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希望的功效远不止是一碗“鸡汤”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每当岁月交替,辞旧迎新之际,人们总是要对未来一年表达新的希望、新的祝福、新的追求。从国家主席到平民百姓,祈福新年已经是我们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公共仪式和生活习惯。为什么我们要辞旧迎新?为什么我们要立新年愿望?

这些人们心中最盼望的期待和愿望,在积极心理学中被称为一种美好的心理能力——希望感(hope)。

希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个概念。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只是把希望当作一种心灵鸡汤,励志、鼓励的方式,甚至还有些人可能把它当作一种空谈、虚幻和精神鸦片。因为感觉它既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不能为我们指明行动的方向。所以,它只能作为诗人爱谈的一个主题或祝福,或者是宣传工作者们喜欢搬弄的词藻和概念。但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希望感其实是积极心理学一个很重要的核心概念。

积极心理学关于希望感的研究

1991年,著名心理学家查尔斯·斯奈德(Charles Snyder)提出了他的希望感理论(hope theory)。他认为希望感包括“意志(agency)和策略(pathways)”这两个成分,一个有希望感的人不光要有意志去实现自己希望的目标,更要有一些实现自己目标的策略和方法。

希望感理论认为,希望感并不是一种心灵鸡汤或者让大家愉快的一种感觉,而是一种动态的认知动机系统(dynamic cognitive motivational system)。 由此可见,希望感首先是我们的认知,然后才会有我们要的情绪反应。

与希望感有关的认知主要是学习目标(learning goals)。希望感能够让我们去不断进步并得到提升,而那些具有学习目标的人,更可能去形成一种长期的、稳定的行动策略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且随时观察自己的进步,从而不偏离行动的方向。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学习目标与我们的成功有很大的关系。不管是在学术成功上,还是体育运动、艺术、科学、商务当中,都与树立学习目标有很大的关系。

而那些没有希望感的人,通常在生活中经历的是一种目标失控感。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往往想走捷径,不愿意冒险、不愿意接受挑战、不愿意接受成长的机会。他们在失败之后通常会选择放弃原先的目标,并且经常伴随一些习得性无助感,即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环境缺乏主动控制的能力,也不相信自己有这样的工作能力,这样的人往往是没有希望感的人。

斯奈德还发明了一种测量希望感的量表,用来测个体“特质上的希望水平”和“状态中的希望水平”。我们说的“特质”是一种稳定的性格特点,“状态”指的是在特定时期展现出来的一种表现。有些人的希望感天生就很强,这属于特质上的希望感个体差异;也有些事情或环境会促使人们的希望感增强,这属于状态中的希望感个体差异。希望感量表已经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它使用的是通常的评定量表,包括意志分量表(例题如“我是不是总是积极地追求我的目标”)和策略分量表(例题如“解决任何问题都有大量的方法”)。

通过研究,斯奈德等人发现,希望与积极的人生收获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做了个研究,专门分析了“希望感对学生六个月后的学习成绩的影响”,发现希望感与较好的学习成绩密切相关——希望感强的孩子未来的学业成绩要好一些,而且获得的学位也要高一些。

希望感的研究意义重大

最近,心理学家利兹·黛(Liz Day)和她的同事还发现,希望感强的人,不只是学业成绩要好一些,他们的智商也要高一些,产生不同想法的发散性思维也要强一些,也更加负责任,而且对每个主意都有更细致的分析。

希望感和发散性思维之间的关系很容易理解,因为发散性思维就是要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想到很多不同的观点、想法和方法。而希望感也包括对于自己想做的事情能够想到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还有研究发现,希望感与运动成绩有很大的关系。职业运动员,他们的希望感水平要比非运动员要高很多。这种影响甚至超过了训练、自尊水平、自信水平和情绪的影响作用。因此,对自己有比较高的希望感有可能让自己获得比较高的竞技成绩。

但希望感与乐观还是有些不同。乐观代表的是一种相信一切都会很好的一般的希望。因此,乐观虽然表示对未来结果有积极的心态,但没有考虑到个人对结果的控制作用,以及强烈的主动性。凯文·兰登(Kevin Rand)就发现,希望感其实比乐观可以更好地预测学生的学业成绩,甚至希望感水平比学生的法学入学成绩(SAT)还能够预测其在法学院的学习成果。

另外,希望感和较好的适应水平也存在正相关。研究发现,有较高希望感水平的人,记得更多的是正面的评论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正面事件;而那些希望感水平比较低的人,记得更多的是负面的评论和负面的事件。因此,那些希望感高的人,通常有比较高的自尊水平,希望感也让他们对目标充满了激情,而不是充满了恐惧。

最后,高的希望感水平与一个人的健康密切相关。希望感水平高的人通常对痛苦有更高的容忍水平。一些脊髓受伤的病人,或者是烧伤的青少年,较强的希望感使他们对问题有更好的适应,比较少抑郁,而且康复得比较快,同时与照料人的互动更加积极。一些癌症病人如果希望感强的话,他们更愿意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知识和应对疾病的正确态度。

所有这些积极心理学的希望感研究表明,我们人类真的是要培养一种对未来的希望感;希望感会让我们有行动的动机,更让我们有行动的方法。

培养你的希望感,做更好的自己

如何培养我们的希望感呢?斯奈德其实也已经给了我们一个行动的实施方案。

第一步,培养目标导向的思维。 目标导向的思维,也就是给自己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说今年我要提职,今年我要考上研究生,今年我要找到一个对象等。

斯奈德建议,最好的目标是那些可以实现、同时又不那么容易实现的目标。为此,他提出来一个设定目标的SMART原则,即我们设定的目标应该是:具体的(specific)、可以测量的(measurable)、可以实现的(attainable)、有关的(relevant)、有时效的(time-bound)。

第二步,找到成功的方法。 我们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找到实现这些事情、这些目标的路径和方法。越是有创造性的人,越容易觉得自己有希望。

设定目标后,我们不妨经常想一想,能不能找到好几种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方法?然后选择一种最可能成功的方法去执行。

第三步,落实行为的改变。 “心动不如行动”。希望感理论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个人的主动精神。因此,我们要实现我们的希望,一定要主动采取行动。另外,对我们的希望感影响最大的因素通常是时间不够。这也要求我们一定要争取立即采取行动。

一个好的办法就是能够养成一种习惯。习惯形成后,我们就会发现既省时,又省力,更省我们的心神。长期的目标,尤其需要有一种坚持精神。因此,形成习惯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这也就是提醒我们,做一个希望感强的人,首先应懂得如何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时间,要给我们认为重要的目标留出更多的时间,而不太重要的目标少留些时间,或者根本就不用考虑了。 rkCH/VN39zBDHJE1NZWrvvDpx7PIkECXvQEtvEm2Q8AgdLAFtw88lJJD2tqczSJ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