经纶:经世治国之学。

【译解】

贫穷与地位卑下并不是耻辱,因为贫穷或卑下便通过谄媚奉承去求别人才是耻辱;富裕和高贵本身不是光荣,富贵而能造福于社会和有利于他人才是光荣。讲经世治国的大学问,应当脚踏实地;真正有学问的人,绝不会有怪诞不经的言论和奇怪的行为。

【原文】

古人比父子为桥梓 ,比兄弟为花萼 ,比朋友为芝兰 ,敦伦 者,当即物穷理也;今人称诸生曰秀才 ,称贡生 曰明经 ,称举人 曰孝廉 ,为士者,当顾名思义也。

①桥梓:也作“乔梓”,比喻父子关系。古人以乔木喻父,以梓木喻子,因为乔木高高在上,而梓木低伏在下。

②花萼:花的组成部分之一,比喻兄弟关系,因为同出一枝,彼此相依。

③芝兰:香草名,后用来比喻朋友。

④敦伦:敦睦人伦。

⑤秀才:读书人的通称。

⑥贡生:科举时代因学行优良,被举荐升入太学的生员。

⑦明经:唐制以经义取士,谓之明经。

⑧举人:明朝、清朝在乡试中被录取的人。

⑨孝廉: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译解】

古时候的人把父子比喻为乔木和梓木,把兄弟比喻为花和萼,把朋友比喻为芝和兰,所以敦睦人伦的人,应当根据万物的事理推见人伦之理。现在的人称读书人为秀才,称贡生为明经,称举人为孝廉,作为读书人,应当根据这些名称,思考背后的内涵。

【原文】

父兄有善行,子弟学之或不肖 ;父兄有恶行,子弟学之则无不肖;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 之,无庸 徒事言词也。君子有过行 ,小人嫉之不能容;君子无过行,小人嫉之亦不能容;可知君子处小人,必平其气以待之,不可稍形激切也。

①不肖:不像、不如。

②率:表率、榜样。

③无庸:无须,不必。

④过行:有瑕疵的行为。

【译解】

父辈兄长有好的行为,晚辈学起来可能学不像,也比不上;父辈兄长有不好的行为,晚辈学起来就没有不像的。由此可知长辈教育晚辈,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的言行来做表率,不能只是口头说说。有道德的人行为有过失,小人会嫉妒而不包容;有道德的人即使没有过失,小人也会嫉妒而不包容。由此可知,君子和小人相处时,一定要用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们,哪怕是稍微的急躁、急切都不能有。

【原文】

守身 不敢妄为 ,恐贻 羞于父母;创业还需深虑,恐贻害于子孙。

①守身:爱惜身体和节操。

②妄为:胡作非为。

③贻:遗留。

【译解】

洁身自爱而不敢胡作非为,唯恐让父母蒙羞;创立事业时需要深思熟虑,唯恐给子孙留下祸患。

【原文】

无论作何等人,总不可有势利 气;无论习何等业,总不可有粗浮心。

①势利:看重有财有势者,而轻视无财无势者。

【译解】

不管做哪一种人,都不能有嫌贫爱富、以财势来衡量人的习气;不论从事哪一种职业,都不能有粗疏草率而轻浮的心思。

【原文】

知道自家是何等身份,则不敢虚骄 矣;想到他日是那样下场,则可以发愤矣。

①虚骄:没什么真才实学,却自大骄傲。

【译解】

知道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就不敢骄傲自满、妄自尊大了;想到以后是那样的后果,就该发愤努力了。

【原文】

常人突遭祸患,可决其再兴,心动于警励 也。大家渐及消亡 ,难期其复振,势成于因循 也。

①警励:告诫勉励。

②渐及消亡:慢慢地走向衰败颓亡。

③因循:沿袭旧法,不知变通。

【译解】

平常人突然遭受了灾祸,可下决心重整旗鼓,是因为突发的灾祸使他警醒和奋勉。大户人家慢慢地走向衰败,就很难指望他们会重新振兴,这种局面的形成是因为他们沿袭旧法,不知变通。

【原文】

天地无穷期,生命则有穷期,去一日便少一日;富贵有定数 ,学问则无定数,求一分便得一分。

①定数:气数、命运,冥冥之中注定的东西。

【译解】

天地没有尽头,人的生命是有尽头的,只要逝去一天,生命就减少一天;人的富贵是命中注定的,学问却不是注定的,只要用功学习一分,就会有一分的收获。

【原文】

处事有何定凭 ,但求此心过得去;立业 无论大小,总要此身做得来。

①定凭:固定的依据。

②立业:创立事业。

【译解】

为人处世哪里有什么固定的依据,只求问心无愧;创立事业无论事业大小,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能力应付。

【原文】

气性 不和平,则文章事功 ,俱无足取;语言多矫饰 ,则人品心术尽属可疑。

①气性:气质性情。

②文章事功:学问和事业。

③矫饰:做作而修饰。

【译解】

如果一个人的气质性情不能平和,那么他的学问和事业就都没有什么值得效法的地方;如果一个人的言语矫揉造作,那么他的人品和心性都令人怀疑。

【原文】

误用聪明,何若一生守拙 ;滥交朋友,不如终日读书。

①守拙:安于拙朴,不争名利,不学巧伪。

【译解】

把聪明用错了地方,不如一辈子谨守拙朴;不加选择地乱交朋友,还不如整天在家认真读书。

【原文】

看书须放开眼孔 ,做人要立定脚跟。

①放开眼孔:比喻放开眼界,打开心胸。

【译解】

看书必须要放开眼界,打开心胸,做人要坚定立场,坚持自己的原则。

【原文】

近乎矜,然严是正气,矜 是乖气,故持身贵严,而不可矜。谦似乎谄,然谦是虚心,谄是媚心,故处世贵谦,而不可谄。

①严:庄严,严谨。

②矜:慎重,拘谨。

【译解】

严谨和矜持看起来很相似,但严谨是一种正气,拘谨是一种偏执之气。所以为人处世贵在严谨庄重,而不能拘谨偏执。谦虚和谄媚看起来很相似,但谦虚是虚心的表现,谄媚是阿谀奉承、虚情假意。所以为人处世应该谦虚,不可谄媚。

【原文】

财不患 其不得,患财得而不能善用其财;禄 不患其不来,患禄来而不能无愧其禄。

①患:忧虑。

②禄:古代官吏的俸禄。

【译解】

不要忧虑得不到财富,只怕得到财富后不能好好地使用它;不要担心得不到俸禄,只怕得到俸禄后不能无愧于心地享用它。 xwp5LQvSrWNzdaDvzQ2McBh3VLg+wwEWusTxLp2u5SkKZcT6UOIB6c/OLf2TsZh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