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一章节的练习中你是否会发现,童年不良教养形成的创伤反应,是各式各样的。除了罗列出来的那些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症状。
所以,小时候的伤害,给一个人带来的持久心理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但纵使有这么多不同的创伤反应,如果你拨开表象、探索到最深层,你会发现,其实最后都会指向一个很熟悉的心理状态,即自卑。
也就是说,童年创伤虽然会引发各类心理问题,但这些心理问题的核心,都是在不安全的教养方式下,导致个体的自我发展受挫,自信心被挫伤,形成强烈的自卑心理。
所以,很多人就会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卑造成的,他们渴望摆脱那种糟糕的体验,就想尽办法去对抗自卑,并为自己有这样心态而羞愤,恨不能找到一种方法,把自卑从性格中彻底抹除干净。
但我要告诉你: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你越对抗,可能会越失败。
因为自卑是我们生命体验的一部分,与那个内在的你密不可分。你想要改变自卑,想要疗愈自我,首先就需要正视自卑、接纳自卑,并对自卑心存感激。
是的,你没有看错,你要对你的自卑心存感激!
因为只有真正地理解自卑曾经在你生命最艰难的阶段,给予你的保护意义,你才可能真正地与自卑和解、与自我和解、与父母和解、与世界和解。
和解才能让伤口愈合、结痂、脱落、平复,走向终极疗愈。
自卑,对你意味着什么?
就像有句话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同样,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自卑。
我们的自卑,来自教养不良的原生家庭,是在被斥责、被拒绝、被否定、被忽视、被遗弃、被虐待、被暴力伤害等等不安全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被动的自我保护。
想象一下,那时候小小的你,既无力反抗养育者的权威,因为反抗可能会招致更加严厉的惩罚;也无力摆脱现实的厄运,因为年幼的孩子根本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
所以,他只能委曲求全,用他仅有的智慧和能力,让自己生存下去。
于是,自卑就成了他的保护色。
看看自卑曾经为你做过些什么,也许,你就不会这么难以接受了!
为什么环境不安全你就会紧张?那个小小的你,总是在惊恐不安的环境中,常常要躲避突如其来的伤害。所以,时刻保持警惕,关注环境变化和周围人的神色,就形成紧张的状态,紧张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
为什么你经常会沉默、顺服、懦弱?弱小的你,在面对养育者的责难时,这样的低姿态会让他们容易放过你。沉默、顺服和懦弱的态度,是为了不招致更大的惩罚。
为什么你在压力状态时会出现“游离”?这是为了让自己在冷暴力或体罚的痛苦中撑下来。所以,让自己的一部分“解离”出去,可以降低恐惧和痛苦的感受,暂时脱离窒息的环境,以至于不会心理崩溃,这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自我保护方式。
为什么你很害怕拒绝别人?因为拒绝可能导致关系断裂。当小小的你和父母的关系不安全时,你对于得到他们的爱就会没有把握。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会用讨好的方式,去获取父母的接纳和爱。所以,害怕拒绝,就是一种讨好反应。
……
你看,所有的自卑反应,都是那时候的自己,不得已的自我保护。
他就像一个小小的“安全卫士”,随时保持着敏感和警惕,一旦感知到危险,就会提醒你用他的方式去应对。
这就是为什么,明明是当下的应激情景,却会激发起你儿时的情绪反应。
这也是为什么,成年的你被激发的强烈反应,和当下的“刺激情景”完全不相匹配的原因。
因为外在的你已经长大了,而内在的自我却并没有一起长大,他依然处在儿时的警惕和恐惧中,还在做那个“小警察”。
一旦感觉到环境危险,他就会立马冲出来,提醒你赶紧逃、躲起来。
因为在那一刻,控制你情绪的,依然还是那个惊恐的“小时候的自己”,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将他定义为“内在小孩”。
正是这个曾经被伤害的“内在小孩”,一直充当着自我的保护者,调动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但是,你知道,现在的他已经成为影响你正常发展的阻碍者。
他所激发的那些创伤体验,会让你瞬间被痛苦情绪淹没,失去自我调节的能力。
认识“内在小孩”,了解他那些自卑的反应,曾经帮助你熬过多少漫长而艰难的岁月。
只有理解了他所付出的辛苦和努力,你才能真正地理解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然后,你才能打心底接纳自己的“内在小孩”,去心疼和怜悯他,愿重返生命故事,去找寻他、拯救他、疗愈他,带他从幽暗的恐惧中走出来,与现在的自己,合而为一。
本章练习
理解“内在小孩”概念:
想象在你的内心深处,有这么一个小孩,他是曾经被伤害过的小小自己。
由于遭遇了不公平的对待,所以他承受了很多的委屈和痛苦,被压抑在内心深处,常常发出幽怨的叹息。
他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是你一直未能放下和释怀的部分。压抑的委屈变成怨恨和愤怒,常常令你陷入痛苦的情绪之中。
如果你能感受到他,请你用文字把他描述出来,他的样子?特征?性格?当下的状态?他想要的是什么?
我们遭遇过的所有伤害,都会在内心深处留下或深或浅的伤痕,这些伤痕,会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命成长;
我们太过于骄傲,粗糙地包扎过后,就把它深藏起来,任它在心底流血溃烂、堆积成山;
我们用坚强给自己做个伪装,让伤口覆盖一层厚厚的盔甲,然后努力奔跑,去做人生的赢家;
我们总是想用金钱、荣誉、物质去安抚那些伤口,期待自己变得够强大时,它们就能自我痊愈;
我们以为只要跑得足够快、站得足够高,就可以把那些痛苦远远地甩在身后,从此拥抱幸福人生;
但最终我们却发现,这一切的努力都无济于事,那些痛苦,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愈来愈清晰和危险,直到某一天突然爆发,把我们彻底吞噬和淹没,拽入痛苦的深渊。
是的,纵使赢了世界,最终,我们还是会输给自己!
每个自卑的人,内心里都有两个自我。
你会不会有这样的体验:当你面临某个抉择或挑战时,你的内心深处就会有两个声音“自我冲突”。
一个声音告诉你:“放弃吧,你不行的!”
这个声音很冷酷、很权威、很强势,是那种轻蔑的、毋庸置疑的、斩钉截铁的、高高在上的姿态,不容你分辩和商量,直接就把你打入冷宫,让你原本跃跃欲试的心,瞬间落入谷底。
但你心里还有另一个声音,它很微弱、很小心地为自己争辩:“我想试一试,我感觉我能做到……”
但这个声音太微弱了,跟那个强大而否定的声音比起来,就像一个羸弱瘦小的孩子,面对一个高大凶悍的巨人。
他的申辩是那么无力,瑟瑟发抖,甚至不敢看巨人的眼睛。
他颤抖着,想要更多地表达却无能为力。那个鄙视的眼神和刺耳的声音,就像利剑一样刺痛他稚嫩的心,让他惶恐而羞愧。
他鼓起的那丁点勇气,瞬间就被击打得粉碎。
此时的他,连头都不敢抬起来,最后一点乞求的念头都被打消了,只想赶紧结束对话,退回到自己的小黑屋里去躲起来……
我的来访者海洋就是这样跟我描述他的感觉:
每次去参加同学聚会,我都试图自我鼓舞:“海洋,你要站出来,去展示自己,让大家对你刮目相看。”
每当这样想的时候,我的心马上就开始怦怦狂跳。然后,我开始构思自己的开场白,想一句就在心里默念一句。
该如何开始?怎样展示一点小小的幽默来调节紧张气氛?怎么介绍自己比较妥当?
该如何回复那些可能出现的刁钻提问,以及不怀好意的发难?
我一边想,这些念头一边不停地钻进我的脑子。很快,那些想好的应对话语,在心里打结、乱成一团,怎么也理不出头绪来,成了一团糨糊。
我一下就气馁了,那个批评的声音就冒出来了:
“你太没用了,又蠢又笨,一开口就会引来哄堂大笑!你最好还是闭上嘴,别自找羞辱了!”
“不是你说的这样……”,另一个声音在心里小声地抗议。
但这个声音太无力了,被批评声完全打败了,只能无奈地退缩在角落,像个委屈的孩子。
那种感觉真是糟透了,我还没有开口,但仿佛周围的人都开始准备要嘲笑我了。
那一瞬间,我的头开始嗡嗡作响,紧张到要爆炸,头皮发麻,喉咙发干,似乎马上就要窒息了。
这个时候,我特别害怕某个人突然指着我说:“让海洋来说……”
因为我现在全乱了,那些准备好的话都消失了,大脑一片空白。
如果这个时候我被拽出来,一定会结结巴巴的说不出话来,那简直太蠢了,我的人设彻底毁了。
我感到害怕极了,想找个地方让自己藏起来,不要有人关注到我,不要看到我的存在。
最好能悄悄溜出去,到院子里去敞口气……然后,我开始盘算着如何离开这个地方。
海洋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他说:“我知道,那个微弱的抗争声音,才是真实的我自己。
“每当这时候,我都能看到你说的那个可怜小孩,他一个人退回到那个小黑屋里,不敢发出任何声音。
“他是那么孤独无助,仿佛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帮他,他只能默默地待在黑暗中,委屈、愤怒和绝望……”
为什么?他一遍一遍地发出愤怒的哀号,为什么你们要这样对我?我恨你们。
当“我恨你们”的声音嘶鸣着从他的喉咙里发出,我仿佛看到那个小小的孩子,眼睛里噙满泪水,似一只浑身受伤、落入陷阱的小狼一样,无助地嘶鸣,目光里都是深深的怨恨和悲伤。
那个被困在黑暗中的“内在小孩”,就是我们曾经被深深伤害过的自己。
每一个自卑者的内心,都住着一个这样的“内在小孩”。
那个从小被拒绝、被否定、被斥责、被冷落、被忽视、被遗弃、被虐待、被暴力伤害、被不公平对待的可怜的自己!
那个小小的自己,一直在那里无声地控诉,在沉默中愤怒和哀伤。
这就是我们的“内在小孩”,即使我们已经长大成人,但这个可怜的孩子却并没有跟着我们一起成长起来,他被压抑、遗弃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里,孤零零的,瞪着惊恐的眼睛,蜷缩在黑暗中。
这就是童年创伤常常爆发的原因,因为内在的那个“自我”,并没有真正长大,他依然躲在阴暗的角落里舔舐伤口,孤独地等待着你去拯救,去为他伸张正义、打抱不平,救他脱离那个幽暗恐惧的牢笼。
那些突如其来的恐惧、莫名的悲伤究竟从何而来?答案就在这里。
每当你身处应激场景,比如陌生的聚会、严肃讲台、异性交往、权威对话等等,就会立刻陷入“自我冲突”的模式。
这就是开头讲的两个自我的冲突:一个批评的自我,一个被批评的自我。
批评的自我,来自被内化了的“养育者”。
他们是不容反抗的权威,从小就对你指责、批评、轻视和讥讽,这些声音经过长期灌输,最终内化成你自我批评的一部分。
所以现在你知道了,为什么在你的内心里,常常会有一个贬低和批评自己的声音。
被批评的自我,就是你的“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才是属于你“真实自我”的那一部分,他原本应该是健康自信、积极阳光的,并随着年龄增长变得越来越强大和成熟,和你的体能、心智相匹配的,一起去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
但遗憾的是,这部分的你,在批评者长期的打压下,停滞了。
因为作为一个孩童,他没有反抗权威的能力,反抗可能意味着更加严厉的惩罚。
所以,他只能选择顺服,选择被动地接受现实。
当他接受了“养育者”给予他的定义,接受了那些原本不属于他自己的不良“标签”,比如“不好的”、“不配的”、“不行的”,这个委屈的小孩,就被封印起来无法再长大了。
因为他丧失了成长所必需的养分:肯定、鼓励、支持、接纳、爱和安全感。
于是,这个委屈的“内在小孩”,就成为你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躲在黑暗的角落里,吞噬着你的自信,成为你的痛苦之源!
本章练习
识别内化的“恐吓者”:
拿出纸笔,回忆自己内在批评的声音,把它记录下来:
什么状况下,会感受到那个否定和批评的声音?
这个声音是怎么否定和批评自己的?
这个声音像是谁的?回忆小的时候,是谁用这样的话语不断伤害你?
想一想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批评的声音内化成你的自我批评了?
当这些批评声音响起的时候,闭上眼睛,仔细体会自己内在的感受,是否有过委屈?难过?不甘?生气?
仔细地体会那些委屈、难过、不甘和生气的背后,是谁在那里申辩和控诉?
感受自己“内在小孩”的抗争。
荣格说:那些潜意识控制着我们,如果我们不能把潜意识变成意识,它将主宰我们的人生,而我们会将其称之为“命运”。
我们可以将命运理解为内在的经验系统,那些集体无意识,以及成长中留下来的印记,都构成我们的“经验系统”,这些“经验”会引导我们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某些“指向性”的选择和判断,推动我们的人生朝着某一个方向发展。
如果你在安全的环境下长大,那么你的内心就是积极勇敢的,你会富于冒险精神并对未知饶有兴趣。
那么你在成长中无论面对重大事件还是常规小事,你的习惯性思维都会趋于积极,敢于去探索和争取。
这样你的人生,只要不出现特殊意外,基本上会朝着一个大致可判的轨迹发展。
相反,如果你从小在否定和批评的环境中长大,那么你的性格就会敏感懦弱,对于未知就会缺乏挑战的勇气,倾向于恐惧和退缩。
那你处理事件的方式,要么趋向于犹豫保守,要么就会冲动随性。这样一来,你的人生轨迹,也会朝向一个大致的趋势了。
所以你看,我们人生的轨迹从表面看,好像都是偶然和随机的。但是,当你把这些偶然都“串联”在一起去分析时,你就会吓一大跳。
因为你会发现,其实所有的偶然,都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可以这么说,成长的环境会大致决定你是个怎样类型的人,这些类型决定你会对哪些方面感兴趣、会害怕什么、会喜欢和讨厌什么。这些喜好又决定着你会朝哪个方向去探索和努力,而方向又决定着你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
这些偶然中的必然性,我们称之为“命运”,它决定着我们的人生际遇!
所以你看,我们的人生,其实是在被我们的“经验系统”支配着,而我们的“痛苦情结”,很多时候,也是以“经验”的方式运行着。
看明白了这些,你就不会觉得你的遭遇都是命中注定,是永远无法改变的。因为事实并非如此,要知道,只有不愿努力的人,没有改变不了的命运。
就像荣格所说:“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却称其为命运。”
很多时候,我们的人生兜兜转转,总是掉在同一个坑里,这就是潜意识在作祟,而我们却以为,这是我们命中的劫数,无法避免。
所以荣格还说了另外一句话:“当潜意识被呈现,命运就被改写了。”
所谓潜意识被呈现,是指我们的潜意识能够被意识层面识别,那么,改变命运的契机就出现了。
我们每天的生活,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内容是新鲜的,需要我们去思考的,其余大部分事情,都是我们过往经验的重复。
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处理各类事情,但这些事情中,有很大一部分其实都是通过“经验系统”在运行的。
想一想,从早起上班到晚上睡觉,你一天中,有多少事情是靠直觉在完成?
很多事情根本没有经过意识层面,就被自动化处理了,你甚至都觉察不到。
比如开车上班,熟悉的路线,你不会刻意去考虑车况、路线以及交通状况,不用考虑该如何操纵方向盘、如何躲避行人、如何刹车、如何起步、如何加油等等。
因为这一切,都是靠“经验模式”在自动运行,遇到红灯刹车、遇到行人避让,都是下意识的习惯性动作。
很多时候你虽然在开车,但你的思维并没有关注在驾驶这件事情上,你可能在想其他,或者干脆一片空白,“下意识”让我们处于“自动驾驶”的模式。
所以你看,我们称为“下意识”的这部分能力,其实就是大脑自动运行的“经验模式”,这个功能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如果没有“经验模式”,你想象一下,将是多么恐怖的事情。
首先,我们的大脑马上就面临崩溃,每时每刻发生的所有事情,如果大脑都需要启动“认知—判断—行动”模式的话,那脑容量肯定是要“过载”的。
这些不说,单是应对一些突发状况,都不可能做到。
那些“下意识”的判断和决定,往往都在电光石火的刹那间完成。像紧急刹车、躲避行人,如果靠认知反应再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话,估计天天都是车祸了。
可以说,“经验系统”是大脑能够高效运行的一个重要保证。
那么,了解大脑的“经验模式”,和我们疗愈童年创伤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非常重大!
我们的童年创伤的形成,就是不良情绪被长期反复触发后,形成的“自动化情绪反应”,也就是情绪的“经验模式”。
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经验模式”的原因,因为只有找到触发不良情绪的“经验”是从何而来,我们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才能重返“创伤”核心,去疏导那些被压抑的情绪,满足曾经被剥夺的需要。
然后我们才可以找到“内在小孩”,把他从黑暗中拯救出来,帮他疗愈创伤,让他在爱和接纳中转化并成长。
而最重要的,在于改变后的“塑型”。
要知道,很多童年创伤导致的抑郁、焦虑、自卑、人际关系不良等等,之所以会反复发作,无法彻底痊愈,就在于短暂的改变后,无法“塑型”。一段时间后,遇到激发事件,就又被“打回原形”了。
可以这样理解,我所说的“塑型”,就是给我们的感受,重新建立一个适宜的“新经验”,去覆盖过去那些不良反应的“老经验”。
通过改变情绪运行的路径,形成一个新的“自动化情绪反应”。
这样,当我们再次遇到类似的创伤情境时,那些老的“自动化情绪反应”,就不会再运行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适宜的、安全的、积极的反应模式。
这时候,我们的童年创伤,就会被真正地解除了。
当然,这需要一个逐步疗愈的过程,首先需要从“创伤诊断”开始。需要整理清楚,我们的童年创伤是怎样的?核心痛苦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本章练习
识别情绪反应的自动化“经验模式”:
想一想,你的情绪反应中,有哪些是属于自动化运行的“经验模式”?比如在平时的生活中,什么情境下,你的自动化情绪会被启动?
可以参照第一章后面练习里的“创伤反应”,进行自我探索,并把它们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