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京东在生鲜电商领域杀进杀出

在生鲜电商领域,京东是绕不开的玩家。

2015年是京东在电商方面扩张的“两极分化之年”。一方面,通过投资途牛旅行等公司,京东将原本不太容易电子商务化的旅游、购房、购车接到线上(但结局相当惨淡);另一方面,京东通过到家服务接入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品类(结果平平)。

腾讯把电商业务打包注入京东后,命运多舛的易迅网的几位元老开始了独立创业。其中,妙生活是为消费者提供即时送达便利生鲜美食服务的O2O电商平台,由前易迅网联合创始人林敏、邹志俊和陈勇创办,公司位于上海。

妙生活社区店近40家,自建物流覆盖上海外环。不到300个SKU,以水果、零食为主,提供2公里1小时极速达配送服务,差不多1天1万单,客单价超过50元,月营收过千万元,毛利润率为25%~35%(与门店位置有关),损耗低于5%,达到了行业内的先进水平。为此,2015年10月10日,它获得了钟鼎创投的500万美元。

据说,妙生活在2016年12月实现了公司整体盈亏平衡,但是这很可能是纸面数据,后来邹志俊复盘妙生活的失败,认为还是存在成本问题。他指出,虽然妙生活在上海经营了4年多的时间,而且创立的店仓一体模式在全国领先,但直接成本就已经占据总价的30%~40%,而生鲜批发的毛利润率只有10%~20%。高额的成本让这样的企业在短期内很难盈利。

在2015年,被认为是垂直生鲜电商类中渗透率最高的天天果园,宣布获得7000万美元C轮融资。天天果园CEO王伟透露,这轮融资由京东领投,此前A轮、B轮的投资方SIG、ClearVue等机构跟投,这也是当时中国生鲜电商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因此,天天果园和京东的合作是“战略性的、全天候的”,天天果园也一度长期在京东App首页重要位置盘踞。但或许是没有能够理顺局部与全体、分支与主干的关系,天天果园的策略很快从扩张变成了收缩。

同样在2015年,京东与永辉超市开始讨论包括资本在内的诸多合作。但据自媒体朱思码记所载,京东在讨论生鲜做不做、谁来做,自己做还是交给永辉的问题上,同样耗费了大量宝贵时间,因此开局至少比天猫晚了两三年。最终,京东选择投资永辉超市以支持京东到家O2O,同时自建生鲜冷链团队,并在全国各地的配送站大规模配发商用冰柜,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铺设。

回头来看,京东当时的这个决定有些仓促。在生鲜业务上,受制于硬件基础设施,特别是冷链仓储物流,京东的商业模型一直没能完全落地。在这方面还有前车之鉴,如1号店曾经以大货的形式做过一阵子生鲜冻品的B2C模式,因为基础设施不到位而放弃;顺丰因为冷链物流体系导致了整体物流效率下降,被迫拆分。

一句话,彼时在生鲜电商上,京东没有一个明确的打法和思路,在战略混沌期左右摇摆。

在还叫作“拍到家”的时候,京东到家就在用配送员从超市取货、替用户跑腿的模式试点O2O服务,这样的模式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成本也相对不太高。随后,京东到家逐步接入第三方服务,以集中化的方式进一步降低成本。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原本是替代方案的京东到家,居然成了生鲜电商的主渠道。然而,相对生鲜电商对渠道的高标准来说,京东到家的仓配和物流实在难称专业。

事实上,京东一直坚持正品和自建物流,因此无论是从用户收入、学历,还是从客单价,甚至是从用户黏性来讲,京东都是领先的。而优质的、对平台信任的用户,正是大部分生鲜电商所缺少的资源。

正因为拥有庞大的优质客户群体,并判定消费升级全面来临,经历3年的探索后,京东决定使出“洪荒之力”来做生鲜业务,对外打出了“遍寻天下鲜”的高调旗帜。刘强东亲自把王笑松和唐诣深从京东赖以起家的3C事业部调到新成立的生鲜事业部,并将生鲜事业部从消费品事业部独立出来,使之成为京东第六大事业部,可见刘强东的目标绝不只是“玩票”。

然而,在实际落地的时候,京东的打法却有些松散。最突出的标志是,京东优质的物流并未成为京东生鲜的主配送渠道,这让人相当费解。

一种说法是,京东在物流上的投资太高,直到今天也还没有完全回本。在这种情况上,要按京东的标准再建一套全程冷链、端到端的生鲜电商专供渠道,刘强东实在是难以下定决心。

其实京东一开始确实准备高举高打。王笑松接受媒体访问时说,相对而言,在生鲜产品中,禽类、肉类产品基于工业化养殖,标准化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水果和蔬菜,个体种植模式和天气变化成为这两大品类标准化的主要问题。他透露,京东对水果、蔬菜的标准已经制定完成,下一步的任务是怎么推广落地。2016年京东会试水这些标准,2017年才可能大规模推广。“虽然让这些水果和蔬菜从非标品变成标品很难,但这是我们未来的突破口。”他表示,京东希望通过不断投入来解决生鲜的标准化难题。

但事实上,这些标准一直没有完全、彻底地得到贯彻。

由于在底层模式上的选择困难,京东只能在部分城市实现了部分商品的直营直送,比例相当之低。而主流方式上,则一部分走第三方合作路线,另一部分退而求其次选择京东到家模式。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便利店模式之于生鲜电商的诱惑,在于不用重建前置仓,但缺陷是品控管理难以到位。京东到家中虽然有一些大中型超市参与了生鲜的分发配送,起点较便利店高,但仍不能改变货源分散、标准化低、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这使京东生鲜一直没有建立起一个高品质、统一的用户心智印象。

布局散乱还可以调整,但关键性人才的流失,才是京东在生鲜电商上步步被动的原因,这就不得不说从京东出走的侯毅。

侯毅的大学专业是计算机软件开发,后来在上海做可的便利店,积攒了将近20年的实体消费零售经验,加入京东时已经是一员老将。他于2009年前往北京任京东物流总监时,正值刘强东希望借鉴亚马逊在FBA(亚马逊物流服务)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将其复制在京东身上的筹备期。

侯毅投身到规划京东赖以成名的全套物流仓配体系中,主导和参与京东快速配送发展的整个过程,深刻认识到京东快速送达的威力。此后,盒马鲜生力推30分钟送达,也是在走京东曾经走过的路。

根据《天下网商》的报道,转岗到京东O2O部门的侯毅是京东生活服务业务京东到家前身的创始人,还曾负责过京东寄予厚望的“亚洲一号”工程。

为什么侯毅没有留在京东孵化盒马鲜生?曾任苏宁云商品牌战略总监的张陈勇推测——侯毅在操盘京东到家时曾主导过和唐久便利的合作,其实走的是最轻化的便利店前置仓模式。后来,侯毅发现这样的轻模式难以解决库存和体验问题,于是提出类似盒马鲜生这样重模式的解决方案,但未获支持。

为此,2015年年初,“北漂”多年的侯毅离开京东,回到上海老家,和同是上海人的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约在虹桥附近的一家咖啡馆聊天。张勇想探索一种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零售模式,而侯毅想做重模式的生鲜超市,从线下开始做,再通过数据打通线下与线上。据报道,张勇当时只听侯毅聊了5分钟,就很感兴趣。

后来,侯毅力推的盒马鲜生不仅成为天猫的撒手锏,侯毅也时有对过往的微词,可见对当初确有不甘。 j9QDXTCDG0VrZe/cFdSc0YZysKsKBu8x92+UZgov+vEEw7qgaEUi8kR74p829+B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