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生活难,是因为过去的记忆在现实中反复出现

在学校或职场中,人们总是会感觉自己无法融入某个群体中,或是心里很讨厌自己,或是不知道该跟别人说些什么……在我看来,每个人都会有心情低落、不知该如何行动的体验。

在这个时候,你的外在自己(平时与他人相处交流时的自己)总是与从胎儿到五六岁时期让你心情低落的糟糕回忆产生联系。而且,在长大成人之后,这种记忆总会在现实中被自己再创造。

我们在采取行动时,必然会联系过去的记忆进行判断。比如,有人曾因为吃红蘑菇而吃坏了肚子,那么下次他见到红色的食物时,就会认为它是危险的东西。这是人类为了生存所必需的能力。

但是,当过去的消极记忆或自己未能解决的事件,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反复出现时,人们就会将自己的过去带入现实。

也就是说,这使人们无法认识到,现在发生的事情与之前的事是不同的。由于人们总是基于过去的记忆开展行动,现实的世界在他们眼中必然会变得消极。

如果学校或职场里的人,总是基于过去的记忆,像孩子一样采取一些幼稚的做法,行事就会变得异常混乱。

我始终相信,当下的人才是最真实的。为了消解心中的苦闷,看清现实与自己所误解的过去之间的区别,是非常重要的。

不过,如果无法深度回顾自己的过去,我们依然无法发现自己对现实与过去的误解。而且,记忆中的感觉与反应越强烈,我们就越难以分清过去与现实。

比如,对于一些在孩童时期有过溺水经历的人来说,他们对水的恐惧非常强烈。当去海边或游泳馆之类的游泳场所时,他们会认为自己不会游泳,并因过去的记忆而感到肌肉紧张或动作迟缓。因此,他们不会放松,也不会去热身,进而产生自己会再次溺水的感觉。相对于之前,他们对水的恐惧会增加,进入恶性循环。

有些事情或许并没有这么严重。假设某个人在小时候,因为吃到酸的东西而体会过那种酸掉牙的感觉,那么以后他再见到酸的东西,基本会非常抗拒。

很多人都是基于过去的记忆来认识现实

如果我们把日常的行为与过去的体验联系起来进行理解的话,我们就会失去对事情的控制。这样一来,我们在生活中就成了记忆的奴隶。

“不想到水里去”“不想吃酸的东西”……从个人角度来说,讨厌某些东西并没有什么不对,如果我们能理解“为什么不喜欢”的话,不仅能够使自己认识到“不喜欢”这个事实,还可能会在此基础上感觉到:这一次可能会跟以前不一样。由此,我们或许就会得到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体验了。

但如果我们对不喜欢的原因没有兴趣,不想去理解,那么无数可以改变人生的机会就被我们错过了。

改变想法这种表面措施是没有意义的

读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想:也就是说,只要我改变一下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确实,吸引力法则非常有名,但世界上还有很多关于改变认识和看法的方法。

因此,对待某件事,虽然很多人的第一想法是“no”,但是基于“我不能有任何消极观点,必须给予积极看法”的想法,人们会强迫自己表现出对自身的拒绝感。不仅如此,针对前面的游泳的例子,有些人会认为自己会游泳,然后挑战自己。可是,这种强行向反方向行进的做法,会在身体与思维之间产生不平衡感,并使现实状况更加混乱。

而且,如果这样欺骗自己的大脑,由于我们在细胞层面依然拥有记忆,就算是强迫不擅长游泳的自己产生会游泳的意识,我们也只是在姿势、动作、体形等方面做做样子,并没有实现根本性的变化。

与此相反,真正的改变,是一个人在动作、姿势,甚至是在认识上所表现出的自然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全面的,包括表面的改变和给予他人的印象的改变。

要治愈自己,实现真正的变化,我们需要同时对脑中的错误认识和细胞的记忆进行改变。

不可否认,认识确实很重要,但没有对自己进行探求的认识是没有意义的。所谓对自己进行探求,就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造成不理想现实的根源,为了改变这种不理想的状况而去意识到这一点,这是很重要的。

存在于自我探求中的自我认识,一定是与自我改变相关联的。

误解胎儿到少年时期心理创伤产生的原因

人们之所以会对自身和现实产生不当认识,是由于胎儿到少年时期的经验和所遭受的心理创伤。为什么有些事情连自己都没有什么印象了,却依旧可以对现在造成很大的影响呢?对此,我来向大家说明一下。

人不是一出生就能自由活动的。其他的动物在出生时基本都能依靠自己站立起来,而我们人类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却需要别人的帮助。

虽然婴儿什么都不会做,但也绝非什么都感觉不到。婴儿的视觉和听觉的确不发达,身体不能自由活动,但正因如此,他们的感觉异常灵敏。

不过婴儿自身的不愉快不会被表现出来。就算他们想要表现,年轻的妈妈也不会领会其意图。婴儿为什么会哭,为什么会笑,为什么会有所不满?父母们对这些问题都不怎么理解。而这正是婴儿们内心深层矛盾的产生原因。感觉到父母无法理解自身情感与诉求的婴儿,只能把自己的情感压制下来,长时间的积累就形成了心理创伤。

婴儿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更细心、更敏感,他们对所有事物都持开放态度。因此,在很多事件发生时,他们对现实的误解和因此压抑的情感,都会进行积累,并隐藏在心中。

内心是人最柔软的地方,从爱到恨,隐藏着上百万种感情。因此我们要知道,人们能感觉到的情感不只有爱和恨两种,这一点对自我治愈是非常有用处的。

爱也会造成心理创伤

这里介绍一个我所知道的在儿时遭受心理创伤的例子。

我有一位刚刚生完孩子的朋友。她总是一边对孩子说话,一边给孩子哺乳。我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她说她一直这样。我想,就算是一些育儿书也会告诫父母不要这样做吧。

婴儿在吃奶的时候,总会发出“吱吱”的吃奶声。这时,母亲就会觉得孩子似乎在对自己说些什么,然后与其进行交流,但是此时婴儿依旧只能发出吃奶的声音。我对她说:“如果孩子一边吃奶一边与母亲交流,孩子会因为无法表达而感到不满。”

母亲爱孩子,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但是在此种情况下,孩子会觉得母亲不理解自己,会因此受到心理创伤。

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们会遇到很多自己无论如何都办不到的事情。这期间,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并去接受做不到这个事实。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会开始认识到“原来现实世界就是如此”,进而对现实世界产生包容。

在对现实世界产生包容之前,如果人们心灵的成长就停止的话,在此之后,哪怕再过十年,人们对同一类事物依然会有着同样的反应。

也就是说,如果在婴幼儿时期,一个人无法接受自己的话无法传达给他人的创伤,那么在长大后,他就会把自己的话无法传达给他人当作一种现实。这种绝望感,会与自我否定产生联系。

当然,造成孩子遭受心理创伤的原因,绝不只有在哺乳时才会产生。

孩子在摇摇晃晃地自己走路的时候,如果前方有墙壁,他的父母会马上把他抱起来,帮助他改变方向。这种行动,我想很多父母都会采取,毕竟这是善意的。

如果在这个时候阻止的话,孩子就会在自己向目的地行进的过程中产生一种迷茫感,同时也会对自己到底在做什么、自己到底在朝着什么地方前进产生怀疑,进而感到目标缺失。

如此反复下去,孩子长大后在做某件事时,也会在其过程中丢失目标,并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变得越发不理解。

伤害=创伤,这种想法一直在影响着人们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会反复有一种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事情无法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去发展的感觉,这种感觉的产生便是心理创伤。由此,人们会远离一个拥有本质的自己,这便是角色心理学对伤害的定义。

提到心理创伤,多数人会认为这是一种在严重事件发生时人们所受到的急性心理创伤。而在角色心理学中,这只是两种创伤中的一种,另外一种则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出的慢性心理创伤。

即使你发现自己拥有某种情感并将其发泄,你心里的创伤也不会因此消失。因而,我们有必要完整地感受我们的情感,并认真地去思考。

这种事情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发现自己的心理创伤,然后就会自愈。对于我们的心理创伤,我们必须长期地、多角度地持续治疗。而且,在治疗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避免自己单独治疗。这一点我会在后面详细叙述。心理创伤常常是由于对于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误解而产生的,因而我们的治疗过程一定要在与他人的正确的关系中展开。

现在我再来谈一下我之前提到的那个朋友。

那位母亲依旧会在孩子吃奶的时候跟他说话,但某些时候,孩子的嘴会突然离开母亲的乳头,然后看着母亲,一脸高兴的样子,似乎明白了她在说什么。这时,孩子便对她与母亲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包容。

人们不会无创伤地成长

那么,创伤对人的成长一定是有负面作用的吗?

人们会对意料之外的现实感到无所适从,也会感到不理解,这种感觉,会时刻处在人们紧张的身体里。在这一瞬间,人们所见到的风景(不管室内或室外、有人或没人)、见到的人(不管是男是女)、天气好坏、气味或气氛等,所有的详细信息都会被人们记住,深入人们的大脑。

而且,在人们能够包容它们之前,那种不理解现实的感觉会将相关的记忆在现实中进行假设,从而让我们回忆起所受的心理创伤。

也就是说,在我们能够分辨虚假与真实,将身体与细胞的感觉从那些事件中解放出来之前,我们会不断进行假设。

但是,这些心理创伤对我们的成长是有着很大作用的。

对于一些在儿时无法理解和接受的事情,长大后,我们会以一个更大、更高级的视角来审视它,就像我们现在会理解父母的某些行为是出于爱一样。这样一来,我们的意识就会发生变化。

同时,我们可以因此面对更大的现实,拥有更广的视角,了解更深的世界,由此帮助自身实现成长。换句话说,为了成长,我们必须理解并超越我们的心理创伤。 yg6M2moCZE/ziYbEanecyzmCQBgXTuR8+iehbfYKozO/HaBYB98PTdkmqj2qSs5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