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二

-沸腾年代的创业者群像-

25年前夏季的一天,一通长途电话穿越大半个中国,从哈尔滨打到我在重庆的办公室。电话那边是素昧平生的一位年轻人。他告诉我,自己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将于翌年毕业的学生,也是《电脑报》的读者,希望毕业后加入《电脑报》编辑团队。

我立即在电话里表示欢迎。当时,《电脑报》刚创立四年,影响已经很大,但一直处于缺人的状态。团队成员主要来自重庆重点高校,如果多一些外地名校毕业生加入,对提升团队的思想活跃度,无疑会产生很大帮助。

1997年年初,还在读大四的这位年轻人,成为《电脑报》编辑部的一员。这年年底,《电脑报》开设了网络版,这位年轻人又成为这块新园地的负责人。

眼前中国互联网的繁荣景象,彼时尚不存在——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初创;而后来名震中国的“互联网三巨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BAT),还酝酿于创业者的头脑之中。

中国互联网那时正起于“青之末”。

12年后,这位年轻人写下第一部中国互联网史《沸腾十五年》。由于影响广泛,他被冠上“中国资深互联网观察家”的头衔。他笔下记录的中国网事,已经可以用“沸腾”来简单概括。

今天,中国互联网史的续编《沸腾新十年》来到了读者面前。不难猜想,新书作者之一林军,就是25年前在松花江畔打出电话的那位年轻人。新书分上、下两册,分别名为《沸腾新十年(上)移动互联网丛林里的勇敢穿越者》《沸腾新十年(下)移动互联网丛林里的勇敢穿越者》,为方便我们以《沸腾新十年》代之,并热情推荐读者上、下两册连续阅读。

《沸腾新十年》的另一位作者胡喆,也曾是林军和我的同事。2001年春天,即将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专业毕业的他,在校园里无意看到成果展中有上届校友在《电脑报》的身影。“电脑迷”胡喆当即决定,追随这位校友。

到编辑部的第一天,胡喆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见到不修边幅、看不出年龄的林军。他不会想到,他们未来会共同撰写《沸腾新十年》。

这位兄长兼同事的历史情结,后来给胡喆留下极深的印象。在北京,他看见林军对那些豪华新酒店毫无兴趣,专挑魏公村早已老旧的燕山大饭店,理由只是,这里发生过、隐藏着无数中关村的传奇故事。林军对这些故事如数家珍。

两位年轻人是幸运的。作为记者,他们见证了沸腾年代里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作为创业者,在波澜壮阔的互联网创业大潮中,他们是弄潮儿。

林军曾任IT第一中文网站天极网的总编辑,创办了科技媒体——雷锋网。胡喆曾参与UC浏览器和百度早期的工作。在中国互联网界,他们都是“年轻的老革命”。

他们一直在时代潮流之中,本身就是潮流的一部分。

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在采访和写作中,对《沸腾新十年》书中同时代的创业者(有的与作者年龄相仿,有的更年轻),他们感同身受、同振共鸣。笔触所至,也就更细致、更真实,深刻摹写出了时代精神与创业者的群体形象。

《沸腾十五年》与《沸腾新十年》,作为中国互联网史的重要著作,是中国科技史的一部分。而投身科技史写作这项艰苦工作,既与两位作者的学问修养与兴趣爱好相关,也与《电脑报》的传统有关。

科技史是科技事业与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记录。以史为鉴,以史明志,这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应用领域中,同样都是共识与经典之言。

科技史钩沉浩如烟海的史料,梳理科技发展的脉络与源流,分析科技事件发生的背景与逻辑,描述与评价科技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与影响。

一部优秀的科技史著作,常常能启示后来人,激励人们投入甚至献身科技。

由于认识到科技史的重要作用,因此《电脑报》当年的编辑部研究科技史的氛围浓厚。那时,对美国前沿科技发展历史与最新动态的研究、追踪,是大家的重要工作之一。激励过雷军一代年轻创业者的《硅谷之火》等个人计算机发展史著作,同样成为林军、胡喆等反复阅读与研习的重要资料。编辑们对计算机和互联网发展中的史料细节甚至熟悉到这样的程度:当一个人对硅谷某一小地名的英文拼写发生错误时,另一个人会立刻发现并纠正。因为,大家都知道那里发生过的大事。

有这种理念与氛围,《电脑报》创办初期就在国内独家开设了“电脑史话”版面。当时,国内对计算机发展史的研究与写作有些滞后。为数不多的文献与著作也很少涉及计算机普及大潮中读者最关心的个人计算机发展史。针对当时的情况,《电脑报》决定主要记叙计算机发展的当代史,聚焦个人计算机发展史。“电脑史话”刊出了《PC机十年》《PC机的第二个十年》《软件辉煌》《电脑病毒面面观》《WPS之谜》等连载文章。这些文章主要由《电脑报》的编辑撰写,大家用了很多笔名。这些文章生动介绍了读者最感兴趣的个人计算机发展史,不但让比尔·盖茨这样的国外创业者广为人知,也让当时很少得到深度报道的中国年轻创业者(如求伯君等人)的形象,在中国读者中鲜活起来。

从1995年开始,《电脑报》又开设了“电脑时空”栏目,主要由我和IDG中国负责人熊晓鸽先生,每月一次在国内外某个地方面谈或通过越洋电话连线,实时报道全球计算机发展中的热点事件和焦点人物。这些报道特别强调现场感,感染力十足。“电脑时空”涉及的话题非常广泛,互联网发展的最新动态越来越在这些话题中占据重要地位。

今天发生的一切,终将成为历史。《电脑报》的编辑们有这样的共识,因此他们认真记录当代史。

“电脑史话”和“电脑时空”中的文章新颖鲜活,与时代同脉搏,因而非常受欢迎。其影响之大,甚至出乎编辑们的预料。多年之后,已经成为互联网行业领军人物的许多老读者,仍然能回忆起曾经读过的文章,回忆起所受到的启发与激励。

科技史写作与报道带来的这种作用与影响,无疑也使林军、胡喆受到鼓舞,感受到一种责任,吸引他们投身于对科技史的研究与写作中。林军回忆,他正是因为看了《PC机十年》和《PC机的第二个十年》等连载文章而决意来《电脑报》的。当时,他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生中有一定的名气,是学校团干部、党员。而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直追清华大学,当时在全国计算机专业中排名第二,毕业生的选择很多,他完全可以选择留校。但林军最后选择《电脑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电脑史话”和“电脑时空”那些文章对他的吸引。他从小喜欢历史,大学读了计算机专业,又有校园刊物主编的经历,综合这些,他认为《电脑报》是自己最好的选择。在这里,身处个人计算机与互联网发展的潮流之巅,浸淫于科技史学习与研究的氛围与传统之中,对他科技史写作的路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他主动提出去《电脑报》北京新闻中心,也是希望利用北京的史料资源,进一步构筑实现自己科技史写作人生愿景的基础。

于是,有了《沸腾十五年》与《沸腾新十年》的问世。

科技史的写作,可以沿着科技、事件、人物等维度组织和展开史料。无论是侧重某个维度,还是多维度并重,只要作者忠诚于历史,忠诚于读者,都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作为《沸腾十五年》的续编,《沸腾新十年》承袭了前者的历史记叙方法:记录当代史,不过多着墨于中国互联网的技术发展线索,专注于描写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以编年史的形式,铺陈开十年间(实际上是2007—2020年的14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壮丽画卷,创业者的群像在这一长卷中鲜明生动,熠熠生辉。

如果说《沸腾新十年》比《沸腾十五年》有什么进步,那就是视野更加开阔,所观察和记录的受到互联网深刻影响的行业,由四大类扩展为十大类。这也是中国互联网巨大进步的直接反映。在互联网已经水银泻地般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今天,历史记录者力求全景式展现这一影响。

而两本书一脉相承的,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细致且逼真的描写。在写作中,两位作者念念不忘的一个术语,是“颗粒度”。文字作品的“颗粒度”,如同影像作品中的分辨率,是作品质量的重要标准。但分辨率可以通过设备和技术手段来提升,而“颗粒度”只能靠作者自己辛勤的工作,在采访与记录中一点一滴努力追寻细节,多方求证核实事实,精心固化成文字。在科技史写作中,对“颗粒度”的追求,不是容易的事,但他们主动挑战了自我。

《沸腾新十年》的作者用这样的写作态度,为读者展现出中国互联网创业者真实的群像,这些创业者一个个在书中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呼吸,触及他们的脉搏,共同体验他们命运起伏中的失败与成功。

前面谈到,两位作者是中国互联网界的老兵,他们本身就是潮流的一部分。这不但使他们能与创业者感同身受,还能让他们在认知上有独到之处。

《沸腾新十年》的作者与其所记录的创业者们在同一舞台上,背景天幕是中国的崛起,是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是中国互联网不可逆转地成为世界重要力量。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本书里的中国互联网创业者们,创造了历史奇迹。

2008年,中国网民达2.98亿人,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仅仅一年,到2009年年底,中国网民达3.84亿人,超过美国和日本的总和,其中手机网民达2.33亿人,占60.7%;到2020年年底,中国网民增长至9.89亿人,占全球的五分之一,其中手机网民达9.86亿人,占99.7%。

剧增的网民数量、巨大的市场规模,为创业者提供了无比丰厚、前所未有的创业沃土。他们的创业激情得以点燃,他们的无穷创意得以实现,《沸腾新十年》则记录下了他们的精彩人生与故事。

在《沸腾新十年》记录的历史阶段中,中国互联网在学习全球先进经验和商业模式的基础上,也悄悄开启了自己的创新历程。中国互联网的创业者们已经不再只是学习外国的商业模式,而是根据自己对新技术的追踪与理解,根据自己对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分析,创新出自己独到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创建了无数新业态互联网公司。

中国互联网的创业者们不但迅速开拓了国内一个个新市场,还勇敢且坚韧地一步一步走向广阔的全球疆域。在《沸腾新十年》的这一阶段,中国的电子商务、中国的共享服务、中国的快递物流、中国的网络游戏、中国的网络文学、中国的社交工具、中国的短视频平台……无数中国的互联网应用与服务,越来越广泛地进入世界市场。新闻报道中也开始出现“XX的XX”,前面的“XX”,是外国国家的名字,后面的“XX”,是中国的一项有人气的互联网应用。学习中国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已经在全球悄然开始。

当某个大国一口气封禁中国的几十种App时,当互联网发源地、当今的互联网强国竟然要动用国家行政力量来应对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市场行为时,其潜台词是,中国互联网的创新力量已经成长壮大,中国正在由互联网大国走向互联网强国。

《沸腾新十年》有幸记录下这样的历史,中国互联网的创业者们已经创下惊世伟业。

而我们为这样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迁心潮难平,对艰苦卓绝奋斗的创业者们肃然起敬。

历史永不停息。

当读者读完《沸腾新十年》时,中国互联网史新的一页实际上已经徐徐翻开。本书读者和书中的创业者一起,正在迎接中国互联网风云激荡但又注定辉煌的明天。

笔者坚信,在本书读者中,一定会涌现出许多新的互联网创业者,他们会和前辈创业者一起,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沸腾新十年》中记录过一位创业者——清华大学学子王江,他行动严谨,内心狂野。能体现其内心的,是他最喜欢的一句英文歌词。我也喜欢这句歌词,尤其是后半句——Seas would rise when I gave the word(当我一声令下,海洋应声而起)。

今天的中国互联网创业者们,可以有也应该有这样的抱负与气概。

陈宗周
《电脑报》创始人及前社长 IvZ9F4GaJv/hlm5VhsvIZCSF5l6npLYPZGg2oOo4qj4Zmw+GdzC+D0Gfxa4MPS0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