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良的心理习惯会导致创伤

心理习惯的防御机制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这里我就要介绍一下角色心理学中十分重要的三个心理要素:诱因、创伤和防御。

诱因激起你的情绪反应

诱因就相当于扳机,它可以激起情绪反应。

情绪反应与感情是不同的,感情是伴随感觉、思想和行为而出现的主观体验和感受,而情绪反应(Emotional Reaction)是指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一系列反应。

情绪反应既有平时我们常见的兴奋、愤怒、悲伤等,也有否定、歪曲现实并将情绪转嫁至其他事物上的思考性情绪反应(Reason Emotional Reaction)。

情绪反应在感情产生波动的同时发生,因此,绝大多数人能够感受到的不是感情,而是情绪反应,并且他们无法触及能够治疗创伤的真正感情。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人们总会不断地假设之前发生过的事。

真正的感情和情绪反应比较难区分,但真正的感情是可以快速消化的,其消化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分钟。即便是一些比较过激的感情,比如因失去爱的人而造成的悲伤,或者因天灾导致自己失去一切而造成的愤怒,这些感情消化起来也最多不超过五分钟。

因此,一些感情,诸如生气、痛苦、悲伤等,如果持续超过十分钟,这就是情绪反应。此外,我们应该记住,出于情绪反应的行动都是不太好的。

创伤藏在诱因里

在引发情绪反应的诱因中,隐藏着我们需要治愈的创伤。当诱因真正影响到我们的时候,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就会发生。

我们会对某些事物产生动摇,感到强烈的愤怒,陷入沉思,某人不在身边就感到难以自保……导致我们表现出这些强烈的情绪反应的,就是诱因。

当出现这种状态时,我们要认识到,我们被某些诱因刺激到了。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因意外而内心产生激烈的反应时,我们能想到这是受到儿时心理创伤的刺激,是被诱因所影响,这样的话,我们就有可能正确应对它们。

防御机制由创伤和诱因支配

我们只会感知我们知道的事物,也会对我们熟悉的东西产生关注。导致人们回忆起创伤的人、气味、氛围,以及其他一切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都会成为诱因(扳机)(①)。

一旦诱因被触发,就会产生情绪反应(②)。

情绪反应是因一个人无法接受自己的真实感情而引发的反应。情绪反应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应激的状态(情绪性的感情反应);还有一种是考虑到是非曲直,将歪曲的现实当成正常的状态(思考性情绪反应)。

然后是瞬间发生的判断,这个会在后面详细说明(③)。

也就是说,我们平时会想的“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自己做错了”等等,都是我们对现实中未发生之事的随性判断。而引发这种不良心理习惯的一连串事件,在角色心理学上被称作防御机制。

而且,在这种防御机制之下,存在着儿时所受的创伤(④),还有一些时不时会想起来的儿时的事件,以及很多熟悉的感觉。

如果能够意识到这种创伤,我们就可以进行下一步——选择。我们可以选取一个适合自己的支持方式,抛弃之前习惯性的选择,去拥有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有些创伤自己曾经经历过。由于目前并不记得,因此当诱因被触发的时候,很多人不知道该怎么做。

在受情绪反应影响而采取行动(诸如大哭、生气)之后,回到了安定状态,人们依然有可能因同样的诱因而再次产生情绪反应。

这就是负防御机制。不治愈创伤的话,人们便无法从这种负循环中解脱出来。

02

使你深陷防御的判断陷阱

就像我在前面说的那样,被诱因触发的情绪反应出现之后,我们接下来就要进行判断。

这里的判断是指擅自强行假设现实中没有发生的事,是一种错误的判断。

判断的产生也与心理创伤有关系。

我们在刚出生的时候,基于强烈的好奇心,会做出很多挑战。但是因为有那些看不到的墙壁,即便我们想挑战,也会感到自己办不到。孩子的能力有限,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理所当然的,但他们的内心也会因无法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产生强烈的心理矛盾。

孩子会因为这种矛盾而大哭大闹,但大多数时候,他们会被爱自己的父母或关心自己的人批评、呵斥。

这样一来,孩子就不会在他人身上得到自己所希望得到的反应,也会认为自己表现出自己的情感不会被人接受。这时,我们内心的为了生活而存在的生存本能,以及起到警报作用的判断就开始运作,从而使我们以为,不被爱的人没有价值。这种不被人接受的事情一旦重复发生,未来当我们再次想要表现情感的时候,警报就会立刻响起,我们就会马上做出判断。

因此,为了摆脱不良的心理习惯,我们就不能被防御机制中的判断所束缚。

真正的自己隐藏在更深的地方

我在前面说过,角色心理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人们治疗心理创伤(这是心理习惯,即防御机制的产生原因),回归真正的自我。但是你了解真正的自己吗?真正的自己,是一个可以做出对自身、他人和世界都有利的选择的个体。这种个体存在于每个人的内部。这是一个人内心原本的性质,在角色心理学中,我们把它称作核心本质。

核心的自己与虚伪的面具

注意到心理习惯,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通过这个,我们就可以变成充满核心本质的真正的自己。

但是,很多人都会把虚伪的自己误认为是真正的自己,在角色心理学中,这被称为面具。

所谓面具,就是指人们会美化自己的想法,认为某种做法是完美的,是会受人尊重的,从而会认为自己达成某种状态时,就会被人接受。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自我印象。

这种面具来源于我们儿时的意识(这种意识可能连我们自己都忘了)。我们在小的时候,为了得到他人的关爱以及被人接受,总会“制作”这样一个面具,来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可是,正因如此,我们远离了真实的自己。

而且,我在前面提到的判断,也是人们为了自己的生活所必需的元素。随着心理成长的推进,我们会因为自己的判断而在某些时候得到一些警告,然后对此进行预测。由此,我们就形成了一种这样做会产生这种结果的印象。

基于这种判断和印象,我们就会预测某件事会产生对应的后果,自然也会选择对应的言行。就这样,我们的面具,也就是外在的角色,便形成了。

面具不仅让我们远离现实,还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误解,即戴着面具生活一定是最重要的。

一旦习惯了这种面具,我们就会利用面具来与朋友、同学、同事去缔结关系,构筑自己的生活。这样一来,人们就会感觉到,内部的自己(没有面具的自己)所期望的状态与现实是有天壤之别的,也会产生“这真的是我自己想做的事吗”的疑问。

意识到理想化的自我印象(面具)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有时会发现自己的内部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因为有面具,我们无法面对真正的自己。面具会让我们远离真正的自己,从而使我们无法理解什么才是正确的。

由此,我们便会陷入防御机制(因为儿时的一些误解),我们的现实便会变得不如意。为了让现实有所改变,我们有必要脱离在同一种思维中无限循环的状态。

我们虽然想要改变这种循环状态,但只是以各种方法去改变外在的自己,并不断远离原本的自我。

想要把不理想的现实变得理想,有些人会利用理想化的自我印象(面具)背离自己,因此令自己始终无法摆脱不理想的现实。

“为什么总是这样呢?”一旦你产生这种疑问,你就应该想一下,自己是否是在戴着面具生活。对自己持有怀疑也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因为这是你改变人生的第一步。

接受防御机制(心理习惯),你离真正的自己就更近了

我们总认为,人生如果能够平稳、平和、平静,那就是幸福。然而,这是一种误解。

在我们充满好奇的童年时代,突然产生的负面情绪,诸如母亲的呵斥,父母吵架时自己在旁边不知所措的感觉,或是因为自己想要某件东西而与朋友、兄弟发生冲突后的难过回忆……这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体验到的负面情绪,便是产生儿时误解的原因。

这样的防御机制,来源于我们在不和谐事件中所产生的“要是什么都没发生就好了”的想法,不过,大多数人并不会注意到它。而且,我们受到“要是什么都没发生就好了”这种防御机制的支配后,还会戴上面具,其结果就是我们远离了幸福。虽然人们一直向着幸福这个目标前进,但也会陷入越想幸福越不幸福的负面循环。

然后,因为这种恐惧,我们就养成了不良的心理习惯。而且,当孩童时期体验过的恐惧再次出现的时候,那一瞬间我们总会有基于过去的体验而进行预测的倾向。进而,我们便会与这种恐惧同化,并利用我们的预测来行动,由此便有了一种“自己的现实永远不如意”的想法。

因此,如果不能意识到内心的不安与恐惧,我们是无法改变现实的。如果我们能接受和更全面地体会内心的不安与恐惧,并把目光投向其根源——心理创伤,就会获得一个崭新的世界。

不接受心中不好的感觉,我们就只会不断地重复同样的现实。我们要做的不是回避,而是接受。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问自己,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想要做什么样的事。当我们的内心涌现出真实的想法时,便可以治愈自己的创伤。 phUhOTGhaDPi+LC3I9NcHcG4m2/w5529jm0PpAZQ2Nzz0ESDpap+DuKqSgjCAY6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