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马桶盖效应”,吴晓波走出自媒体之路

2015年1月,蓝狮子和吴晓波频道把公司举行年会的地点选在了日本冲绳县,吴晓波前一天因为参加京东的年会错过了和团队一起出发的航班,第二天才马不停蹄地飞往日本与同事们会合。

在从日本回国的飞机上,吴晓波完成了吴晓波频道第二天的头条专栏文章《去日本买只马桶盖》,主要是这次年会同事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的趣闻,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进一步谈起了中日两国的制造业发展。唯一漏掉的信息是,在办理托运时,他自己的箱子里也装着6只马桶盖。

这是吴晓波频道至今传播较广的文章之一,除粉丝增长外,还产生了如下效应:吴晓波频道的运营同事一天收到数十个合作邀请,马桶盖厂商主动发来信息,称自家订单量涨了6倍;在春节后的两会上,在总理工作会议上,提了三次马桶盖;这一年的4月14日,吴晓波受邀参加了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缘由也是马桶盖;政协外事委员会的朋友给吴晓波打来电话抱怨:“开了一个多小时的会,外交问题没讨论,谈了一个多小时的马桶盖。”这些都是吴晓波在从日本返回的飞机上始料未及的。

两年后,吴晓波对这场“马桶盖效应”做了一次总结调查:2016年,京东商城的马桶盖销量同比增长120%,2017年同比增长80%;2015年的数据缺失,原因是“在那篇文章之前,马桶盖还没有被列为单独门类,而是归类于家居五金类产品,到第四级页面才能被搜到”。

就连吴晓波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从一个知名财经作者到顶级自媒体的转型,能取得如此惊艳的结果。这个时候,吴晓波的自媒体之旅才仅仅开始8个月。

推动吴晓波踏入自媒体这个洪流的,是一位叫罗振宇的胖子。

吴晓波和罗振宇都有着商人和文人的AB面。他们循着文人的调性设置人设,循着商人的本质设置收入模式,都很成功,却也都被骂“贩卖焦虑”。

我们不褒贬或点评,但知识付费这个话题,无法绕开这两个人。

吴晓波和罗振宇的第一次深入合作是在2008年。为了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第一财经计划将吴晓波年初出版的新书《激荡三十年》拍摄成纪录片,由刚刚从央视出来的罗振宇任总策划,吴晓波为总撰稿人。

2012年,吴晓波被罗振宇拉来写《腾讯传》,每天为搜集资料东奔西走时,却看到罗振宇拐过了另一道弯。2012年12月21日,即将迎来40岁生日的罗振宇在优酷上线了自己每周更新的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同时每天早晨6点半雷打不动地在《罗辑思维》公众号分享60秒语音,内容为社会生活的各类见闻。《罗辑思维》以简单、易传播的特点很快吸引了大量粉丝。

不久,吴晓波和罗振宇一起去深圳采访马化腾。尝到了自媒体的甜头,罗振宇开始不断撺掇吴晓波把握时机,投身自媒体。“‘吴晓波’三个字可比蓝狮子值钱得多。”在罗振宇挑明这一点之前,吴晓波从没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吴晓波说:“自媒体创业的风险比卖包子的风险还大,开一个饭店只要为周边约5万人服务就可以了。但是,做自媒体要面对全国的竞争,媒体人的创业矛头就在这个地方。”

此时为FT中文网写专栏的吴晓波可以明显感觉到,专栏的阅读量和回复量正在大幅度下滑,他对移动互联网大浪引起的旧阵地坍塌不可能避而不见。2014年春天,他在杭州接待了FT中文网的总编辑张力奋。在柳莺宾馆前的草地上,吴晓波沉默了好久才跟这位复旦大学的师兄提出,已经下决心要停掉所有纸媒和网络专栏,将内容转移到即将上线的吴晓波频道上。

有意思的是,当吴晓波思之再三,将这个转身的决定告诉罗振宇时,一向积极鼓励的罗振宇却变得出奇保守。虽然此时《罗辑思维》公众号的粉丝量已经达到170万人,但罗振宇给出的更多却是告诫:“小心一点,你作为财经作家已经很成功了,真搞垮的话,可就丢脸了。”

不管怎样,2014年5月4日,吴晓波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众号上发出了第一篇专栏文章《骑在新世界的背上》。这位一直用“保持好奇心”把自己往前推的财经作家在文中说:“新的世界露出了它锋利的牙齿,要么被它吞噬,要么骑到它的背上。”他的选择显然是后者。

身为财经作家的优势帮助吴晓波在自媒体上迅速聚集了大批粉丝,吴晓波频道上线1个月,粉丝量就达到20万人。一年后,这个数字涨了4倍。

吴晓波频道成立之后,吴晓波注册了一家新公司,名字“巴九灵”取自“890”的谐音。在对频道的用户调查中,“80后”占据6成以上。要“骑在新世界的背上”,自然要追逐新世界的主要人群。吴晓波是团队中的战略制定者,也是产品经理。他积极启用年轻人,频道的初创团队成员全部为“85后”和“90后”,但在战略把控上,他是绝对的“一把手”。

如前所述,吴晓波频道成立的初衷主要在于承担吴晓波个人内容的一次“搬迁”。它从最开始就没有要与传统媒体划清界限的“野心”,更没有把传统媒体的盈利方式视为必须摘除的病灶。投身自媒体,吴晓波自然纵情向前,但他在商业选择上却少有激进之举。直到今天,广告仍是吴晓波频道主要的盈利方式之一,但它同时不仅仅依赖广告。

广告之外,线下活动是吴晓波频道对外拓展业务的第一枪。

2015年4月25日,吴晓波在深圳组织了第一次两天一夜的“转型之战”千人大课,主要是对中小型企业转型问题的解答。课程设计了宏观经济解读、转型企业案例、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资源、工业4.0四个内容板块。吴晓波是这场课程的最佳名片。

报名开启后,500人的目标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提前完成。在1000张票售罄的两周后,吴晓波频道后台仍在不断收到各种报名留言。吕晓佳只能放话:“现在再来只能是站票了。”说完没几分钟,后台显示又收到了一笔9000元的报名款项。吴晓波在这场“转型之战”中,率先完成了对用户付费意愿的验证。

也就是在这次转型之战中,吴晓波还收获了一个超级粉丝,就是十点读书的林少。

2010年,福建人林少在微博注册了一个名为“每日好书推荐”的ID,作为业余兴趣,做好书美文推荐,很快积累了几十万名粉丝,成为早期微博“大V”中的一员。2012年8月,微信上线公众号,4个月后,林少和很多微博红人一样,注册了同名微信公众号,不久后改名为十点读书。通过早期的微博引流及与其他公众号的互相推荐,十点读书很快成为早期粉丝量较高的公众号之一。

2015年3月,林少接到一个来自名为崔璀的人的电话。电话里的甜美女声主动介绍自己是狮享家新媒体基金 的投资人,来自吴晓波的团队,并问他是否考虑融资的事情。

想到找来的是吴晓波的团队——林少在大学时便是吴晓波的粉丝,他唯恐错失了良机。崔璀听出了吴晓波对林少的吸引力,于是丢下了一个选项——一个月后吴晓波在深圳有一场公开演讲。“你先去见一见吴老师吧。”她对林少说。

出于对吴晓波的初步认知与好奇,林少接受了这个提议,独自去了深圳。在上千人的会议厅里,听吴晓波在台上对经济形势侃侃而谈时,林少在心里拿定了主意:这支橄榄枝不能拒绝。

作为著名的财经作家,吴晓波同时也是投资达人。在2015年“转型之战”后,团队又推出了一系列财经垂直领域的小课程,其中的《投融资第一课》成为后来企投会的前身。与此同时,“新中产”在吴晓波频道不断被强调,并成为它牢牢锁定的目标用户群。

吴晓波对“新中产”的定义:“80后”,接受过高等教育,主要在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从事专业性或管理性工作,年净收入在10万~50万元,有着新审美、新消费、新连接的价值观。

这种清晰的界限划分帮助吴晓波频道圈住了最早的一批细分用户群,明确了各项课程的服务方向,也为吴晓波和吴晓波频道招来了不少骂声——与草根群体的对立,在很多人眼里是一种精英的傲慢。而互联网界向来认定“得草根者得天下”,拒绝草根,等于拒绝了互联网的最大用户群。

在对收入的把控上,相比模式,吴晓波更看重效率和收益。唯一的一道“防火墙”是他定下的风险控制界限——产品毛利率跌破35%,即为失败。

吴晓波说:“任何一个稍有价值的微信订阅号,都应该具备电商属性。”吴晓波频道的电商实践是从他在千岛湖的几千棵杨梅树开始的。1999年,吴晓波曾以50万元的价格获得了千岛湖一座岛的50年使用权,岛上的杨梅树酿出的杨梅酒成为吴晓波频道电商实践的起点。团队找来专业的包装公司,配合频道线上宣传,于2015年6月上线了5000瓶吴酒,在33小时内售罄。吴酒的操盘手正是吴晓波多年的助理陆斌。

2015年年底,吴晓波基本确立了吴晓波频道的收入模型。他画了一个金字塔,明确用不同层级的服务黏连不同用户群:第一层是180元的线上付费音频,用较低定价的产品聚集流量;第二层是思想食堂,提供艺术、哲学、商业等线下人文知识课程;第三层是以新匠人、新国货为代表的中小型企业家转型课程;金字塔尖则是收费8.98万元的企投会会员。

以“美好的店”为主力的电商则为侧线,每个项目都配备了自己的销售、市场、产品、运营。“有自己的五脏六腑”,吴晓波频道很快就形成了年收入以亿元计的盘子。 gr0cviveQ6xC6fH6szteroZA4LTfxVT/vZqTq2Sh9GMIsXY2hD1c7jorE+QKxXX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